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勇
摘 要: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讀思達教學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課堂教學注入生機與活力,很好地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文章根據教學實踐,闡述了讀思達教學的內涵,分析讀思達教學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落實核心素養意義,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如何達成實施讀思達教學法提出一些見解,希望對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讀思達教學;教學路徑
一、 引言
《道德與法治》課程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是以適應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文化基礎為需要,自主發展為必備能力的三大基本要點構成的,決定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確立方向,既引領了精神上的理性,正確的法治觀念,又樹立了學生共同參與構建良好精神素養的靈魂標志,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指引方向。這樣的素養目標決定了教師應關注當代中學生的學習訴求,轉變教學理念,革新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各個環節中,以適應當前深度課改的發展。在此背景下,讀思達教學法應運而生。讀思達教學法顛覆了以往的教學方法,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地位,注重為學生創造更多自主發展的空間,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培養思考的興趣和品質,而形成良好的學科核心素養。實踐表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施讀思達教學法,真正為課堂教學注入生機與活力,很好地落實核心素養。
二、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讀思達教學的基本內涵
“讀思達”的教學法是福建師范大學余文森教授基于核心素養形成機制的深度研究和結合30多年的教學改革實踐探索提煉出來。這是一種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體現“以教為主轉向以學為主”的教學法?!白x思達教學”倡導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關注學生閱讀能力,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其教學過程就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過程即閱讀、思考、表達的過程。其教學的基本環節、步驟、流程就是閱讀、思考、表達三個環節,學生只有經過這三個環節的相對完整的學習,才能把知識轉化、內化為素養。所以這是一種以學生學習為本位的讓核心素養落地的教學法。
閱讀、思考、表達是學生學習的手段,也是目的;是過程,也是結果;是工具,也是歸宿。“讀思達”教學法不僅要致力于把所學知識轉化內化為素養,同時也要致力于培養閱讀力、思考力、表達力三種能力本身,所有能力只有在相應的活動中才能得到培養和提升,閱讀力、思考力、表達力只有在閱讀、思考、表達中才能得到有效的發展。這就像飲食,不僅要把食物轉化內化為人體所需的營養素,而且還要鍛煉人體自身的咀嚼能力、吞咽能力、消化能力、吸收能力。
因此,在教學中,運用讀思達教學法,把課堂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樂學善學”,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既鍛煉了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終身受益的能力,這正是核心素養所要求的。
三、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讀思達教學的路徑選擇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在進行“讀思達教學”,教師應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放下“權威者”,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傾聽者”。在教學中要有效指導學生閱讀,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給學生充分表達的時空,從而提高課堂效果,使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更具有生命力。
(一)閱讀指導,培養學生研讀能力
學生閱讀分析能力是學生分析問題、聯系材料歸納知識、梳理思路,有條理全面多角度選擇或回答題目的基礎和保證。教學中,
教師要深刻認識到這一點。而讀思達教學,閱讀就是研讀教材。教學中,不難發現,部分學生對閱讀課本不夠重視,更沒有掌握閱讀課本的正確方法。這樣,上課時,學生就不易進入融入課堂。其實培養學生閱讀課本的能力就是在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學中,學生要根據老師發給的導學案,了解閱讀重點和要解決的問題。閱讀時,一般內容應該通讀,重要內容應該精讀。通讀的部分,要正確理解其內容,能用自己的語言有條理地復述、歸納、概括出課文的大意。精讀的內容主要是概念、理論等難度較大的部分,對這些部分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的認識,應該認真思考,提出疑問,從有疑到釋疑。閱讀時對關鍵的字、詞、句不僅要多讀幾遍,還要“咬文嚼字”仔細推敲,達到理解、掌握的目的。
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公民權利的保障書》筆者在導學案中設計第一個環節:基礎感知:(要求:閱讀課本P2-10所有內容,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務。)
閱讀課本P2-10,完成以下勾畫,并背誦畫線部分內容。
(1)我國是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這是我國憲法的。(P3)
(2)憲法規定的奠定了國家權力屬于人民的。(P4)
(3)憲法規定的明確了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P4)
(4)人權的實質內容和目標是。(P6)
1. 閱讀課本P2頁正文回答:我國憲法的基本原則是什么?我國的國家性質是什么?(勾畫)
2. 閱讀課本P2-5頁正文回答:我國憲法如何保障國家權力屬于人民的原則得以實現?(勾畫)
3. 閱讀課本P6頁正文回答:尊重和保障人權對各級國家機關有什么要求?(勾畫)
4. 閱讀課本P7-8頁正文回答:國家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權?(勾畫)
這樣通過對學生有效閱讀的指導、訓練,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并很快進入學習狀態,為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落實核心素養。
(二)問題導向,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形成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方面,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要重點培養學生的一種思維能力。學生思辨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學科素養的提升和學習效果。讀思達教學在引導學生有效閱讀的基礎上,致力培養學生的思考力,通過閱讀、思考,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懷疑,形成自己的觀點和思路。
“學習始于思考,思考源于疑問”。在實施讀思達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思辨能力,要通過問題導向。讀思達教學的關鍵在于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指向核心素養的問題,創設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氛圍。教學中,要根據教材實際和學生心理特點,設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能啟發思維的、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原則設計問題,做到能夠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融會貫通,并能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現實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可通過創設問題、辯論分析、探究活動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獨立思考,提出獨特的與眾不同的新看法,提高學生掌握學科知識、鍛煉的思維能力,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目的,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