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和互聯網、計算機等現代技術的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走上了小學語文教學舞臺,并給教學課堂帶來了嶄新的活力。信息化教學技術這一新型科技的應用,讓語文教學變得更加可視化,給學生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極大地提升其學習積極性,并結合線上教學平臺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教學范圍,通過線上線下的有機集合,構建出一體化的小學語文課堂,全面提升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信息背景;小學語文;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
一、 引言
新冠疫情背景下,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造成了沖擊,教育行業也受到了影響,人們的思想開始發生變化。由于傳統教學手段和教學理念的限制,不僅使得課堂枯燥無味,極大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了解語文的真正內涵,學生的知識口徑遭到限制,整體學習效果并不理想。而通過線上線下的有機結合,就能很好地改變這一現狀,豐富的線上教學資源結合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讓學生能夠通過線上預習和線下鞏固形成一體化的現代學習模式,極大地促進語文知識的吸收。
二、 信息背景下小學語文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的意義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核心內容在于視頻教學,然而在此過程中又不僅僅局限于單一的教學資源,對于和教學主題相關的課件、習題、點評、反饋和設計等方面也能起到極大的教學支持,然而單一的線上教學由于缺乏有效監督機制,僅靠線上教學難以提升整體語文教學效率,需要教師通過布置課后作業或者線下輔導的方式,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線上線下教學融合具備以下研究價值。
(一)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作為學生的主體,學生的感受在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學生對于學習內容感興趣,會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當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時候,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然而就當下線上教育的開展情況來看,課堂自主學習工作開展并不太順利。
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不自覺應用傳統教學方法,忽略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語文教學比較死板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語文知識龐雜,學生在學習中會遇到許多問題,阻礙學生學習的步伐。線上線下教學,能夠更加及時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同時線上教學有助于家庭輔助學校進行教育,家長了解到學生的學習進度,從而促進家庭生活和諧。
(二)注重核心素養教育學生
學生課前作業的布置更加合理完善,充分利用線上豐富的教學資源,學生不再單純地依賴教師線下的知識傳輸,不太依賴課堂,而是把課堂當作一個學習探究的場所。線上教學有利于重新喚醒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更加貼近語文,通過認識語文,認識更多地國家文化,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探索世界。當學生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可以自己閱讀更多文章,并且去記錄生活的時候,學生會得到真正的成長。這也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線上教育的完善,也是重視素質教育的體現。
三、 信息背景下小學語文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存在的問題
疫情應對期間開展線上教育對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且大量優質的學習資源和教育資源得到了完善,在教育內容、方法和途徑方面得到了優化,然而在線上教育過程中,也必須要清楚地認識到所面臨的挑戰,在此種教育模式下,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線上教學情感引導較弱
情感引導較弱是線上線下無法有效銜接的主要原因,線上教學對于互聯網應用較多,教學過程中會受到許多其他因素的干擾,比如學生會在課程同時,觀看其他與課程無關的東西,從而影響線上教學質量。語文教學對于情感的溝通和傳遞非常重要,通過線上的形式,讓感情傳輸沒有發揮到作用最大化,師生溝通仍然存在一定難度,從而影響學生的語文學習進度,導致語文教學效率低。線下教學又由于自主學習能力匱乏,導致線上線下有機結合存在障礙。
(二)線上教學受線下教學影響
新冠疫情持續了近三個月,直到現在仍處于防控期間,學生長時間處于線上學習狀態,一旦進入線下學習階段,學生將在短時間內無法適應,主要表現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上的不適應感,再加上線上教育模式相對“松懈”,線下教育較為嚴格,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適應線下教學,成為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學生習慣在課堂上進行學習,有不會的問題老師能夠幫助學生解決,線上學生有許多的不確定因素,導致學生有問題時,無法及時進行解決,導致學生學習懈怠,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家長會更加愿意讓學生進行線下學習,對于線上學習不支持,影響線上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
(三)課程與考核設置不夠完善
線上和線下教學的課程設置和分配,以及考核的方式設計不夠完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這也是由于線上教學被大規模運用時間較短,仍需要不斷地尋找更合適的管理制度。線上教學是線下的補充和預習工作,是線下教學發展的第二條線。所以,線上教學的時間設置理應和線下時間進行搭配。目前,大家對于線上教學的認知還不夠充分,師生和家長無法適應線上教學,仍然比較依賴線下教學。線上教學的環節設置也有一定問題,給學生布置作業不夠合理,線上并沒有進行充足的指導工作,只是單純將課下教學搬到課上教學,忽略了線上與線下教學的差異,從而不利于語文教學工作開展。線上教學的教學環節設置不夠完善,沒有能夠及時與線下教學形成呼應,應該在線下內容鞏固工作完成后,進行知識的拓展延伸,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
四、 小學語文教學中線上與線下有效結合的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
線上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符合當今時代發展。信息化時代更加注重對于科技的運用,線上和線下教學都應該更新教學模式,融入更多的技術教學,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的同時,對本學期的重難點知識進行重點講解,讓學生能夠全神貫注地聆聽知識點的分析,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重點知識點。疫情期間,小學生更多的是在家長的陪同和監視下進行網上學習,這就能極大地彌補網絡監管機制不足帶來的缺陷,所以,線上教學不僅是線下的輔助教學,更是家庭教學的開始,是教育發展的改革,家庭教育漸漸發揮其優勢和作用,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疫情期間,被應用較為廣泛的線上教學App——釘釘就是很好的例子。教師給學生營造良好的網上教學環境,和學生進行充分的情感交流和互動,并且通過釘釘布置作業,幫助學生提高語文成績。線上聯絡打破了原本的空間約束,教師和學生、家長可以進行更好地溝通,有問題可以及時解決,也可以下課后咨詢家長,通過這種取長補短的方式,全面提升教學的效率。
(二)樹立出清晰的知識體系
在疫情防控期間利用網課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思考和拓展知識內容,讓知識體系更加趨向于完善。首先,線上教學目標要更加明確。教師用過線上軟件布置課后作業,對于課后作業一定要適應于課本內容,同時適用于線上教學。作業安排要對課本內容進行延展,讓學生了解更多方面的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次,還可以要求學生線下進行知識的總結,和相關知識的索引,做到觸類旁通。另一方面,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將理論應用于實踐。語文教學,在教會學生知識、運用知識之后,還有一個任務,那就是教會學生做人,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所以,教師教學要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明確發展方向,樹立正確三觀,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足夠重視。教學中應用實際案例,更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帶動學生更好學習,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三)注重師生間的溝通交流
教學過程中,師生良好溝通非常重要。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就是發展過程中,師生沒有得到很好的溝通,從而影響了語文教學質量。所以,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從而促進師生交流。比如,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進行趣味教學,做好教學前的導學工作,播放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視頻或者動畫,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同時,線上教學也要應用更多網絡技術,跟隨潮流促進學生發展,教師能夠了解學生,更好地和學生交流。比如,教師掌握更多的線上教學軟件,學會應用線上軟件,及時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在學校之外,做好和學生的交流工作,能夠更好地拉近師生距離。此外,在線上線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適當的時間通過視頻手段向學生展現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形象的、系統性地掌握知識點,然后利用情景模擬、課堂提問的傳統教學方式讓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在鞏固學生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
(四)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機融合
在線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適當的時間向學生展現出教學知識點,并讓學生自主討論和探究。最后,做好知識內容的銜接。在長時間的線上教學之后,為了能讓教師充分掌握學生的線上學習情況,需要在線下進行以下三步操作,以全面做好知識內容銜接。首先,教師要查看自身在線上教學過程中是否存在遺漏部分,全面掌握該堂課的重點教學內容,并檢查是否有學生缺課,缺課情況如何。其次,教師在線下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聽、讀、寫的全方位檢驗,讓學生找出自身學習中的疏漏部分。最后,在對學生的整體線上學習情況有充分了解后,需要找出學生共同存在的學習問題或者個性化問題,便于之后針對性的展開教學。
五、 總結
信息化發展背景下,教學模式線上加線下齊頭并進的發展是大勢所趨,并且會得到很好發展。新冠疫情的出現對“線上化”教學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分配線上線下教學時間,重視線上教學同時,不能忽略線下教學,全面提升語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盧碧紅.線上教學,打破空間障礙:小學語文線上教學方法探析[J].新課程,2020(38):100.
[2]林巧賢.關于線上共成長的小學語文線上教學經驗分享[J].考試周刊,2020(75):19-20.
[3]伍定菊.混合式教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應用途徑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7):25.
[4]李波.談小學語文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有效融合[J].安徽教育科研,2020(13):6-8.
[5]鄭楠.線上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問題與建議[J].陜西教育:教學版,2020(6):26.
[6]李小花.教學不止步 進步不停止:談小學語文有效線上教學的策略[J].考試周刊,2020(41):41-42.
作者簡介:何元峰,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實驗小學古雷開發區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