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總目標中對于閱讀和寫作確定的相關目標,我們必須向外發展課外閱讀,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可以針對當時所學的單元主題,確定一本相關內容的名著,給學生設置相關問題進行寫作。讓學生做到有事可寫,有情可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初中語文;主題閱讀;寫作教學;課外閱讀
主題閱讀教學區別于傳統的單篇課文教學,是一種“圍繞某個‘主題’,將兩個以上的文本組合在一起,教師通過高質量的略讀指導,與學生共同圍繞一個或多個話題進行閱讀和開展活動”行閱讀和開展活動”[7]的教學模式。以這種形式實現課外閱讀課上教學,在課堂中帶領學生實現有主題的,有思想的,有運用的大量有效閱讀。主題閱讀是實現課內外大量閱讀的方法,是品味閱讀的快車道。主題閱讀在實現課內外大量閱讀的方法上,更全面、更具體,更具有操作性,它將閱讀內容變得更加立體生動,將閱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和興趣緊密相聯系起來。[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總目標中對于閱讀教學提出:“在閱讀教學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閱讀語感。7-9年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得少于260萬字”,在寫作方面:“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基本內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進行擴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但是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很多老師容易忽視寫作和閱讀的一體性,而將二者割裂開。
寫作問題層出不窮,如果老師一味地布置任務讓學生寫,只會弄巧成拙,降低學生對寫作的興趣,使他們產生一種畏難心理。現在的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也壓迫著學生老師趕進度,有些老師為了上課,甚至霸占學生的閱讀課。這些問題都對二者產生著明顯的影響,這時候教師就應該想如何改進二者的關系,如何讓學生的閱讀素養進一步轉化為寫作素養。
一、確定的主題能夠激發學生真切情感,易于被學生接受。
注意主題的真實性和可操作性。確保選擇的主題能夠激發學生真正的情感,不管是從激勵意志還是從陶冶情操方面來看,都應該是能夠對學生產生積極、持續的影響的。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秋天的懷念》、《散步》、《散文詩二首》,都在歌頌父母對我們的愛。所以這個單元學完以后,就可以確定選名著的主題:父母之愛。根據主題可以選擇必讀名著中的《傅雷家書》,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找出書中對孩子表現愛的地方。學生隨手寫下對這些語句的感受,回想自己的父母有沒有說過類似的話,有沒有做過相同的事情。也可以讓學生在讀完以后給自己的爸爸寫一封信,或者寫一篇關于自己與父母的事情。因為這是每天環繞在學生身邊的情感,更容易被學生接受,也更容易從日常生活小事中發現父母之愛。這樣學生就能夠既有事可寫,又有情可發。
二、通過主題閱讀積累素材,把自己的作文素材整理成專題類型。
閱讀是寫好作文的基礎,在平時的專題閱讀中,教師有意無意地讓學生多加積累,在自己的積累本上進行積累也算是寫作的一部分。在抄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體會作者的語言運用,作者的文章結構是什么樣的。寫的多了,他對這個專題就會有很多想法,到了自己寫作文的時候,他自然而然就會在在大腦中對這種主題的內容和寫作方式進行提取。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課文有《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次北固山下》、《天凈沙·秋思》等,這個單元就可以把主題定為對景物的描寫。推薦學生閱讀孫犁的《白洋淀紀事》,看看白洋淀里有怎樣的風土人情。學習作者描寫環境時運用了哪些手法,采用了哪種方式。再比如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課文:《黃河頌》、《老山界》、《土地的誓言》、《木蘭詩》,綜合性學習是家國天下。很容易確定這個單元的主題為愛國主義,可以讓學生閱讀《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教師在規定好必讀課文以后,可以設問為什么當初的各個階級都為了紅軍而奉獻,這個時候的回答可以用不同身份的回答者的口吻來寫。這樣就能讓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把手動起來,而不是看過就行,看過就忘。把作文素材進行分類整理,日后如果再遇到這種文章,就可以再補充,方便日后的提取。
三、學習多角度的寫作方式,創新學生思維方式,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微小之處。
對于同一種類型的人物或者事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描寫,加強學生聯想與想象的能力。比如八年級下冊的第六單元,有《<莊子>二則》、《馬說》、《石壕吏》《賣炭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課文,都是對人物的描寫,對當時社會生活的記錄。這個單元就可以推薦學生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讓學生對不同社會背景下的小人物的精神有所了解,學習作者是如何描寫的。學生自己在閱讀前先預設一下,自己會從哪幾個方面、運用哪些手法來描寫,并把自己的想法都記錄下來;閱讀后也可以進行仿寫。在仿寫后仔細分析自己預設的、寫的文章和作者寫的有哪些不同。這樣就讓學生對自己需要學習的方向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而且也能讓學生對生活中的普通小事或者小人物給予關注,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為自己以后的作文素材添磚加瓦。
四、延伸寫作視域,讓學生愛上寫作。
不管是讀書還是寫作都不應該帶有功利心,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都應該有這種覺悟。進行主題閱讀,是為了讓學生多讀書,提高文學素養,讓自己的閱讀為寫作打下一個好的基礎。只有讓學生愛上閱讀,從內心喜歡閱讀,才能讓他們從一個主題里吸取精華,積累素材,為自己的寫作增色。
這種設想還是一個開放性的嘗試。主題的選定有著每個老師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老師可能會確定不一樣的選題,而且不同的老師會對同樣的專題有著不一樣的側重點和教法。但不管怎么說,這都是將主題閱讀和寫作相結合,將學生的閱讀能力轉化為寫作能力的一種方式。讓學生在閱讀中愛上寫作、學會寫作是每一位老師的愿望,而這就是實現這個愿望的一條嘗試之路。
參考文獻:
[1]王菲.新媒體視域下的初中語文主題閱讀研究[D].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21.
[2]焦亞杰.新課標下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模式研究[J].學周刊,2020(23):65-66.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3.032.
[3]宋玉娜.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有效結合[C]//2021教育科學網絡研討會論文集(五).[出版者不詳],2021:402-404.DOI:10.26914/c.cnkihy.2021.039321.
[4]顧蘭婷.統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小人物”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21.
[5]馮濤.新課標下初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探究[D].河北師范大學,2020.DOI:10.27110/d.cnki.ghsfu.2020.000086.
[6]張煥東.淺談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研究[J].才智,2019(16):26.
[7]李燕君.初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大學,2021.DOI:10.27729/d.cnki.ggdjs.2021.000050.
[8]牛丹丹,王星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之閱讀素養概念探析[J].教師教育論壇,2017,30(10):14-18.
[9]李倩.關于主題閱讀教學優勢的探討[J].華夏教師,2018,(24):68.DOI:10.16704/j.cnki.hxjs.2018.24.053.
作者簡介:尹思凡(1997.04-),女,漢族,山東省日照市人,碩士研究生。
217750118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