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霞 申小中
[摘要]“長三角”要實現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需以協同創新為抓手。科學分析職業教育協同創新的整體模型,厘清整體論基礎上的政府、學校、行業和企業等構成要素,是有效解決協同創新中存在問題的前提。文章提出了“長三角”產業升級背景下職業教育協同創新的運行機制建設:建立雙向互聘的人才共用機制,建立多方參與的資金共投機制,建立規范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建立耦合互惠的優勢互補機制。
[關鍵詞]“長三角”一體化;產業轉型升級;職業教育;協同創新
[作者簡介]朱丹霞(1976- ),女,江蘇鹽城人,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申小中(1975- ),男,江蘇泰州人,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博士。(江蘇? 無錫? 214153)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經濟轉型背景下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B-b/2018/03/05,課題主持人:朱丹霞)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04-0046-04
2018年11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長三角”需要更好地代表國家參與新一輪全球合作與競爭,更好地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當下,“長三角”各城市發展存在不平衡,產業結構具有明顯的梯度差異。這是歷史階段、自然經濟區位、資源稟賦等各要素疊加效應的結果,是正常現象,同時也是必須想辦法加以解決的問題。“長三角”要實現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需以協同創新為抓手,推動區域要素資源配置一體化、商業和產業協同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社會治理一體化,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最終形成全球領先的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新模式。
2020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指出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時代背景下,應建立和完善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一、研究背景
“長三角”是全國經濟體量最大的城市群,僅用全國10%的人口,創造了近20%的GDP、25%的進出口總額和34%的貨物吞吐量。“長三角”具有不凡的科創實力,孕育出的獨角獸企業,總體估值在國內三大城市群中排名第一。在數字經濟領域,2018年全國總量為31.3萬億元,其中,“長三角”地區達到8.63萬億,占全國的28%。同時,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長三角”地區的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優化,產業經濟蓬勃發展,呈現出二、三產業共同推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特征,實現了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
新一輪“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必須借助數字經濟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經濟發展新動能。產業轉型升級離不開國家政策法規的支持、市場的調節和行業組織的指導,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撐。“長三角”地區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職業教育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以協同創新為抓手,充分發揮社會各方的力量,推動“長三角”地區實現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是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職業教育協同創新存在的問題
協同是一種不同于一般層次合作的緊密耦合行動。協同各方均同時具有強烈的主動合作需求,而這種需求的滿足在淺層次合作中難以得到實現。不同組織之間的協同,需要耦合各自的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匯聚產生放大效應,最終形成新要素、新方法、新路徑、新環境,同時獲得更有益的成效。新時代背景下,“長三角”地區各職業院校積極開展產教融合,力爭以協同創新賦能自身發展。然而,當前職業教育協同創新還存在一些問題。
1.政府支持協同創新的力度不足。各級政府對職業教育協同創新的支持力度,直接影響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的深入融合。政府應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法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資源配置優化和生產效率提升。
“長三角”是我國長江經濟帶和沿海經濟帶的交匯點,自然稟賦優良,經濟基礎雄厚。“長三角”各地方政府應因地制宜,加強分類指導,推進職業教育協同創新。新一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需要各地方政府加大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
2.職業院校對協同創新的認識不清。職業院校對協同創新的認識不清,不利于激發教師隊伍的活力,制約著協同創新的廣泛深入進行。當前,部分職業教育工作者,沒有認識到協同創新對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作用。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以協同創新促進產教深度融合,契合職業教育教學規律,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同時,發揮協同創新的引導作用,充分利用現有各類資源和條件,廣泛吸納社會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有利于加強職業院校內涵建設,推動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
3.行業企業參與協同創新的職責不明。事實證明,加快發展職業教育,離不開政府、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的通力合作。行業企業作為校企合作的主體之一,其作用的發揮對合作成效具有重要影響。當前,行業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參與力度較弱,發揮的作用不明顯;行業企業的協同創新職責不明,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不高,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三、職業教育協同創新的構成要素分析
科學分析職業教育協同創新的整體模型,厘清整體論基礎上的政府、學校、行業和企業等構成要素,是有效解決協同創新中存在問題的前提。
整體論思想將一個整體看作是由不同要素構成的系統,各構成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相互作用可以實現整體的最大效益。整體論的核心論點是“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低成本、高效益和協調性是整體系統的最終目標。2004年,美國競爭力委員會提出“國家創新倡議”。“國家創新倡議”的一個最重要的成果是對創新的整體架構提出的建議。創新生態系統不再是各相關要素的構成,而是四個整體功能部分的整合。四個功能部分是供應與需求、政策與基礎設施。因此,創新活動離不開各種人力、資金、技術、信息資源的重組,政府、學校、行業和企業等構成要素的整合是職業教育協同創新的必然過程。“長三角”地區職業教育協同創新工作,需要緊緊圍繞各構成要素之間的資源整合與優化來進行。
1.政府是職業教育協同創新的保障者。職業教育協同創新離不開政府的介入和保障。政府在推進職業教育協同創新工作的過程中,既要兼顧各方利益,也要進行有效監督。政府宏觀上指導職業教育協同創新工作,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借助政府的力量,引導職業院校、行業企業重視職業教育協同創新。
2.學校是職業教育協同創新的主力軍。多方共贏目標的實現,需要職業院校的全方位努力。職業院校應主動適應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開闊辦學思路,更新教育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專業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行業是職業教育協同創新的協調者。行業協會作為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向政府傳達企業的共同要求,同時協助政府制定和實施行業發展規劃、產業政策、行政法規和有關法律,以及制定并執行行規行約和各類標準,協調本行業企業之間的經營行為。
目標協同是協同創新得以實現的基礎。行業協會要發揮好橋梁作用:一方面,把企業的意見反映給政府和社會,把政府的方針、政策和社會的要求傳達給企業,實現各方的互相理解。企業在一些具體事宜上難免會與社會其他組織發生沖突和摩擦,行業協會是企業的代表,可以從中斡旋、調解。另一方面,為企業和職業院校搭建互通橋梁,把企業的訴求傳遞給職業院校,把職業院校的科研成果在企業轉化。此外,行業牽頭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研討活動,有助于營造協同育人的良好環境和氛圍。
4.企業是職業教育協同創新的參與者。企業是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生產經營單位,利潤最大化是其關注的首要目標。職業教育質量的提升離不開企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企業的積極參與。因此,無論是從職業教育自身來說,還是從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關系來說,都必須給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以足夠重視。關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 做出了科學的安排。例如,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強化教學、學習、實訓相融合的教育教學活動”。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同步規劃產教融合與經濟社會發展。制定實施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區域發展、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和重大生產力布局規劃,要明確產教融合發展要求,將教育優先、人才先行融入各項政策”。
四、“長三角”產業升級背景下職業教育協同創新的運行機制建設
1.建立雙向互聘的人才共用機制。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教師、行業專家和企業技術能手進行合作,建立雙向互聘的人才共用機制。政府積極為行業企業人員進入院校授課開辟綠色通道。學校制定兼職教師聘用及管理辦法。行業發揮橋梁作用,助力校企合作,如評價行業人才。企業為學校培訓專業教師,使教師及時掌握行業的先進理論和技術。
建立雙向互聘的人才共用機制,必須發揮政府的宏觀指導作用,明確主要監管部門職責。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和法規,強化法律約束、政策導向,加大監管力度,積極主動服務,保障各方的合法權益,保障協同育人,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需求對接。此外,“互聯網+”背景下,“長三角”各地方政府應綜合運用各種政策引導配置資源,將數字經濟作為培育新增長點、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2.建立多方參與的資金共投機制。統籌社會資源,加大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經費投入。政府可出臺資金支持和稅收減免政策,也可直接投資建立多方共享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職業院校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加強和規范經費管理,提高資金使用與管理的有效性,促進專業內涵建設,提高科研和服務能力,使專業建設與區域產業發展形成匹配。企業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的崗位,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學生職業技能。
多方經費投入可產生實實在在的效益。政府實現推動創新創業、服務民生,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學校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和辦學水平,以及社會服務能力。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實現對人力資源的有效管理和配置,做好人才儲備。
3.建立規范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互聯網+”背景下,“長三角”地區要建設專業化、科學化的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臺,依托平臺匯聚區域和行業人才需求、校企合作、項目研發、技術服務等各類信息,為各主體提供精準支持服務。基于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臺,政校行企積極進行信息交流,實現有效溝通、全面協調。例如,職業院校及時幫助學生掌握就業信息,開展個性化就業指導。
建立規范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確保政校行企之間信息傳遞與共享暢通無阻,做到不虛報、不瞞報、不漏報。具體來說,第一,建立數據庫,并對不同數據進行分類與整合;第二,及時收集網絡相關數據,并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與歸納,為國家制定產教融合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4.建立耦合互惠的優勢互補機制。在整體論的視域中,構成要素的耦合互補可實現“1+1>2”的效果。職業教育承擔著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主要任務,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大量技術技能人才作為支撐。因此,職業院校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政府宏觀層面的指導能力、行業組織中觀層面的引導能力、企業和學校微觀層面的執行能力在有效耦合后,將實現資源、技術、人員的優勢互補,促進職業院校專業建設與“長三角”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融合發展。
政府、學校、行業和企業的利益訴求不同。我們要構建資源共享、責任共擔、互利雙贏的產教融合機制,在尊重各方切身利益的基礎上,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從專業設置、課程開發、教學實施、學生管理、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協同創新,以激發職業教育活力,助力“長三角”地區產業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賀金玉.地方新建本科產教融合創新與協同育人模式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3.
[2]何禮果.高職院校在協同創新中的定位與作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12):43-45.
[3]李明惠,胡昌送,盧曉春.我國高職產教融合創新研究述評[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88-91.
[4]張名艷.產學研協同創新視域下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0):85-87.
[5]周稽裘.新時代高職院校創新發展若干問題的探討[J].當代職業教育,2018(1):10.
[6]金吾倫.創新的整體論語境[J].湖南社會科學,2008(2):31-34.
[7]陳慧星.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背景下區域高校創新聯動策略探究[J].教育探索,2019(4):53-57.
[8]鮑桂楠. 協同創新視角下的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J].教育與職業,2016(21):13-16.
[9]馬媌媌,吳俊. 長三角地區高校教育與產業創新發展研究——基于知識溢出的毗鄰效應[J].經營與管理,2020(4):135-138.
[10]沈坤榮.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與江蘇高質量發展路徑選擇[J].群眾,2019(1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