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克洛
摘要:小學數學教師在構建高效課堂之時,為了確保利用最少的時間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便需要融入多元性的教學方式,在彰顯創新性和創造性的思想之下,大幅度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并且為學生帶來不同的學習體驗,從而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原則,構建不同的教學氛圍,刺激學生的感官,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營造高效性的課堂氛圍。本文研究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之中,數學教師應如何創新教學內容,優化教學結構,打造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以提升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高效課堂;打造
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之下,保證了學生能夠對數學知識產生高效率的理解和吸收,這也是新課改教育理念之下,小學數學學科發展的基本目標之一。如何創建高效課堂是當下小學數學教師思考和研究的核心點,因此,本文從多元化的角度分析和研究,為構建高效小學數學課堂提供必要的參考。
一、從生活經驗入手,創設情境
小學生在小學學習階段天生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之下,小學數學教師為了構建高效課堂,便需要從學生這一特征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特點,來創設出具有趣味性和生動性的教學情境,并且在融合學與玩的基本內容之中,讓學生學會從玩中獲得知識,并且從學習之中體會玩樂。小學數學學科內容在正常情況之下比較枯燥和乏味,也存在一定比較難以理解的內容。因此,小學數學教師便可以通過簡化教學內容和教學結構的方式,從生活角度入手,創設具有生活性的教學情境,這樣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簡單化的了解到數學的基本原理,以此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發揮教師組織者和引導者的功能,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課程學習的親切感,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比如,“這么多人舉手,太好了!同學們一天比一天聰明,下面一個個地講,看誰講得最好?!薄斑@個問題是難了些,如果誰能回答正確,我們為他鼓掌好不好?”“黃曉全同學講得真好,但這道題還有其他解法嗎?大家還可以各抒己見嘛,說錯了沒關系。”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經常用一些親切鼓勵、催人奮進的課堂用語,激活學生的思維,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小學數學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課程學習的價值和意義。如果小學數學教師不能夠做到一視同仁,便無疑弱化了學困生在整個課堂中的價值和地位,從而影響了高效課堂構建的效果。為了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數學課堂中有所收獲,小學數學教師應采取因材施教的基本方式,在設計分層教學模式中提升實際的教學效率,并推動高效課堂構建的進程。
比如,小學生在學習 “求比一個數多幾分之幾的數是多少的實際問題”一課后,教師布置了基礎題、拓展題、開放題三種類型的題?;A題為直接求比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多多少或少多少,如比 3米長1/2是多少米?拓展題為連續兩次多多少或少多少的問題,如一件衣服先降價 20% ,再提價 25% 后的價錢。開放題為已知甲數比乙數多1/2,求乙數比甲數少幾分之幾?這三種程度的練習題分別讓學困生、中等生、優秀生做,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三、鼓勵學生進行相應的思考
激發學生產生主動思考、主動分析是實現學生數學思維轉化的起點。小學數學教師為了構建高效數學課堂,便需要針對學生思考能力給予一定啟發。在推動學生產生質疑的前提之下,形成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活動之中,適合的進行有關提問,將學生的數學思維針對性的啟發出來,以達到與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的基本目的。這樣在師生關系融洽之下,才能打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并點燃數學課程的活力和生機。從其中的教學效果來得出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推動小學數學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升,為構建高效數學課堂奠定良好的師生基礎。
以教學“圖形的拼組”這部分內容為例,給學生展示幾個不同形狀的圖形(三角形拼成的正方形、長方形以及平行四邊形等),在此之后給學生提出問題:“你們能用幾個不同顏色的三角形拼成哪些美麗的圖案? ”以類似的問題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思維想象力, 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現代化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滲透之下,以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環境,已經無法支撐學生開展多元化的學習。因此為了推動小學數學學科朝著可持續方向發展,數學教師便可以構建高效數學課堂,來促進學生在數學中進行深入的探究和探索,并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原則,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發展與變化,努力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使得數學課程變得生動且具有活力。這樣在真正活躍課堂的前提之下,為學生帶來了針對性和層次性的教學指導,使得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課程學習的魅力所在,進而推動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孟衛國 . 以學生為主體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 [J]. 學周刊,2014, (26).
[2]黃楊 . 簡述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創新設計 [J].讀書文摘,2014,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