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碧芳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課程教學有了很大的改變。個性化朗讀的訓練也成為了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朗讀能力的培養不僅對學生的語言能力、情感領悟能力有很大的影響,更能使學生在進行語文課文學習時更好地理解和學習,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探索新的授課方式,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中著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個性化朗讀;語文素養;小學語文
朗讀教學作為傳統的輔助教學手段,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有著極大的影響。但隨著社會以及家長對升學率關注度的持續高漲,學校以及教師對書面作業這種應試教育的內容也越來越重視,逐漸忽視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從朗讀中體會朗讀的意義,認識到朗讀教學的重要作用。
一、小學語文課堂中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朗讀訓練時間不足
小學語文教學分為多個部分,包括朗讀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等,每個部分都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需要教師在每個部分中都利用足夠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對應的訓練,保證學生的語文水平能夠全面發展。然而,就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而言,教師對朗讀的重視程度不足,學生沒有足夠的朗讀時間進行鍛煉,教學中沒有發揮朗讀的作用,學生對課文朗讀的興趣不高,導致小學生的朗讀能力不能達到目標效果。
2.朗讀教學方式落后
小學語文課堂中對于朗讀教學的方式具有多樣性,采取新穎、有吸引力的方式來開展,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有針對性地設計朗讀教學方案。然而,從目前小學語文課堂對朗讀的教學方式來看,大多教師仍然使用落后、單一的朗讀教學方式。例如,要求全班學生一同朗讀課文,很多情況都只是為了讀而讀,朗讀質量不高,沒有對朗讀制定更有效的目標。在這樣的朗讀教學下,學生的朗讀積極性不高,缺乏對朗讀的興趣,使得朗讀效果不明顯。
3.朗讀缺乏深入理解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其思維發育尚不完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師在讓學生朗讀時,應著重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在朗讀中掌握正確、有效的方法,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然而,就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而言,部分教師并沒有對課文進行深入的剖析,導致學生對課文并不理解,在朗讀時也無法根據正確的理解表達文章內容中的情感。機械重復的朗讀,無法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降低了語文教學質量。
二、個性化朗讀訓練的措施
近年來,由于社會及家長對升學率的關注度持續高漲,教師更注重于學生識字能力以及成績的培養,將自己定位為學習的主體對象,以課堂傳授者的身份給學生進行授課。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各學校開始對傳統教學進行修正與完善,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也更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這其中就包括朗讀能力的培養。
1.培養學生朗讀意識
在小學語文的學習中,理解文章所描寫的情感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在進行朗讀訓練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帶入感情去朗讀,而不是為了讀而讀。鍛煉學生對朗讀情感的控制,抑揚頓挫,隨著內容時而激進,時而舒緩,培養學生的朗讀意識。比如,在《狐貍分奶酪》這一文中有不同的角色,可以讓學生演一演其中的角色,將自己代入角色中進行朗讀。通過這種深情并茂的形式讓學生體會到朗讀的魅力。
2.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
在語文教學中,對文章意境的想像也是至關重要的,可以幫助學生感受到文學的魅力,受到啟迪和熏陶。
例如,在學習《找春天》一文時,教師可以帶學生走進校園,在校園中尋找春天,感受春天的奧秘。在有了切身體會后再讓學生進行朗讀,結合自己親身體會到的一切,在朗讀中想像春天的情景。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后續的語文寫作等訓練奠定基礎,提高整體語文素養。
3.創新朗讀教學模式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師應該積極探索新型教學模式,擺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在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教師應該學會利用信息時代帶來的便利,將朗讀教學設計不斷創新,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朗讀氛圍。結合以學生為本,將指名朗讀改成小組朗讀,將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小組,由小組成員自行決定如何分配朗讀部分,鍛煉學生團隊意識的同時,也讓學生更愿意開口朗讀。
比如,在《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播放植物播種相關的影片,給學生進行示范之后,讓學生自由朗讀。在朗讀中引導學生思考相關問題,激發學生對自然的熱愛,同時增加學生的朗讀興趣,在朗讀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4.利用多樣化朗讀活動
在對學生進行朗讀能力的培養時,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課堂朗讀教學的必要性及其對語文教學的作用,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時間的安排,擠出課堂時間留給學生,提高教學效果。在課堂上將知識的重點進行詳細講解,壓縮課堂時間,給學生留出朗讀時間,帶領學生開口朗讀,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朗讀活動。在選題上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內容,利用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語文綜合素養。例如,學完《坐井觀天》一課后,可以讓比較活躍的學生在課堂上按照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進行情景劇的表演,邊讀邊做動作,讀出情感。通過輕松的教學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朗讀的熱情,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朗讀能力的培養必不可少。隨著我國教育對綜合素質的不斷重視,教師應該改變傳統教學觀念,重視個性化朗讀訓練。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積極朗讀,豐富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不斷創新和學習新的教學方式,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語文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阿吉機子.小學二年級語文“有感情朗讀”的有效教學方法探析[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6(11):72.
[2]劉城,羅春君.讓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朗讀訓練落到實處[J].讀與寫(下旬),2012,09(7):43-44.
[3]喬群英.小學語文教學的朗讀訓練[J].散文百家(下),2014(11):102.
[4]李榮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個性化朗讀指導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6(z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