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鳳
摘要:德育工作一直是義務教育學校的重要工作內容,各個學校都在想方設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殊不知,在各種教育活動中卻存在著許多阻礙學生德育發展的問題,本文通過調查研究梳理中小學家校、社區合作模式下學生德育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家校;社區;合作;學生德育;問題與對策
《新教育》中有這樣一段話:“最好的教育,是讓家庭和學校成為匯聚美好事物的中心,讓孩子在其中,不斷相遇、不斷尋找,找到自己,然后成就自己。”可見,家庭和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兩個主陣地,缺一不可。學生的成長不僅需要教師的指導,還需要家庭的關心和愛護。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至關重要,但在實際過程中仍面臨許多問題,這就需要大家共同攜手一起努力。
一、家校合作的內涵
當前對家校合作尚無一個明確統一的定義,我國教育學者馬忠虎認為,家校合作實質上是聯合了對學生最具影響的兩個社會機構——家庭和學校的力量,對學生進行教育,學校與家庭是平等的,互助的,都是為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美國研究專家艾普斯坦將家校合作的內涵擴展到家庭、學校、社區合作。總體而言,家校合作主要有三個內涵:第一,家校合作是一種雙向活動;第二,家校合作的中心是學生;第三,家校合作是社會參與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校合作能夠彌補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單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得家庭教育更科學,學校教育更靈活。
二、當前中小學家校、社區合作模式下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家校、社區合作停留在智力教育層面。對于很多學校來說,都是從提高學生成績的角度進行家校合作,而不是與家長的溝通、攜手,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在這樣的合作中,家庭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屬,家長的主體地位被剝奪,僅僅是按照學校要求對孩子進行作業輔導。這樣的家校合作不僅失去了調動家長積極性的機會,而且還使得家長過分重視孩子智力教育,忽視人格教育。
(二)家校、社區合作追求形式,缺少實效。當前部分學校的家校合作的形式僅僅是家長會,家長會的內容也較固定,以介紹學生成績為主。另外還有一些合作形式如學校開放日、親子活動、家訪、家長委員會、家長教師協會、家長學校等,這些合作表面上看豐富多彩,實際上卻缺乏實效性。社區活動也比較單一,多是社區根據自己的意愿組織的活動,缺少針對性、有效性。
(三)家校、社區合作缺乏有效的溝通途徑。家校、社區合作是一個三維雙向互動的過程,然而在實踐中,學校忽視家長的反饋與家長資源的開發,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多以單向灌輸為主,缺少互動交流,家長會成為成績通知大會,家長委員會成為家長代表報告會,網絡平臺成為發送作業平臺。社區單方面組織活動,忽視家長和未成年人的需求和意愿。
三、家校、社區合作提升未成年人德育水平的應對策略
(一)以家庭為基礎,在潛移默化中發揮家長示范作用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素質決定著家庭教育的層次。瑞士教育家費斯塔洛齊說:“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場所是家庭。”由此可見,家庭對于一個孩子品行、道德素養的養成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加大對家長的培養、培訓力度,全方位提升家長的整體育兒水平,才能確保未成年人德育素養的整體提升。
(二)以學校為主體,在潤物細無聲中發揮教育主陣地作用
學校作為未成年人德育建設的主陣地,在德育建設工作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引領作用。未成年人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學校要積極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校園環境建設、課堂教學、晨會、班會,以及重大節假日開展的各項教育活動等把德育滲透到學校建設的方方面面,讓德育于無形中潤澤學生的心靈,豐盈學生的生命成長。
(三)以社區為依托,建設美好家園形成良好的社會環境
社區不僅是未成年人活動的場所,更是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大課堂。社區可以成立義工服務隊,聘請校外各行業的專業人士為未成年人創設學習、活動方方面面的機會,讓孩子在一個溫馨、祥和,充滿愛的大環境中生活、成長,讓無聲的行動教育,環境影響潤澤孩子的心靈成長。
(四)建立“三方聯合”的德育教育新模式
三方聯合的德育教育新模式,就指將德育教育滲透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區教育之中,并相互融合的教育模式。學生可以參與社區活動,參加家校合作互動,與教師、家長平等交流,共同反思。在三方聯合的德育教育模式下,學生有機會體驗真實的生活、工作情景,清楚地表達自己真正的需求,參與互動交流,從而讓家校、社區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學校和家庭的教育,離不開社區環境的影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區教育三者的教育主體都是孩子,當學校、家庭、社區三者形成教育合力時,德育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也就顯現出來了。
參考文獻:
[1]學校、家庭、社區三級管理目標考核相關問題[J]. 楊莉.文教資料. 2018(24)
[2]提升中小學家校教育合力有效機制的探討[J]. 左鳳鳴.當代家庭教育. 2020(30)
課題《家校、社區合作模式下學生德育發展新思維的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