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成利
摘要:在現代數學教育不斷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數學反思能力成為教師重點探究的教育問題。實踐證明在初中數學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既能夠深化學生的數學知識理解,還可以使學生在反思過程中總結不同數學理論知識的普遍性學習規律,從而為今后的數學學習與能力培養奠定基礎。但是在當前,眾多教師的主要關注點放在了學生對理論化數學知識的記憶上,很少關注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初中數學課程中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教育方式,希望能夠提升數學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數學;反思能力;訓練提升
初中階段的學生無論是思維能力還是知識學習能力都在快速發展。我們在這一時期的數學課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反思能力,是落實新課標、創新數學教學的重要體現。這是因為組織學生進行數學反思,能夠使學生對不同數學難題的成因以及解決方式進行有效分析與理解,并在此過程中養成適用于自身的數學方法。但是在當前,眾多教師更重視學生的數學記憶能力,這種問題導致眾多學生的數學反思能力有所欠缺。所以創新初中數學課形式,形式,培養學生的數學反思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構建問題情境,推動學生反思
在我國現代新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推動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教學活動的有效融合,成為初中數學課程創新的重要性。而培養初中生的數學反思能力,需要教師首先構建問題情境,結合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構建直觀的數學課程情境,這樣學生就能夠在直觀的問題情境中理解數學重難點,從而實現課程內容的有效反思。
比如我在組織學生進行“幾何證明”的知識學習時,為了有效幫助學生在復雜的課程內容中有效提煉一直信息,并且通過精確的繪圖并應用已知條件進行解題,在課堂上我首先應用多媒體教學平臺為學生展示了幾何證明的思維導圖,組織學生對知識進行有效總結,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思想。在學生總結完成之后,我將學生常見的易錯題型進行總結,并設置成不同的問題,將這些針對性的數學問題展示到投影中,要求學生再次進行解題,然后讓學生對比這兩種解題思路有什么不同。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問題情境中推動學生有效反思,從而提升數學課程質量。
二、開展案例講解,推動學生反思
初中生由于自身年齡階段和數學思維能力的限制,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更喜歡能寫能夠讓自己獲得成就感的事物。那么我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立足于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通過為學生構建不同問題案例的方式,使學生在問題案例的引導下開展主動反思,并在此過程中主動反思問題內容,從而實現數學課程質量的提升。
以筆者的數學教學活動為例,我在組織學生學習"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課程內容時,由于這節課程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之間的關系"內容知識的理解,并且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數學反思能力,在課程中我首先應用信息技術為學生講解了一元二次方程與二次函數之間的關系,同時結合多媒體平臺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在動態數學案例的演示下明白圖像交點數量與公式數字之間的關聯,然后為學生展示數學案例"現有方程mx2-3(m-1)x+2m-3=0,請同學們證明,當m取任意實數時,方程有實數根。"學生們在分析問題案例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反思數學課堂知識,從而養成良好的數學反思能力。
三、組織課堂交流,推動學生反思
初中階段的學生個人思維能力還沒有完全成型,針對邏輯性、理論性較強的數學課程知識往往難以形成針對性的學習方法。很多學生對理論性的數學知識理解程度有限,因此在實際的數學解題過程中難以形成針對性的應用活動,導致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的難以提升。那么在實際的數學課堂中我們要及時組織學生開展問題交流,使學生在交流課程問題的過程中養成合作探究能力和問題反思能力,從而提升數學課程教學質量。
以筆者的數學教學為例,我在組織學生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的課程知識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反思能力,在課程教學中我組織學生開展了"方程解算大比拼"的數學競賽活動,通過數學小組解題競賽的方式為學生營造課堂交流的氛圍,推動學生對日常學習過程中易錯的題目和錯誤解題成因進行有效記錄。同時為了增強課堂交流活動的針對性,我在課前就將學生的易錯題目添加到活動題庫中,為學生進行展示,并對不同的難度的題目設置不同的分值,在組織學生課堂交流的過程中,調動學生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知識的內在動力,從而推動學生數學反思能力的發展。
結語
綜上,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是推動初中數學課程創新的重要方式。但是在當前眾多教師更關注學生對理論化數學知識的記憶,在這樣的課程教學目標下,眾多教師往往直接為學生傳遞數學知識,導致學生的數學反思能力有限。針對這種問題,我們要從課程情境、案例講解和課堂交流活動入手,推動學生主動開展反思,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效。
參考文獻:
[1]姚慧琴.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策略[J].學周刊,2021(33):83-84.
[2]甘榮義.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研究[J].新課程,2021(3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