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梅
【摘要】在幼兒時期的培養決定孩子的性格成長和未來的學習生活走向,因此幼兒的行為教育是保證其有良好教養的關鍵。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促進幼兒在思想和身體共同發育的過程中健康的成長,同時由于學前時期的兒童比較愛模仿一些大人日常所做的一些事和行為舉止,這就要求幼兒教師規范自己平時的行為,給幼兒打下一個良好的習慣基礎。
幼兒的特點使其可塑性較強,真正的如同水一樣放在什么器皿里就是什么形狀,因此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會在幼兒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記憶,從而穩定他們的性格,促使他們盡早的定型行為習慣,獨立,健康,積極向上的良好品質都是在幼兒時期打下的基礎。
【關鍵詞】學前教育;行為習慣;培養策略
引言
良好的學前教育能夠確保幼兒的健康發育,并養成他們面對生活的良好情緒,幼兒行為習慣培養可以促使幼兒盡快的適應集體生活并在集體生活中不斷的加強獨立生活的能力,同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良好的幼兒行為習慣培養會對幼兒的思想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好的思想方向和優秀的品質甚至會伴隨幼兒的一生。因此要加強對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視程度,教師如果在進行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過程中沒有確立好教育的基礎,對教育的目標掌握不明確,在日常的幼兒行為習慣培養中僅僅是花費大量的精力來維持紀律,不僅會使得幼兒教師感覺十分疲憊,同時也會影響教育的質量。
一、幼兒園教學中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現狀和形成原因
縱觀幼兒園中對幼兒習慣的培養現狀來看:
其一,不少幼兒園忽略了學前教育中基于課程的要求,重視幼兒知識性教育,忽略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其二,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幼兒行為習慣的約束流于形式,大部分時候僅僅依靠口頭教育,沒有對幼兒的不當行為形成完整約束,并且幼兒大部分時候并不理解幼師的約束的行為,這就導致幼兒的行為習慣遲遲得不到規范化,這對于幼兒的未來發展非常不利。并且在一些農村舉辦的幼兒園中,更加不注重對幼兒的行為習慣層面培養,農村的幼師因為個人教育意識受限,認為僅僅培養幼兒的知識水平就能夠讓幼兒成功面向小學生活,實際上這種理念是大錯特錯的,幼兒本身并沒有規范行為的概念,不知道什么行為是好的、什么行為是不該做的,如果幼兒長期在忽視行為培養的環境下長大,那么他們在面向小學生活時,很可能因為行為受到環境的約束,而無法在小學生活中順利發展,甚至會引起嚴重的后果。部分家長也缺乏對孩子的行為規范意識,這就導致幼兒園對于孩子的行為習慣培養遠遠達不到幼兒需求,使得幼兒在未來的發展中存在偏差。
其三,幼兒園幼師對于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方式策略存在偏頗,實際的幼兒行為習慣培養沒有形成習慣性約束,行為培養的實效性不強,大部分的幼兒行為習慣教育流于形式,隨著民辦幼兒園的增多,規模的不斷擴大,幼兒園之間的競爭也越發激烈,這種教學水平不足和培養方式存在的問題,會導致幼兒的行為一步步邁向邊緣化,這就使得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效果越來越差,淡化了幼兒規范行為意識養成。
二、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在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幼兒的學前教育,社會各界也開始對幼兒的學前教育予以重視。為了給幼兒提供更為良好的教育環境,國家和政府出臺了很多政策來促進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發展。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家長們也致力于將孩子培養得更為出色,成為健康發展的有用人才。
在幼兒的發展過程中,其行為發展和文化發展同等重要,幼兒不僅應該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和藝術教育,同時還應該良好的品性教育和行為習慣塑造,這也符合當下教育規范中提倡素質教育的說法,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需要從幼兒打好基礎,這樣才能夠促使幼兒在未來的長期發展中站穩腳跟,并成長為德才兼備的人才。
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童年中的一些記憶是終身都揮之不去的,這些刻骨銘心的記憶會伴隨著一個人的成長,直到老去。因此在幼兒時期的情感體驗對幼兒的發育極為重要。
幼兒的生存環境較為簡單,周圍都是小朋友,每天面對的就是這些人和教室,因此他們在平時生活中最常提到的話題就是和小朋友之間的關系,教師作為一個特殊身份的人物也在他們的腦海里深深印刻。
幾乎所有孩子的父母都能夠發現孩子對于教師的喜愛程度決定了他在幼兒園中的學習體驗。如果一個孩子喜歡它的教師那么就會喜歡這個教師的所有,他們的世界是單純的,只有絕對好和絕對的不好,因此幼兒教師首先要有足夠的愛心,教師必須喜歡孩子,愿意和孩子在一起,并且習慣于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在和幼兒之間確立了良好的,平等的關系之后,孩子才會按照教師所要求的去做一些學習方面的事情。如果一個孩子討厭幼兒教師,那么在面對教師的指令時很可能會哭鬧拒絕,這就會使得幼兒教學陷入一種誤區,并且這種抵觸的情緒會嚴重的影響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因此教師要深刻的愛每一個孩子,從心里處處為孩子著想,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從幼兒的身心健康出發促使他們養成行為的良好習慣,幼兒教師和孩子建立深厚感情的同時也能夠使得孩子盡快的適應集體生活的環境,為他們今后的小學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創設情境來勾起幼兒的興趣
幼兒園的孩子尤其是年齡偏小一些的孩子,他們極其喜歡模仿,并且在角色扮演教學中也比較容易進入角色。基于這點幼兒教師就要在日常的教育中設計一些常規的活動來設立情景,使得孩子盡快的融入到情景中來,從而避免他們因機械的說教和反復的聯系而產生厭倦心理。
例如有些孩子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比較活潑,總是喜歡做出亂扔玩具胡亂打鬧等行為,這時教師如果對孩子進行機械的說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這就需要創設情境,引導孩子們進行討論并進入角色。可以先對孩子們說:“今天老師在教師中聽到了哭聲,老師發現是一些小朋友因為找不到他們的玩具在哭,那為什么這些玩具會找不到呢?”這就會引發那些比較貪玩的小朋友的注意,他們會說:“因為玩具丟了”來掩蓋自己的過失行為。這時教師就可以撿起那些被小朋友胡亂丟棄的玩具放在玩具筐里同時說:“玩具是沒有生命的,他們不會自己走丟,一定是一些小朋友頑皮把玩具弄丟了。”這樣就會使得這些小朋友心理產生愧疚感,同時對自己亂扔玩具的行為產生一定的認識,從而規范自己在平時的行為舉止。
這樣就能夠保證每次的游戲活動結束后,孩子都可以主動的把玩具分門別類的收起來。在規范了幼兒的行為的同時也促進了他們的良好思維養成。
五、教師規范自身言談舉止,對幼兒言傳身教
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就如同在當今社會中一些正能量的名流人士對普通群眾的激勵作用一樣,幼兒也需要這種精神上的鼓舞,而對幼兒進行精神鼓舞的最好對象就是幼兒教師。
在幼兒園里,教師在幼兒心中的地位很高,因此一些孩子在平時做活動或者學習的時候非常喜歡模仿幼兒教師的動作和一言一行。幼兒教師良好的行為習慣和一些壞的行為習慣都會被幼兒學去,有時候教師的一句口頭禪就成為了幼兒日常對話的關鍵詞。這種情況需要加以控制,控制的最好辦法就是幼兒教師在日常教學和跟小朋友的接觸中規范自己的行為,把優秀的行為品質傳遞給賞不成熟的幼兒,使得他們在模仿的過程中逐漸樹立自己的良好行為習慣和正確的行為思想。
幼兒對于周圍事物的分辨能力較低,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因此加強幼兒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是幼兒教師在常規的幼兒培養時應該做的。通過規范幼兒教師的自身行為能夠為幼兒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和學習榜樣,這樣才能夠做到孩子的健康培養,促使他們的身心全方面的發展。
六、家庭配合構建幼兒良好行為習慣
在常規的幼兒培養中不僅要使幼兒教師對幼兒進行言傳身教,同時家庭的教育也能夠深刻影響到一個孩子的身心發育。家長是最好的教師,因為孩子在平時的生活中最常接觸到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良好的家庭氛圍能夠使得孩子健康的成長。
因此要讓家長配合幼兒園,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對他們進行教育,例如飯前洗手,飯后漱口等成熟的行為習慣都是在孩子家庭的日常生活匯總養成的。幼兒教師鼓勵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輔助教學工作并多跟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告訴家長如何才能教育好孩子,從而使得幼兒的良好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鞏固和加強。
七、結束語
綜上所述,幼兒行為習慣培養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進行幼兒培養中幼兒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切不可急于求成,要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循循誘導,慢慢的為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打下堅實基礎,從而促進孩子未來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春梅.家園共育背景下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途徑分析[J].家長,2021(04):181-182.
[2]朱允慧.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芻議[N].貴州民族報,2020-12-03(A03).
[3]李德華.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20):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