摘 要:“互聯網+教育”是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翻轉課堂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是“互聯網+教育”的具體體現。筆者在組織初中數學教學的時候,把握信息化教學要求,嘗試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建構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聯系,提升數學教學質量。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將詳細闡述互聯網背景下實施初中數學翻轉課堂教學的策略,為一線教師提供教學借鑒。
關鍵詞:初中數學;花聯網;翻轉課堂;建構策略
眾所周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起源于美國的一種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教學模式。該模式在2012年被引入國內,受到了一線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聯系國內教學情況,教育工作者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本土化的探究。到目前為止,越來越多的教師以互聯網為依托,應用此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教學,驅動學生自主學習,內化學習,同時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了數學教學信息化的教學要求。立足此要求,把握互聯網背景,筆者嘗試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建構翻轉的數學課堂。具體做法如下:
一、 教學前的準備,驅動學生自主學習
翻轉課堂教學,簡單地說翻轉傳統的教學流程,將學生的自主學習放在課前,對知識的內化放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們自主學習,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顯著特點,也是在數學教學中應用此教學模式的目的之一。做好課前準備,是教師引導學生們自主學習的保障。翻轉課堂教學的課前準備,需要教師錄制、發送微課,設計自主學習任務單,借此輔助學生自主學習。
(一)錄制微課,驅動學生自主學習
微課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數學教學中進行應用的主要工具,也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初中生,數學學習效果本就不佳,面對自主學習要求,總是抱有逃避心態,機械地閱讀教材,完成練習題,如此做法,不僅使得數學成為他們的學習負擔,還難以實現預期的預習效果,影響課堂教學情況。微課,形象直觀,不但可以以視頻形式吸引學生注意力,還可以新知內容動態地展現出來,使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仿佛置身教室一般,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地對數學內容進行探究,提高自主學習效果。所以,筆者在翻轉數學課堂教學的時候,首先會分析新知內容,把握教學要點,借助恰當的軟件,錄制微課,并將微課發送到班級微信群,引導學生下載觀看。
以“分式的運算”為例,通過分析新知內容,筆者將“分式的運算法則”作為新知教學的重點內容,將“異分母分式的加減運算”作為難點內容,并圍繞這些內容,錄制了時長在10分鐘以內的微課。在這個微課中,筆者一共設置了五個教學片段。第一個片段是:整體地介紹新知主題。第二個片段是:利用ppt展現兩個與分式的運算有關的問題,給出圖形。第三個片段是:利用ppt展現分數的乘法和除法的算式及其計算過程,類比分數的乘法和除法,總結出分數的乘法和除法法則。第四個片段是:給出與新知有關的例題,介紹解題技巧。如此微課,便于學生們在無形“教師”的指導下,有針對性地探究新知,通過結合微課內容和教材內容,初步地建構對新知的理解,做好課堂學習準備。
(二)設計自主學習任務單,驅動學生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任務單,同樣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主要工具。受到自主學習能力的限制,在觀看微課的時候,部分學生無法把握到微課中的重難點內容,導致自主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自主學習任務單的設計,為學生們指明了自主學習的方向,便于學生們提升自主學習的針對性。同時,通過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學生可以做到邊自學邊思考,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建構對新知的初步理解,同時發現新知學習問題,有準備地走進數學課堂,提高數學學習效果。
仍以“分式的運算”為例,在準備環節,筆者聯系教學內容和錄制的微課,為學生們設計出了這樣的自主學習任務單:
《分式的運算(第一課時)》自主學習任務單
1. 學習目標
了解分式的乘法和除法法則,學會使用這些法則解決數學問題;對比分式和分數,遷移知識,探究分式的乘法和除法運算法則,應用法則解決問題,提高數學探究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發展數學探究意識,形成類比意識。
2. 學習重難點
學習重點:分式的運算法則。
學習難點:異分母分式的加減運算。
3. 學習方法
預習教材,觀看微課,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
4. 檢測題目
完成微課中展現的練習題,將計算過程寫下來。
5. 學習困惑
二、 課堂中的實踐,驅動學生內化學習
內化學習是翻轉課堂教學的重點。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將課堂作為講解知識的主要場所,將練習放到課后,如此導致無法準確地把握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也難以及時地對學生進行點撥,導致學生的數學內化效果不佳,影響了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翻轉課堂教學,將學習知識放在課前,練習放在課堂上,借此使學生們在課堂上應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通過解決問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鍛煉問題解決能力。所以,在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組織初中數學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在課堂上,先檢測學生的課前學習情況,接著重點引導學生完成練習題。
(一)合作交流,共獲新知
借助微課和自主學習任務單,學生們在參與數學教學活動之前,對新知內容進行了自主學習,初步地對新知建立了認知。但是,受到數學學習能力的影響,面對抽象的數學知識,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存在一些問題的,影響對新知的深刻理解。解決問題,是以學生對問題的深刻理解為基礎的。所以,要想在數學課堂上引導學生們有效地解決問題,內化知識,教師首先要立足學生的課前學習情況,進一步地引導他們鞏固、理解,夯實數學知識基礎。在參與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們是存在著個性差異的。有的學生在完成自主學習任務的時候,可以建構對知識內容的深刻理解,有的學生則不然。立足學生的差異,筆者在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活動之初,會鼓勵學生們合作交流,對自主學習任務單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從而互助地解決自學問題,實現對新知的理解。
比如,在組織“分式的運算”教學的時候,筆者直接要求學生們在小組中展現各自完成的自主學習任務單。在觀察各自的自主學習任務單的完成情況的時候,大部分學生會發現彼此存在的問題。對此,筆者鼓勵小組中的學優生,對自主學習任務單中的練習題進行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要分析這一問題涉及哪些數學知識點,應用這些數學知識點的方法,甚至可以繼續設計其他的問題,驅動小組成員完成。在學生們完成問題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對分式的乘法和除法法則建立了初步認知。同時,通過合作學習,還碰撞了思維,實現了思維的活躍。立足學生們的合作學習情況,筆者選擇部分小組中的學困生和中等生,展現自主學習任務單內容,講解解題過程,介紹分式的乘法和除法運算法則,同時根據學生們展現的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和指導,使他們進一步地加深理解,夯實數學知識基礎。特別注意的是,筆者在點撥學生們的時候,同樣應用了微課,將知識點動態地分散地展現給學生們,使學生們在形象思維的作用下,理解知識。
(二)展現練習,鞏固新知
練習是數學課堂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學生鞏固所學,提高課堂學習效果的主要活動。受到個性差異的影響,在學習數學的時候,不同學生對相同的數學知識有不同的理解程度。在設計練習題的時候,如果教師忽視學生的如此特點,很容易導致部分學生將數學練習當做是學習數學的負擔,失去數學學習興趣,甚至在無法有效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失去數學學習自信心,對有效學習的實現造成消極影響。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是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的。使每一個學生實現不同程度的發展,是新課改的基本理念。基于此,筆者在設計練習題的時候,會針對不同數學層級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的數學學習需求,使他們通過完成對應的練習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鍛煉數學問題解決能力。
具體地,在設計練習題的時候,筆者會利用課件,先展現較為簡單的數學練習題,要求全體學生共同解決這些問題,并選擇學困生展現答案,講解計算過程。針對學困生給出的內容,中等生或學優生進行補充或點撥。接著,筆者繼續利用課件展現稍有難度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要求中等生和學優生完成,鼓勵那些學有余力的學困生完成。同樣按照如上方式講解答案。然后,則利用課件展現具有綜合性和開放性的問題,要求學優生完成,鼓勵學有余力的中等生和學困生完成。通過完成不同難度等級的數學練習題,學生們不僅可以對數學知識建構不同程度的理解,夯實數學學習基礎,還可以鍛煉解決問題能力。此外,根據不同層級學生的數學練習題完成情況,筆者可以了解到他們的數學學習實際情況,據此調整接下來的教學計劃,滿足他們的數學學習需求,使他們通過體驗切合自身的數學教學活動,提高數學學習效果。
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正在實現深度融合。在實施初中數學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探索、應用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如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順應教育改革發展趨勢,優化教學模式,提升學科教學效果。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組織初中數學教學,是以課前準備和課中準備為保障的。在課前,教師需要聯系教學內容,確定教學重難點,應用相關軟件錄制微課,編寫自主學習任務單,使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自學教材,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建構對新知的初步理解。在課堂上,教師則需要立足學生的自學情況,引導合作交流,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同時,設計練習題,驅動不同層級學生完成,使學生通過解決練習題,鞏固所學,內化所學,提高課堂學習效果,同時發展問題解決能力,從而切實地提高數學學習效果,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趙桐.基于學科本體的初中數學翻轉課堂學習模式設計[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8(13):31-33.
[2]李昊.面向深度學習的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8.
[3]于振海,崔君玉.初中數學翻轉課堂微課設計思路:以等腰三角形性質教學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9):104-106.
[4]劉錫杰.初中數學翻轉課堂教學設計及有效管理策略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7.
作者簡介:
白芳,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