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蕾 韓大六 張淑琴
摘 要: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而在當前教育模式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模式單一,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產業發展“兩張皮”,校企政協同雙創教育制度保障缺失等問題。基于此,構建“項目驅動、基地支撐、校企政三位一體”校外創新創業育人模式,助力實現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創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面轉型。
關鍵詞: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項目驅動;基地支撐;校企政三位一體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9.035
在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背景下,創新創業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而大學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力軍。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及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均指出:“要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實現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因此,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1 應用型本科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1.1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及“創新驅動”國家戰略的實施,國家對供給側改革,特別是人才供給側改革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使教育與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發展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全方位融合,就需要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因此,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面對社會經濟轉型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任務。
1.2 適應傳統商業模式變革的需要
隨著5G商用時代的開啟及AI、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技術的發展,傳統商業模式面臨升級與改造。新的商業模式覆蓋全渠道,融合線上與線下,用大數據和互聯網重構“人、貨、場”等商業要素,為消費者提供更加精準、便捷、個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務。從產業鏈分工看,新商業模式需要負責聯系消費者和消費品的前端人才,也需要處理營銷、倉儲、物流、數據分析等供應鏈的中端人才,還需要負責新技術研發及基礎設施搭建的后端人才。人才的技能需求更加多樣化,就需要更多的與之匹配的創新創業復合型人才。
1.3 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
為了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教育部在2014年啟動了高校轉型改革,要求轉型試點院校抓緊構建行業、企業參與的治理結構,以技術應用為導向,突出產教協同,建立健全滿足市場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此背景下基于產教融合指導思想深入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建立校外大學生雙創實踐教育平臺,整合校企政三方資源,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能應用型人才,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2 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2.1 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單一
目前的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通過校內第一課堂,即人才培養方案中開設有關創新創業方面的課程與校內第二課堂,即校內老師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缺乏校外第三課堂,即企業、行業與地方政府的參與。這種培養模式導致創新創業教育形式單一、效果短期。
2.2 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產業發展“兩張皮”
一些應用型本科院校對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認識不清,重落在創新創業上,輕落在育人本質上。其仍將創新創業教育視為對少數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愿的學生開展的教育,認為是少數人的專利(或游戲),片面追求學生辦公司和融資數量,沒有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整個人才培養體系,沒有形成創新創業知識與專業知識及產業發展的耦合聯動。
2.3 創新創業教育中學校與產業間的“圍墻”未能打破
應用型本科院校內部普遍存在學科、專業、知識條塊分割問題。此外,學校和產業間的“圍墻”也是創新創業教育目標達成的天然壁壘,怎樣打通學科及產業界限?迫切需要探索建立跨越產學界限的創新創業教育平臺。
2.4 校企政協同創新創業教育中制度保障缺失
由于利益驅動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沒有形成完善的制度體系,使得學校、企業、政府三方往往因責權利不清晰導致長效合作機制缺失,尤其是企業方聯合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動力不足。
3 “項目驅動、基地支撐、校企政三位一體”校外雙創育人模式構建
3.1 通過第三課堂開展校外雙創實踐項目,實現雙創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
針對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創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化問題,學校可以整合校外資源構建第三課堂,開展各類校外雙創實踐項目。例如,校企共建青創空間,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對有前景的項目由企業方幫助進行商業孵化,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免費的創業平臺。聘請企業成功人士為校外導師,為學生提供職業規劃、實習實踐、創業就業等方面的指導。還能圍繞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美麗鄉村、精準扶貧等國家建設項目,設計大學生校外雙創實踐項目,優化專業群雙創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內容,為縣域農村經濟發展“調結構、轉方式、提質增效”培養復合型雙創人才,推進互聯網與傳統農業的融合。
3.2 通過建立“校企政”三位一體育人機制,實現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產業發展的融合
在“校企政”協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實現校企共同制定、編寫雙創人才培養方案、雙創實踐課程大綱及講義,校企聯合完成教改項目并發表論文;通過把創新實踐類課程搬到企業進行“課堂革命”,實現校企共同講授雙創實踐課程,共同指導學生撰寫雙創實踐課程報告,共同進行全過程實踐考核評價方式改革;通過“校內導師+校外導師”方式,指導學生畢業設計,使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其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同時,通過地方政府與企業共同舉辦縣域品牌發布會,學生現場推廣產品,激發學生雙創意識,培養學生雙創能力;再通過農村電商扶貧講師項目及校企聯合指導學生制作縣域農村電商服務中心運營標書,搭建縣域農產品溯源系統平臺,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地區產業發展的融合。
3.3 通過校企協同搭建省級大學生校外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平臺,打通高校與產業間的“圍墻”
學校與企業聯合申報并建設省級大學生校外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基地,既能借助企業更好的了解地方產業發展對雙創人才能力的需求,又能使企業導師進學校、校內導師進企業,組建“專創融通+專兼結合”的雙創教育師資隊伍,實現產教深度融合。同時,以基地平臺建設為支撐,依托校政企三方資源,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雙創實踐項目,進一步在雙創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教材、師資團隊、教改科研、考核評價、組織管理、規章制度、產教融合等方面取得成效,使基地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3.4 構建“四位一體”的校外雙創教育保障機制
從政府-學校-企業-社會角度,系統構建創新創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校外實踐教育保障條件。政府為雙創教育提供政策支持,鼓勵高校創辦各具特色的雙創基地。學校做到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強化雙創實踐教育,完善校外創新創業管理規章制度和考核評價激勵機制建設,并給予相應的經費保障。企業彌補高校雙創教育資源不足,搭建地方政府與學校銜接的平臺,助力建設“雙師型”隊伍。社會層面逐步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業文化。
4 結語
“項目驅動、基地支撐、校企政三位一體”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校外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通過協同學校、企業與政府資源,在實現大學生校外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基地效益最大化的基礎上,探索出了一條多樣化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生態模式。該模式通過校外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做到雙創教育與專業建設緊密對接、與教學團隊緊密對接、與企業需求緊密對接、與具體項目緊密對接、與地方產業發展緊密對接,助力實現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創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面轉型。
參考文獻
[1]常曉寧.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J].職業與教育,2019,(11):76-80.
[2]楊金鋼,楊明.基于校政企協同創新的高校創業教育體系構建與運行[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8,(06):53-54.
[3]楊蕾,王錦,王竹韻,等.國貿專業跨境電商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建設內容探索——以西安思源學院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8,(10):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