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程作為傳承文化的方式之一,在人文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功能,在小學教學階段也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設合理的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感,還能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創設情境的方法有很多,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師素養和教學設備等綜合考量,選擇合適的方法創設情境,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境教學;實踐價值;創設途徑
一、 情境教學思想的發展及內涵
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不僅如此,它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這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傳統的“灌輸式”“注入式”教學,造成小學語文教學存在諸如“呆板、煩瑣、片面、低效”等弊端。為此,我們曾一味追求用西方的教學理論來解決問題,脫離了我們母語的特點,使得語文教學從一個極端滑向了另一個極端。
1978年,李吉林意識到,中國語文教育長期受到凱洛夫教育思想的影響,過分注重認知,忽略情感與創造性的培養,嚴重影響了兒童潛在智力的開發,這是對兒童的扼殺。她想要改變這種現狀,希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豐富兒童的感知,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于是她開始了語文教學的探索與研究。她從外語情境教學中得到啟發,并吸收了中國古典文論的“意境說”“境界說”的精髓,經過反復實驗、研究,創立了“情境教學”。
李吉林指出,情境教學是“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它的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實現全面提高兒童素養的目標,情境教學明確提出要“以培養興趣為前提,誘發主動性;以指導觀察為基礎,強化感受性;以發展思維為重點,著眼發展性;以陶冶情感為動因,滲透教育性;以訓練語言為手段,貫穿教育性”。
二、 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價值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學生的視野、思想不再被禁錮在小小的教室里,那豐富有趣的教學內容,鮮明生動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意,以及耐人尋味的哲理,使教學變為具有吸引力的活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情境教學的價值在小學教學中越來越明顯。
(一)合理的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其能否主動地投入學習,成為教學的關鍵。語文教學亦是如此。小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欲、好奇心,是具有主動性的人。不過,小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是一成不變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很長時間。要讓學生持久地學習,就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教學正是針對小學生既蘊藏學習的主動性,又可能消失的可變心理特點,把兒童帶入情境,在探究的樂趣中激發學習動機,并在持續的情緒中不斷強化學習動機。
筆者在執教《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時,這樣導入新課:冬天到了,冬爺爺給我們帶來了禮物。瞧,冰雪王國下了一場好大好大的雪。每年的這個時候呀,咱們的冰雪王國里都要舉行一場冰雪大賽。你們想去嗎?通過創設問題情境,造成懸念,讓兒童因好奇而要學習。接著,通過冰雪大賽中的“滾雪球大賽”“滑雪大賽”“雪地繪畫大賽”,讓學生讀準字音、過關生字、初讀課文。這樣,情境成為一個連續的動態的客體,讓兒童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使兒童的學習動機在這種“情”與“境”相互作用的持續中得以強化。
(二)合理的情境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
小學語文作為育人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一項特殊的任務,那便是不失時機地在兒童學習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過程中,發展兒童的思維。也就是說,語文學科把訓練語言與發展思維結合起來。上一小節已經探討過,合理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習動機。在這樣熱烈的學習氛圍中,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迸發出智慧的火花,產生逾越障礙的力量,獲得成功的快樂。這樣,兒童的情感活動參與了認知活動,用情感伴隨理性,二者交織起來和諧進行,這種最佳的心理驅動,正是開發兒童智力、發展兒童思維的重要渠道。
(三)合理的情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從塑造一代新人的高度來看,我們也應該重視審美教育。情境教育具有“形真、情切、意遠、理寓其中”的特點,為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供了十分理想的途徑。因此,可以憑借語文教材,創設有關情境,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需要說明的是,其情境必須是有形、有情、有境的,這樣,學生才能從中感受美,學會鑒賞美,學習表達美,逐步提高審美能力。
(四)合適的情境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感
在情境教學中,教師憑借教材語言,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傾注了自己的真實情感,并將這種情感傳遞給學生,激發學生高漲的情緒,使得學生將情感與認知活動有效地結合起來。我國情境教學的創始人李吉林老師,曾提出過這樣的情感推進的發展模式:初讀課文,激發動機——入情;感受課文,描寫形象——動情;領悟課文,語言神韻——移情;表演朗讀,語言訓練——抒情。這幾個階段都離不開教師精心創設情境。創設合適的情境可以更好地調動情感,便于學生更好地融入文章,理解文章。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得到陶冶。
(五)融洽的情境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
平淡的課堂,學生和教師處于一種漠然狀態,這不利于師生間的交流。情境教學主張,“創設親、助、樂的情境教學,縮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距離及學習者之間的距離”。在情境教學中,教師要傾注真情,充滿激情,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去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同時,教師要樂生愛教,幫助每一個學生樹立起成功的信心,孩子們能從老師那兒感受到一種期待,一種力量,從而轉換成學習的內部動力。這樣,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一種“誨人為樂”“學而感趣”的教風和學風。
三、 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設途徑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多重實踐價值。那么,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實施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創設情境:
(一)生活展現情境
生活展現情境,是“通過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兒童觀察的客體,并以教師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展現在兒童眼前”。以生活展現情境,一般是為了幫助學生到生活的源泉中獲取豐富的寫作題材。課外,筆者組織一年級學生參加“夜訪小精靈”觀蟲活動。在觀察時,通過語言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并鼓勵他們多觀察大自然,做大自然的記錄者。回來后,小朋友們在《五愛善行本》上寫寫畫畫。其中有個小朋友寫道:“我遇見了抱著花朵吸花蜜的貪吃鬼——紡織娘,它小巧玲瓏,綠得可愛。突然,一個小家伙把我的肩膀當成了沙發,我低頭一看,原來是老朋友——穿著彩色斑點服的綠麗金龜,我真是無比幸運。”可見,用生活展示情境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作文題材,也使學生一步步認識周圍世界。
(二)以實物演示情境
“以實物為中心,略設必要背景,使之構成一個整體,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此為實物演示情境”。實物的出示一般在教學過程中,但需要長時間,觀察的實物則需要引導兒童在課外觀察更合適。比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文時,學生可在課后觀察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三)圖畫再現情境
用圖畫創設情境需要教師加以指點、啟發、描繪,引導學生感知的角度及側重點,從而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觀看李吉林老師執教的《海底世界》,她讓學生扮演潛水員,并向學生展現了一幅以藍色為基調的模擬大海的畫面,然后以潛水員剪貼畫讓學生進入海底世界。李老師一邊移動剪紙一邊描述:現在你們已經開始潛入大海了,100米,200米,300米,400米,500米,現在你們眼前幾乎一片漆黑。你們發現了什么?請跟我報告。剪紙的動態深深吸引了學生,加上角色效應,真是如入其境。
(四)以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以特有的旋律、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音樂語言與文學語言相結合,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語文教學中,借助音樂來渲染情境是非常理想的手段。筆者在執教《桂林山水》一文時,讓學生假想自己到桂林旅行的情境,向學生描述著:現在我們一起乘著小船,輕輕地搖蕩在漓江上。我們看下眼前這幅美麗的圖畫,然后閉上眼想象一下,漓江的水怎么靜?體會一下“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是什么情景?一起輕輕哼唱《讓我們蕩起雙槳》,看哪些同學仿佛真的來到了漓江。學生哼著曲子,給人一種寧靜感,加上瞇眼所獲得的朦朧畫面以及老師的語言描繪,學生想象的翅膀扇動起來,他們如入其境,充分體驗到漓江的寧靜。
(五)以表演體會情境
情境教學中的表演分為兩種,一種是進入角色,即假如自己是課文中的某某角色;另一種是扮演角色,即擔任課文中的某一角色,進行表演。以表演體會情境,用得最普遍的是童話和寓言。比如,教學《狐貍和烏鴉》一課時,細讀課文后,請兩名學生分別扮演狐貍和烏鴉,他們憑借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進行對話,并配上適當的動作與表情,這種表演可以加深對課文的記憶與理解。
(六)以語言描繪情境
上述五種創設情境的途徑都是運用了直觀手段。在情境教學中,直觀手段必須與語言描述相結合才能將學生帶入情境。在情境出現時,教師伴以語言描繪,這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著一定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的效應。例如上述以音樂渲染情境中的教學示例便是如此。
四、 結語
情境教學是提升語文課堂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綜合考量選取合適的途徑創設情境。合理的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有利于增進師生間的交流與感情。雖然情境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方法,但是也不能濫用,否則會干擾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李吉林.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李吉林與青年教師的談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李吉林.《為全面提高兒童素質探索一條有效途徑:從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的探索與思考》(上)[J].教育研究,1997(3).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5]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一:情境教學實驗與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歐陽芳,福建省廈門市,廈門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