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華 練崇權



摘要:深化高職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快提升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能力,是今后我國交通類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中心目標。通過分析交通類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探究提升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能力的路徑和措施,提出優化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完善治理制度,著力推動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高職院校;治理能力;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1)02-0036-06
一直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高職院校治理改革和治理能力提升工作。2010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通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3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職業院校要完善治理結構,提升治理能力;2015年,教育部印發《高等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15—2018年)》;2016年,《交通運輸部、教育部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交通運輸職業教育的若干意見》要求,加強職業院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的講話中強調,要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發教育事業發展生機活力。當前,進一步推進高職院校教育現代化,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高職院校教育體系,迫切需要交通類高職院校深化治理改革,創建體現現代職業教育特色和學校辦學特色的校園文化,發揮文化育人功能,促進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能力的提升。
一、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概念的內涵
簡要說,所謂“治理”是指“統治”“管理”。全球治理委員會(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認為,“治理”是個人或組織、公共部門或私有部門處理其工作事務的多種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或不同利益者得以調和,并采取共同合作行為的持續過程。可見,“治理”是一個總和性的概念、一個“持續過程”。將“治理”運用到高校教育改革和管理領域,才出現了“高校內部治理”等新概念。交通類高職院校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其內部不同利益相關者主要有學校、教職員工和學生等,外部不同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政府、行業、企業和其他院校等。另外,我們還必須明晰“治理”與“管理”之間的根本區別。“治理”著重于各利益相關者之間責權利的劃分和相互制衡,以及利益相關者對有關工作的共同參與和協作,其路徑是自下而上、多元雙向的;而“管理”注重管理者為實現組織目標而采取的共同措施和行為,其路徑是自上而下、一元單向的[1]。
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結構,是現代交通類高職院校制度在治理層面所形成的制度化結構,并且通過學校各方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權力分配和制度安排以達到權力主體之間的分權制衡。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結構作為高職教育治理的載體,建立權力運行科學、組織架構合理的治理結構是實現高職教育善治的基礎。
交通類高職院校的控制權力、行政權力、學術權力和監督權力四大權力共同構成學校的治理結構,而各種權力在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分配和運行狀況會對學校的治理效率和水平產生直接影響,如圖1所示。要在學校實現高水平的治理,就必須對各方利益主體的權力進行科學分配。
二、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能力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能力現狀
近年來,交通類高職院校“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治理機制已見雛形。教育界對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有效提高領導班子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能力,進一步理順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黨委領導和校長負責的關系已趨向共識。然而,現代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能力提升面臨著諸多新挑戰,關于交通院校內部治理能力的研究,更多地聚焦在治理結構、治理體系等問題的探討上,真正對于治理能力提升的新路徑則鮮有觸及,新常態下交通類院校內部治理能力提升相關工作尚任重道遠。
(二)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能力存在的問題
目前,盡管黨和國家在不斷號召要積極推進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能力提升,方向目標明確,并出臺了不少的相應舉措,總體運行態勢良好,但創新改革的路徑和措施依然不足,一些問題依然突出。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是教育管理體制和機制單一僵化。集權式管理問題依然突顯,決策單一;管理理念滯后,缺乏創新;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尚不完善,權力過多地集中于學校層面,二級學院(部)自主權受限,管理重心未真正實現下移,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無法保證,決策執行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2]。
二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盡管全國各地交通類高職教育在不斷改革發展,然而缺乏改革發展的模式標準與規范,缺乏對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能力提升的有效管理制度,忽略長遠機制。
三是監督機制不健全,責權利不夠清晰。政治權力和行政管理權居主導和強勢地位,學術管理權的自主性和民主性得不到充分體現,教授治學的學術原則未能真正彰顯。
四是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能力提升策略的創新不足。尚缺乏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致使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能力未能真正“知行合一”。雖然目前全國各地高等教育蓬勃發展,但是缺乏對交通類職業院校內部治理能力提升策略的有效管理制度,缺乏專業人才隊伍,缺乏長遠機制,忽視宣傳教育。
五是校企合作共享層次不夠深入,合作發展不夠平衡。交通類高職院校只有廣泛深入地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打造互信、互助、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實現與行業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才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行業、職業、專業的有效對接,真正實現學校、學生、企業三方共贏。
六是交通類職業院校內部治理能力提升的實效性有待提高。部分交通類職業院校對高等教育新常態下內部治理能力提升理論認識不足,沒有深刻地理解高等教育新常態下交通類院校內部治理能力提升相關理論體系,甚至個別交通類院校對高等教育新常態下內部治理能力提升策略未能完全認同,導致交通教育內部治理能力提升實效性不足。
七是推進交通類職業院校內部治理能力提升活動較為簡單,搞形式主義。當前,交通類職業院校之間核心競爭力發展已從硬實力的增長轉向軟實力的提升,迫切需要通過打造特色校園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進而提升內部治理能力。但是,由于受傳統觀念、長期投入相對不足、起點低,底子薄等諸多因素影響,我國交通類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力度不夠,客觀上影響到交通類職業院校內部治理能力提升。交通類職業院校內部治理能力提升策略中發揮優勢作用的載體和途徑多為零散的和短期的各種形式,尚未形成完善的有效機制,因此,不具備長期性和可持續性,交通職業教育優勢尚未完全發揮,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努力。
三、新時代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徑
治理能力是構建交通類高職教育的血脈和靈魂,是現代交通教育可持續健康發展的精神脊梁。而提升治理能力是在貫徹、推進黨和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背景下進一步推動交通類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軟實力,是遵循高職院校教育跨界屬性的內在規律,也是促進交通類高職院校內涵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和根本保障。
現代交通類高職院校要在多元教育體系中標新立異、獨樹一幟,必須依賴創新發展的教育理念,挖掘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創新發展潛能,推動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能力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打造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的新模式,發掘現代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能力提升的創新路徑,提高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的實效性,促進高職類交通教育“知行合一”,促使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能力提升轉化為自覺修為,創立卓有成效的工作體制,推動交通教育健康發展,構建交通類高職院校內生式動力治理和發展機制[3]。因此,提升治理能力是適應交通類高職教育改革發展新形勢的必然要求。完善治理結構、提升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能力作為深化高職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舉措,對于激發交通類高職院校辦學活力、加強內涵建設、提升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交通類高職院校要結合實際,積極構建治理能力提升的改革發展總體線路圖(如圖2所示)。
(一)依法制定和完善體現交通行業和職業教育特色的學校章程
制定交通類高職院校章程要充分考慮和展現交通行業特色和職業教育特點,這既是學校頂層設計的體現,也是建立現代交通類院校規章制度和保證交通類院校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章程是職業院校內部的“憲法”,不僅與國家和地方的法律和制度相關,也與教育部門和學校的規定和制度有密切聯系,是促進學校教育健康發展、提升學校內部治理能力的關鍵載體[4]。在章程和規章制度制定過程中,交通類高職院校既要規范各利益主體之間的責權利關系,明晰職業院校內部治理過程中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之間相互制衡的關系,又要明確職業院校與政、行、企、研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
(二)構建以章程為統領、與時代相適應的管理制度體系,實施依法依規治理學校
管理制度在交通類高職院校建設、改革、發展和穩定中發揮著基礎性、長期性、根本性和穩定性的作用,治理現代化的著眼點是管理制度的現代化。以學校《章程》為統領,建立健全、規范、統一的內部管理規章制度體系。認真組織學習和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深化“放管服”改革,激發內涵式發展活力,優化學校組織結構,推進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改革,全面梳理和健全制度體系、運行流程,為學校建立和完善現代教育制度、推動各項事業科學發展、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保障。
突出引領,健全機制,強化協調聯動,推進內部治理體系不斷優化。全面開展以管理制度體系建設為基礎載體,以優化完善運行機制為核心,以崗位設置、績效考核和收入分配為重點的系列改革。按照學校章程明確的基本職能和治理結構,打破原有的體制和制度框架,重構或完善決策制度、工作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民主管理與監督制度、學術組織制度等五大制度,不斷完善各種工作流程、內部機構規則、議事規則等,實施依法依規治理學校。同時,要全方位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因為人事分配制度是深化職業院校內部管理機制改革的中心,也是交通類高職院校主動適應社會經濟和時代科技快速發展的關鍵所在。“規劃職能、科學設崗、合理編制、總量統籌、競聘上崗”是交通類高職院校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全面施行編制人員定崗制度,對人員崗位實行全面有效管理,改革創新傳統管理模式,實施全員競爭上崗,切實做到人崗相配、人崗相適;推行以教學能力、崗位考核和業績考核為主要內容的績效考核機制;實施“以崗定薪、責薪一致、按勞分配、優績優酬”的收入分配原則,實行創新的現代績效工資制度[5]。以績效為導向,實施目標管理,提升管理效能;宏觀調適,建立靜態監控和動態調整相結合的約束機制。
(三)建設體現職業教育特色和學校辦學特色的校園文化,促進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能力提升
“特色校園文化”必須以社會主流文化和價值觀為主導,融入區域、行業和企業等相關文化,凸顯學校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積淀、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的校園文化。特色校園文化是激發職業院校內生動力的精神引擎。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沙因(Ed-gar H.Schein)指出,企業文化再造是推動企業前進的源動力。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北京大學“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校訓,熏陶、勸勉和激勵了無數清華、北大人。這充分說明校訓代表著校園文化和教育理念,是校園特色文化的靈魂,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練,是學校歷史和文化的積淀,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經久不衰的生命力。現代交通類高職院校內部治理,要竭力通過建設體現職業教育特色和交通類學校辦學特色的校園文化,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教育引導作用、行為規范功能和融合滲透效果,推動和創新文化育人工作。特色校園文化也是推進交通類高職院校依法治校的精神體現,是實現學校治理目標的精神動能,又是學校發展的軟實力,具有濃重的熏陶和育人功能。交通類高職院校只有建設符合職業教育特色和學校辦學特色的校園文化,通過校園文化的潛移默化、耳濡目染、潤物無聲,促使學生形成對技術技能人才高度崇拜,對工匠精神高度認同,對進德修能高度自覺,才能培養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從而實現交通類高職院校的治理目標[6]。
交通類高職院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要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在豐富傳統校園文化形式和內容的同時,不斷挖掘校園文化的新亮點,使傳統意義上的校園文化建設空間和環境不斷得到拓展和創新,構建“全方位育人文化環境”體系和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四)優化管理,完善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構建運行規范的交通類高職院校內部治理框架體系
2011年以來,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堅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實施意見》,教育部頒布了《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程》《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規定》《普通高等學校理事會規程(試行)》,為交通類高職院校建立共同治理的組織結構明確了要求和方向。為此,要健全完善交通類高職院校的內部治理結構,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高效的執行機制、民主的參與機制、完善的監督和協調機制。因此,交通類高職院校要群策群力,多措并舉地促進治理能力提升,如圖3所示。
第一,要健全行政決策機制。行政行為的基點是決策,所以,規范決策行為是規范行政權力的關鍵點。正確決策是各項工作成功的前提和保證,交通類高職院校要創建健全的行政決策制度,把專家論證、群眾參與等作為重大行政決策的重要程序,保證決策制度民主、公開、公正、科學;完善黨政聯席議事制度、黨委議事制度和院長辦公會議事制度,以民主集中制為指導,嚴格落實“三重一大”問題的決策、審核和咨詢制度。
第二,要實施責、權、利明晰的內部管理和執行機制。提高一個單位內部管理執行力的前提就是明確各管理層之間的職權和責任,使各管理層之間的結合更加科學、合理,更好地發揮它們管理和執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交通類高職院校必須牢固樹立“明晰職責、規范權限、嚴格管理、強化服務”的管理原則,不懈地堅持“簡化機構、改革機制、挖掘潛能、提升效能”的管理目標。
第三,要加強監督機制建設。健全的監督體系是制度得以切實落實和執行的根本保證。交通類高職院校要加強紀檢監督組織建設,充分發揮紀檢組織的監督作用,對一些重要部門、關鍵環節、特殊崗位,特別是大宗采購和工程建設,必須進行全面的跟蹤監督;進一步完善校務公開制度,讓師生員工、家長和社會等更多地積極參與監督學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現代交通類職業教育若要更好地發展,必須樹立正確的現代治理理念,改革創新管理模式,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在學校管理過程中的多元主體作用,形成合力并發揮最大效能,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積極構建交通類高職院校內生式動力治理和發展機制。(見圖4)
(五)改革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政行校企共享育人成果
2015年,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明確了基本原則:切實推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創新改革機制,實現校企協同育人,政行校企共享育人成果。
只有深化改革交通類高職院校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才能充分發揮企業的重要主體作用。交通類企業在校企協同育人過程中不應是旁觀者,而是直接參與者和受益者。校企雙方要堅守“資源整合、文化融合、產學結合”的協同育人模式,協同共建校內外生產性實訓(踐)基地、技術服務和工程中心、研發中心、技能大師工作室、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等,切實增強學生技術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并以產業或專業(群)為紐帶,推進專業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相互銜接,推動人才培養鏈和產業鏈相互融合。校企協同育人已成為學校實現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服務社會、資源共享的重要途徑。深化校企合作,延伸校校合作,建立起政府主導、企業協同、行業和其他院校參與的四方聯動的利益共同體,深化合作,改革創新以促進就業創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建設緊密型校外頂崗實習基地,建立校企協同育人新機制,不斷深化校企產教融合的動態管理,實現政行校企共享育人成果,實現學校發展、企業壯大的“朋友圈”共贏局面[7]。
綜上所述,新時代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能力的提升路徑如圖5所示。
交通類高職院校如何選取正確的治理發展路徑,決定著學校未來發展的速度和高度。改革和完善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結構、提升治理能力是新形勢的必然要求。構建符合交通類職業教育特點的治理機制是提升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能力的前提;改革和完善內部運行機制是提升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能力的基礎;深化院校重要領域的改革是提升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能力的關鍵,也是促進交通類高職院校治理能力現代化和推進職業教育治理體系改革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李強.職業院校內部治理能力提升研究[J].職教論壇,2017(10):51-56.
[2]張銘.新常態下高職院校內部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徑[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11-13.
[3]朱千波.教育治理:高等職業教育管理改革的新趨向[J].高教學刊,2015(23):154-155,157.
[4]接劍橋,張弛.職業院校內部治理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2):27-29.
[5]陶林.高職院校要適應發展新常態[J].價值工程,2015(5):252-254.
[6]胡正明.高職院校如何推進文化育人[N].光明日報,2016-03-01(15).
[7]藍潔.職業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框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0):9-13.
(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