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彬
摘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習總書記提出的對工作者、管理者的要求。在小學基礎教育當中,教師也要不忘“初心”和“育人”的任務,為完善學生“立德樹人”的德育教育做努力。本文就簡要概括教師在教學當中對學生“立德樹人”的培養有哪些策略。
關鍵詞:不忘初心;立德樹人;小學德育;培養策略
前言: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強大國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性工作,要把教育擺在首位,加快教育現代化,為人民提供滿意的教育。作為教育發展基礎且重要階段的教師,既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十九大對教育的要求,又要不忘“立德”最初的“育人”使命,在原有的教育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立德樹人”精神的德育培養。
一、小學德育教育中“立德樹人”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小學生身心、學習的發展
一方面,小學德育有助學生健康成長。小學是學生接受各類教育的最佳時期,通過采取有效措施,有針對性地教育學生,提高他們的心理水平,向他們灌輸有利于他們健康發展的價值觀。另一方面,小學德育有助于適應課程改革的新需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課堂教學越來越受到學生的重視,不僅是知識教學,還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幫助和關愛他人的能力,培養他們的思想素質和學習素養。德育要想行之有效,就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立德樹人教育能夠豐富課堂教學
在小學的教學當中,如果教師只是單純的教材輸出很容易讓學生感到學習枯燥,學生會降低對學習的興趣,當教師利用教材當中的人物故事、英雄事跡或者是科學背景等材料去指導學生的學習時,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教師利用英雄人物和科學人物去指導學生學習的提升,還能將他們的高尚品質和精神傳輸給學生。教師在教學當中運用的德育教育既可以有效的豐富教學內容,也能很好地將優秀的精神品質傳遞給學生。
(三)有利于教師自身的品德樹立
教師想要將“立德樹人”的品質和精神傳輸給學生,就需要教師自身擁有這樣的品質。教師作為“育人”的先鋒,作為學生的榜樣,教師會為了讓學生有一個更好的接受德育教育的環境去規整自身的品行和學識,教師在不忘學生為主的教育“初心”下,會先立自身的德行和思想,然后再去培養學生的德育理念。所以說,教育要求的學生的德育教育實際上也有利于教師自身的品德樹立。
二、小學生“立德樹人”的培養策略
(一)教師先“立德”再“樹人”
“立德”觀是我國學校教育對教師的重要要求,也是現代教學改革對人才的客觀需要,為了在課堂指導上實現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必須灌輸立德樹人文化,在學校管理和學生學習上,為學生開展德育活動,促進良好道德理想的培育,確保學生將來健康成長。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是學生學習模仿的對象,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模仿能力極強的年齡,當教師的品行是良好而高尚的,學生模仿和學習到的就是良好的行為和高尚的思想,反之,教師如果是一個自私自利、沒有耐心的人,學生也會容易養成自私自利、暴躁的性格,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的德育教育時,就需要先“立德”再“樹人”。例如,教師對學生的態度要保持耐心和公平,對于學生反復出現的問題教師要保持一顆耐心去指導學生,當差生與優秀的學生發生沖突時,教師要公平對待,要實事求是,避免學生因為不公平待遇出現叛逆的行為;平時在教學和生活當中,教師要保持溫柔的態度和愛國的精神,教師溫柔的態度可以讓學生養成耐心和恒心的性格,而教師的愛國精神就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愛國精神。教師是學生學習環境中的標桿,當教師是一個有品德、有信仰的人時,才能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有良好品行、有國家信仰的人。
(二)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
在小學教師的教學指導當中,教師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當教師缺乏與學生的溝通,很容易將教育教學方式用錯。教師的德育教育的“初心”是“育人”,而“育人”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小學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指導時,要以學生為主體,要去了解學生的的性格和個性。例如,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時,要先去了解學生對何種教學方式有興趣,這樣教師才將德育教學的有效性最大化。如,班級當中的學生是好奇心重且愛玩的學生,那么教師在指導德育教育時,可以利用德育游戲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游戲當中交流和思考,通過游戲的方式去吸引學生對德育知識的興趣,以“團結精神”為例,教師想要學生能夠明白團結協作精神培養的好處,可以先自主選擇是兩種游戲開始的方式,一是個人賽打團體賽,二是團體賽打團體賽,教師讓學生自由組成3人隊或者1人隊的形式進行德育知識回答比賽,有的學生會比較自傲,會選擇一個人參加比賽,當德育知識問題越來越難時,1人隊的學生就會感受到孤軍奮戰的困難,缺少交流和討論的思維結果是比較簡單、比較狹隘的,所以在游戲里是最容易輸的。在游戲結束后在讓個人隊的學生進行游戲心得分享,教師再將德育中的“團隊精神”的培養重要性傳達給學生,這樣通過游戲實踐去明白德育教育中的理念,學生才能更好的吸收德育教育。
(三)開展豐富的“立德樹人”活動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德育教育不能只是單一的德育活動。在小學的德育“立德樹人”的教學當中,教師不能再運用單一的故事分享的教學方式去進行活動開展,而是要通過多元化的活動形式去完善學生的德育教育。例如,教師要將愛國精神和民族情懷傳輸給學生,可以利用多媒體和現下線活動等方式來開展。在課堂活動當中,加上使用多媒體視頻的教學方式,可以將先輩英雄的抗日視頻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通過動態的視頻去直觀感受當時民族英雄的愛國精神和團結精神,利用視頻去引導學生共勉——《覺醒時代》、《長津湖》、《狼牙山五壯士》等等;在課外活動當中,教師可以帶學生去做志愿者,去到敬老院關愛老一輩的爺爺奶奶,或者去到英雄紀念館、英雄故居去了解民族英雄和平民英雄的光輝事跡。在比如,教師想將創新精神傳輸給學生,教師可以開展一次“VR體驗”的活動,讓學生到VR體驗館去體驗新時代的智能化產品,也能利用VR三維立體映像讓學生去感受科學家創新出的產品,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的思維。教師的立德樹人教育活動需要豐富化,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對德育知識學習和德育活動開展的興趣,才能有效的將立德樹人中的理念傳輸給學生。
結論:總之,在新時代、新教育的影響下,教師需要不忘教育的初心,堅持對學生“立德樹人”的德育教育。小學教師在德育教學中,教師要先立自身的“德”再去樹學生的“人”,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豐富學生的德育活動開展,才能有效地將德育教育的理念傳授給學生,幫助學生在學習當中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江麗萍.不忘初心立德樹人——小學德育教育的探究[J].中華傳奇,2019(23):1.
[2]陳勤,孫達國.不忘初心,立德樹人[J].考試周刊,2016(89):1.
[3]林嘉麗.立德樹人背景下該如何開展小學德育教育[J].2021.
[4]達瓦卓嘎.基于立德樹人的小學德育教育研究[J].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