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紅
摘要:以STEAM教育理念為指導,以科學課和拓展課為依托,促進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的校本化實施是符合當前教育改革以及新課標需要的。通過探索實踐,筆者從“建設教學團隊、創建學習小組、關注教材內容、建設精品課程”等四個方面嘗試推進項目式學習的校本化實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效。
關鍵詞:STEAM理念;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校本化實施
基于STEAM的創新教育作為一種培養未來綜合性人才的教育模式,對于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教育教學改革都具有重要意義。不過,STEAM呈現更多的是理念,STEAM教育主張讓學生通過項目學習來完成學業并獲取新知。《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版)在“學科關聯建議”中指出:倡導跨學科學習方式。STEM, 是一種以項目學習、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課程組織方式,它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有機地融為一體,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科學教師可以嘗試運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1]。基于此,筆者嘗試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開展項目式學(Project-Based Learning,以下簡稱PBL),并不斷探索PBL校本化實施策略。
一、打造教學團隊,促進PBL實施
基于STEAM理念的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倡導的是跨學科學習或者多學科的融合滲透,這對于專科教師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精心打造一支擅長開展PBL的教師團隊是促進PBL校本化實施的有力保證。當然,開展PBL的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教師在探索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提升。
1.名師引領,骨干先行。
在教學團隊建設前,可采用“名師引領,骨干先行”的方式先行組織PBL研究團隊。研究團隊經過探索實踐先行總結出可復制、可推廣的校本化實施模式,再以點帶面整體提升教師開展PBL的能力。根據小學科學PBL的跨學科、融學科等特點,研究團隊成員可從學校層面協調,以科學組教師為主,盡可能輔以音樂、美術、數學等多個學科的教師參與。
2.組織師訓,提升能力。
在研究團隊取得一定經驗的基礎上,再通過校本培訓使更多教師了解PBL的實施要點,掌握PBL的教學方法。當然,要切實提升教師開展PBL的能力,僅有校本培訓是不夠的。學校可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參與式培訓,甚至組織參與跨“界”培訓以幫助教師改變傳統教學思維。比如,筆者所在學校組織骨干教師參與上海昆蟲館、上海海洋水族館等專門設計的科學實踐活動和PBL生態課程,受訓教師在親歷制作蝴蝶標本、自制蜜蠟唇膏、觀看水下情景學堂等PBL課程的學習活動中提升了PBL課程設計能力和實施能力。
二、創建學習小組,營造PBL氛圍
學習小組的組建是PBL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因此,在開展PBL活動的過程中,筆者以學習小組建設為立足點。小組成員的確定一般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由4~6人組成;分組時,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出發,使小組成員在性別、個性特征、特長、學習水平、家庭背景、社會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異,以便學習時發揮各自的特長和優勢。學習小組建成后,再通過評價、考核等方式促進小組成員間團結合作、智慧共享、共同進步。
當然,要想實現這一切需要完善的計劃、足夠的靈活度和一個可以開展團隊協作的環境。無論學生處于哪個年級,在開展PBL的過程中都會出現不可預料的情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教師還應讓學生占據主導地位。在PBL學習中,教師或許也不知道某個項目會往什么方向發展,所以應該準備好大量的材料來支持學生的探索,而不應限制他們的創造力。此外,對于PBL來說,學生需要白板筆、白板、畫筆、參考書以及其他藝術或展示工具。教師應盡量為學生提供所需的學習材料與場所,如設置開放書吧、開放式綠色網吧、美術室、科技室、實驗室等。
同時,PBL強調合作共享,共同進步,注重讓學生組成小組進行研究性學習并解決問題。在PBL學習中,師生應產生這樣的共識:合作是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能力,它往往體現了一個人的品質與素養;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被允許,甚至是被期待去犯錯的。
三、梳理教材內容,開展PBL活動
義務教育階段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必須依據課程標準、以教材為主要載體開展。因此,基于教材內容的項目學習是小學科學PBL校本化實施的最主要策略。小學科學PBL活動主要依托學科教材提煉項目學習主題,其學習內容可以是本學科的,也可以是跨學科的[2]。
通過梳理發現,新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中有大量內容適合開展基于項目的學習。但在日常教學中,由于受課時限制,教師往往對其中的拓展內容進行弱化,有時甚至成了機動環節。
比如,在教學六上《能量》單元時,筆者組織孩子們開展了基于教材內容的PBL科學拓展活動,鼓勵孩子們圍繞“能量”這一探究主題,通過科技小報、科技制作、科學小論文、講科學家故事等方式創新性地展示該單元的所學所獲。通過PBL科學拓展活動,孩子們對本單元知識進行了實踐運用與拓展延伸,電動風車、太陽能小車、電子吸塵器、電動水陸兩棲車船等小制作或小發明應運而生。
基于STEAM理念開展的小學科學PBL活動,通過一個“研究項目”體現多學科的融合滲透,呈現給孩子的不再是割裂的學科知識,而是相對完整的一個世界,從而改變孩子的學習和思維方式,全面提升孩子的綜合學習能力。
四、建設校本課程,推廣PBL模式
多年來,筆者所在學校的師生充分感受到了PBL在教與學方式上所帶來的巨大轉變,體會到了PBL的巨大魅力及其對于發展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作用。但在實踐中也發現,老師們對教材內容進行項目化設計的能力以及開展PBL活動的能力參差不齊。看來,為提升PBL活動的質量,開發PBL校本課程是很必要的。
于是,研究團隊在STEAM理念指導下,以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為基礎開發建設了小學科學的PBL校本課程——《小牛頓科學》。該課程分為上、下冊,每冊又分為STEAM實驗室、創新與技術、創意空間、科學與生活等4個主題模塊,每個模塊分設4個小項目,每學期各有16課時。比如,“STEAM實驗室”主題模塊是基于真實問題情境,學生通過不斷實踐與研究,以工程技術方式予以解決,最終呈現有結構和功能的最佳方案。“創新與技術”主題模塊則根據新教科版《科學》中的部分拓展實驗創編而來。創編后的項目有效拓寬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切實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好地挖掘了學生的學習潛能。
同時,為了增強PBL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可行性,研究團隊不僅制訂了《小牛頓科學》的課程實施綱要,還精心編制了相應的微視頻、教學設計及校本教材,以供教師教學參考和學生自主學習。
綜上所述,STEAM理念下的小學科學PBL的校本化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學校管理、師資培訓、小組創建、課程設置、課程開發、組織實施等多方面進行系統考量。
參考文獻:
[1]《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2017:63
[2]張建輝.《基于項目學習的校本化實施策略與推進措施》精英未來學校2017.06.03[J/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