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國際上進行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是教育發展國際化的必然趨勢,特別是對于高等職業教育來說,實施國際層面的交流與合作是完善自身不足的最佳機會。本文所要研究的高等職業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框架模式,既是為了總結當前的成績,也是為下一階段的工作奠定基礎,在吸取國外的先進經驗的同時,能夠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國際合作
高等職業教育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基礎教育和持久發展的能力,是教育體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出現的時間較晚,直接導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水平明顯落后于世界其他國家。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政府開始大力扶持高等職業教育,利用政策導向和積極宣傳等方式來幫助高等職業教育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
一、高等職業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框架的現狀
(一)政府大力扶持
我國政府一直秉承著教育培養人才的理念,始終對高等職業教育進行大力扶持。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政府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投入開始不斷加大,有效促進了高等職業教育形成深入且廣泛的發展態勢。我國還在雙邊以及多邊國家對話過程中,積極推動兩國乃至多國之間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深度合作,并利用政府間交流合作的機會,先后多次引進國外高等職業教育模式,讓國內的教育工作者得以學習和吸取國外的先進經驗。2010年,我國政府和德國政府簽署了一份關于全面推進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公報,在公報中提到要將“深化職業教育合作”列為兩國在教育領域的重要合作項目之一。隨后,我國又和英國政府于2011年就深入開展和落實高等職業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的有關問題進行了對話,有效推動了兩國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深度合作。
(二)互動合作增加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中外院校合作以及國內院校之間的互動顯著增加。例如在2008年,為了引進國外高等職業教育的先進辦學理念,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領導班子,我國政府出面聯系美國社區學院協會,組織開展了“高等職業教育院校領導海外培訓”的項目。2011年,我國在和英國政府就高等職業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的對話中,確認并簽訂了名為“中英職業學校影子校長”的項目,旨在通過合作來幫助我國培養一批高等職業教育的建設性人才。
二、高等職業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框架的完善
(一)強化責任主體,營造國際化教育環境
政府作為教育領域的責任主體,是設計教育制度和營造教育環境的主要力量。地方政府及各級主管部門不僅要熟悉當前國際上高等職業教育的趨勢變化,還要深入了解國內高等職業教育的實際需求,從而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相關政策。以國外先進國家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作為例,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并行的做法是比較普遍且比較有效果的。
(二)積極采取措施,打破交流合作的瓶頸
前面提到,我國在教育領域的投資保持著逐年遞增的趨勢,然而實際情況卻是政府財政投入占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總投入的比例出現了下降。也就是說,政府投資數額的增長速度,已經落后于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發展所需資金的增長速度了。因此政府不能將解決問題的希望全部落在加大投資上,應當要從其他角度尋求解決辦法,打破不同區域之間在高等職業教育交流合作中的瓶頸,積極促進高等職業教育院校與其他地區乃至國際上的知名院校的交流與合作,利用互助的形式來適當緩解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資金需求大的問題。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海南省政府與日本兵庫縣就結成了友好省縣,雙方在各個行業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合作,完成了許多成功的合作項目。
(三)優化管理模式,增強高職教育競爭力
1.打造國際化的師資隊伍
教師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實施主體,也是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推動高等職業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必須著力打造一支具有國際化水平的師資力量,這樣才能保證培養出的人才具有更高的素質。首先,教師團隊要“走出去”,利用交流訪問的機會到其他地區以及國際知名院校進行學習,開拓視野提升水準。2.設立國際化的教學課程
客觀上來說,之所以會出現職業教育不如普通教育的錯誤理念,主要原因就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體系陳舊,課程內容落后于社會環境,導致學生的發展能力和競爭力嚴重不足。想要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就一定要進行課程內容的改革。
3.引入國際化的評估模式
高等職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專業評估,即為學生頒發專業合格證書。這個證書既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肯定,也是學生自身能力的證明。通過引入國際化的評估模式,按照國際合作辦學的標準來制定考核目標,使證書的含金量更高。同時,從多個角度出發綜合評定學生素質,發掘學生潛力,使職業教育真正達到教“術”育人的目的,讓學生能夠擁有自信和能力去選擇不同的發展道路。另外,國際化的評估模式還有助于高等職業教育院校提高自身辦學水平,對于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
4.建設國際化的信息平臺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已經完全步入了信息化時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實現了信息化、數字化。國家大力建設通信網絡,使我們能夠進行更加便捷的交流與溝通,而智能手機的出現則大大縮短了空間上的距離,通過視頻和語音等通信方式,實現了從前很難實現的即時對話模式。為了進一步提高信息通訊的質量,保證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交流與合作的持續深入,地方政府和各個院校要著手建設國際化的信息平臺,搭建一座專門用于交流與合作的橋梁。在該平臺上,各個地區以及各個院校要經過實名認證才能進入;認證之后教師和學生可以以系別或班級為單位,選擇國際院校中對應的專業,從而實現了系別對系別甚至是班級對班級的對話,進一步深化兩所院校之間交流與合作的細節,各類信息得到充分的交流。同時還促進了高等職業教育模式的革新,提升了自身的競爭力。
三、總結
本文所研究的模式僅為一個基本的框架,很多問題還需要在實際合作當中不斷進行完善。希望未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能夠發展的更好,為我國建設和發展培養更多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國外高職教育國際合作模式比較研究[J]. 謝盛良. ?南方論刊. 2017(01)
[2]我國高職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發展探析[J]. 李敏明. ?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3(04)
作者簡介:
鐘思遠(1983-5) 男、漢族,遼寧省鐵嶺市人,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 、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