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肩負著民族復興大任,努力為實現下一個百年目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因此,黨史學習教育意義重大。江門是中國第一僑鄉,一直廣為流傳著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以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為基點,高校可通過改變教育模式、優化課程結構、創新黨史學習教育,拓寬黨史育人等實施路徑對僑鄉大學生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關鍵詞】僑鄉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實施路徑
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大意義,對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科學合理地解答,為黨史學習教育的有效開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礎。黨史學習教育,是牢記初心使命、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偉業的必然要求,是堅定信仰信念、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永葆黨的生機活力的必然要求。[1]新時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肩負著民族復興大任。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弘揚革命精神,充分發揮黨史學習教育在立德樹人方面的作用,讓黨史學習教育入耳入腦入心,這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根本要求,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僑鄉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目標和意義
習總書記指出“了解歷史才能看得遠,理解歷史才能走得遠。”深刻認識黨史學習教育重要意義、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學習教育各項目標任務,能夠讓我們進一步從紅色精神譜系中汲取力量,永葆激情,不忘初心使命,為實現下一個百年目標而奮斗。新時代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黨史學習教育對健全大學生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高校的黨史學習教育意義深重,我們應采取有效舉措深化新時代大學生黨史學習機教育。
黨史學習教育應當培養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深厚感情。情感的培養不能只是依賴政治說教,關鍵在于潛移默化的熏陶。新時代大學生是中國的未來,黨史教育引領大學生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使這些寶貴財富成為他們的精神力量和學習榜樣,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能辨是非,盡早立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僑鄉,是中西方的連接樞紐帶,肩負起匯聚海內外中華兒女力量同圓共享中國夢的責任擔當,落實加強僑鄉大學生的黨史學習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更具重要意義。作為僑鄉大學生,在感悟華人華僑奮斗史、僑鄉英雄血淚史的同時,應該正確地傳承紅色基因,實事求是,傳播中國聲音,弘揚獨具魅力的僑鄉文化。
二、僑鄉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存在的問題
1.黨史學習教育的內容雖然豐富,但是大學生沒有系統地安排學習,大部分僅停留在表層,關注度不夠,聚焦點不深。其次,黨史學習教育的內容與方式創新度欠缺,僅憑課堂教學難以入腦入心,學生學習效果也不明顯。另外,學生學習黨史的積極性不強,在課堂中常會出現開小差,玩手機等現象,無法保證教育效果。同時,大學生生正處于價值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面對著各種各樣的媒體信息,但缺乏辨認能力,理想信念不夠堅定,容易受外來不良因素影響。
2.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形式多樣,覆蓋人群廣,大學生不知道學什么,學校不知道教什么,學習教育很容易停留于表層。此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側重于黨史知識的講解,教學活動形式欠生動少互動,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學習主動性,難以引起學生們思想上的共鳴,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夠高漲,容易產生厭倦與抵觸情緒。
3.僑鄉大學生缺乏實踐教育。黨史學習教育沒有結合當地僑鄉文化,僑鄉人不懂“僑鄉情”。通過對學生進行“僑鄉黨史文化”方面的了解、教育及影響等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數據結果顯示不到一半的僑鄉大學生明確熟悉或了解僑鄉黨史文化,但仍有30%的大學生表示不熟悉或不清楚僑鄉黨史文化。由此可見,僑鄉黨史文化的教育宣傳方面仍有待加強。
4.高校對僑鄉黨史文化的宣傳仍不夠。由于缺乏經費支持,教育實踐活動明顯存在滯后性,在黨史學習教育的實際開展當中無法發揮重要作用。媒體平臺雖然類型多資源多,但黨史作品的質量參差不齊。大學生的價值觀尚未定型,大多數還不具備成熟的辨別能力,這個群體對知識和觀念的吸納較為迅速,但在面對新媒體所表達的各種觀點時還不能做到冷靜、客觀、公正。利用黨史學習教育強化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就顯得頗為重要。
5.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部分教師認為對學生的黨史學習教育是思政老師和輔導員的責任,在教學中習慣只傳授專業知識,這完全不符合社會對高素質全面發展人才的需求。同時,缺乏育人的責任意識也忽略了自身政治素養的提升和職業規范的培養,顯然不符合立德樹人的要求。[2]
三、僑鄉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實施路徑
1.用好紅色資源,改變教育模式
黨史學習教育形式較單一,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學習效果不甚明顯。然而在開展黨史教育時必須科學合理地選取材料,結合學生的專業教學,讓學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采用媒體媒介方法,形成特色教學模式,讓黨史學習更豐滿、更立體、更生動,幫助學生了解歷史,銘記歷史,傳播歷史。抓住五邑僑鄉文化特色、僑鄉紅色資源等黨史學習教育,讓大學生立足于當下,傳承僑鄉紅色基因,弘揚僑鄉文化,推動僑鄉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有效開展。
用好用活僑鄉紅色資源,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史實踐教育活動,把黨史教育從校內課堂轉戰擴展到社區、農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遺址、革命烈士陵園等,通過眼見為實,耳目渲染,親身感受的傳播途徑,使黨史學習教育在大學生中切實“入耳、入腦、入心”,真正為大學生所認同和接受,有助于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2.優化課程結構,凸顯黨史位置
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黨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有著獨特的優勢,高校應主動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其中,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權威的黨史知識傳授,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3]
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一方面要提升教師的政治覺悟和職業素養能力,教師只有具備豐富的黨史專業知識,才能把黨史講好講活;另一方面,教師應首先選取結合僑鄉當地文化特色的教材內容,以發生在身邊的故事事跡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生動的教學案例能有效增進學生對共產黨的情感認同;提升學生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刻認識;讓學生真實感受作為百年大黨歷經的磨難與取得的非凡成就,引導學生從黨的百年奮斗征程中感悟并崇尚一代代共產黨人,尤其是僑鄉人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的精神。
黨史學習教育意義重大,高校開展黨史教學勢在必行。以學生為中心,高效發揮課堂傳授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作用,打造僑鄉特色的示范課程。黨史學習教育除了以必修課的形式進行外,還應該安排相關的考核評價制度以保證學生的到課率和教學的有效開展。
3.創新育人形式,豐富黨史學習內容
課外活動的有益補充,能有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促進學生成長成才。高校可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舉辦建黨慶祝活動,閱讀僑鄉紅色故事,朗誦紅色經典詩歌,傳唱紅歌革命歌曲,觀看黨史主題紅色電影,聆聽僑鄉本地黨員先鋒模范分享奉獻故事等等,以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進學生牢記擔當使命,激發青年大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讓課堂的被動學習變成主動探索的過程,強化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崇敬與熱愛之情。另外,高校也可以開展紅色主題的競賽、演講、征文、辯論等比賽,以賽促學,激發學習熱情;以學生向學生縱向傳播,更有效地提升大學生黨史學習的效果。
支持學生主動拓展紅色研學活動。基于學校、社區、鄉鎮等協同搭建的紅色研學社會實踐平臺,組織學生積極開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地參觀革命舊址、博物館等歷史場所,通過實物了解革命戰爭年代的真實故事,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引導青年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感受僑鄉革命人的家國情懷,體會紅色精神,感悟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4.開拓線上育人新陣地,擴大黨史影響力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飛速,大學生對信息的獲取更加便捷,媒體渠道已是他們獲取信息,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這也打開了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新陣地。打造“互聯網+黨史”模式,打造線上育人新陣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同推進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通過教育網站、微博、微信、抖音等網絡平臺,定期推送以僑鄉故事為主的黨史紀錄片和優秀紅色影視作品,讓書本上枯燥的圖文“活起來”、“動起來”,讓故事人物形象突出,變得更富生機活力。用好用活紅色資源,以沉浸式的黨史學習教育紅色網絡文化氛圍,有效引導新時代大學生認真學習了解紅色歷史,重溫紅色記憶,賡續紅色血脈。
另外,充分利用慕課、微課等線上智慧教學工具,充分挖掘“學習強國”等平臺上的黨史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學生宣傳、弘揚黨史文化的重要性,在課堂學習之余加強構建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渠道的多樣性,大力提升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宣傳力和影響力。以人為本,與時俱進,這不僅能增強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吸引力,更能促使高校師生聯合,共同實現僑鄉黨史文化的研究與傳播。
5.發揮僑鄉黨史特色,提高黨性修養
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僑鄉紅色基因,可以立足于僑鄉,發揮地域優勢,鼓勵學生重走紅色線路。僑鄉地域特殊,是中西方文化的交匯中心;僑鄉的紅色資源豐富,是向海外僑胞傳播中國聲音的最簡單有力的方式。作為僑鄉大學生,肩負起黨史教育的傳承和傳播使命,鼓勵他們主動挖掘紅色資源線路,重走當年路,重思當日情。運用創新思維拓展黨史學習實踐活動的路徑形式,以提升黨史學習教育的感染力。
開設專題性的特色講座,通過結合黨的優良傳統、成功經驗、歷史教訓、內涵精神,對大學生形成多方教育引導,加強黨史教育和黨性教育的深度融合。[4]讓學生在學習、研究、探索以及思維碰撞中感受黨史學習的價值,強化黨史理論武裝,提升黨性修養,更好地傳承偉大精神,時刻把初心使命銘記于心,大力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偉業。
僑鄉,凝聚了一大批愛黨愛國的革命志士,他們開放兼容、頑強拼搏、不怕犧牲的精神,永遠指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新青年夯實奮斗。新時代的僑鄉大學生肩負著中華民族復興大任,必定要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僑鄉文化,不斷提高自身的黨性修養以及愛國情懷。
四、結語
百年黨史,百年滄桑。黨史學習教育,是大力弘揚偉大精神,賡續紅色血脈,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偉業的必然要求。通過創建高效教學課堂、開展多元化課外實踐教育活動、聯合“互聯網+黨史”媒體平臺、拓展僑鄉黨史文化宣傳、創立僑鄉紅色線路等途徑,有效激發學生學史明史的積極性和熱情,能更好地推動僑鄉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參考文獻: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劉云霞.高職院校行業英語課程思政的對策研究[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20
裴樹東.深化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N].安徽日報.2021-08-03(006)
熊天橋.黨校加強黨史教育重要性及對策[J].中文信息,2020,7
作者簡介:徐靖靜(1983.06-),女,漢族,吉林永吉人,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