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語文是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語文教學培養的是人的理解和表達能力,而這兩種能力不僅對學生日后參與社會生活非常重要,也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與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與效果的重要前提。所以說,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不僅是全體師生的共同需要,也是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之一。
【關鍵詞】學生主體性;主動性;語文課堂教學;主動參與
中圖分類號:G633.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02-0118-02
【Abstract】Chines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asic subjects. Chinese teaching cultivates huma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ability. These two abilities are not only very important for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life in the future, but also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to learn other subjects well. Stimulating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ubjectivity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refore, developing the subjectivity of students is not only the common need of all teachers and students, but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promote social progress.
【Keywords】Student subjectivity; Initiative;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e participation
近年來,不僅我國的經濟與綜合國力得到很大的發展與提升,教育的方針與理念隨著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調整。伴隨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入發展,在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下,中學語文教學課堂也要打破“包辦”的觀念束縛,放開學生的手,把思考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掌握說話的權利,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思考。學生只有充分發揮出主體性,自發、自愿、自主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變教室為學室,變教師為導師,學生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態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并發自內心愛上語文,從根本上提高學習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更好地理解、吸收并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進一步開發出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為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就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并就主體性發展策略進行探討,以供參考。
一、主體性的含義及特征
所謂主體性,簡單來說就是個人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呈現出來的獨立自主性,當這種主體性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便會發揮出巨大的能量,其中創造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與主體性密切相關。主體性表現特征即為高度的自覺性與自主性,是一種意識與思想層面的自發、自愿。主體性能讓學生自主決定學習過程,而自主性行為往往能收獲高質量的結果。這就與新課改理念中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高度契合。
在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與學生同為課堂的主體,是教育活動的實施者與受益者。教育工作者重點突出教的主體性,學生則重點突出學的主體性。然而,這種相互之間主體性邊界往往會被模糊。尤其在我國過往的教學模式中,往往教育工作者的主體性更為突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而出現的,如包辦式教育、灌輸式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學生的主體性,課堂成了教育工作者唱獨角戲的地方。所以,也就不難解釋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底下昏昏欲睡的不正常現象了。教育教學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學生主體性的發展與發揮。那么應該如何界定主體性呢,主體性本來就是思想層面的一種意識形態,既看不見,也摸不著。而個人覺得,主體性的特征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看:
(一)自主性
自主性體現為積極的、主動的、發自內心的、認可和愿意并且樂于接受,自主性在學生身上的體現即認可學習是自己的事,學習是為了更好地成就個人更好的將來,學習是展示與體現自己能力的一種途徑。自主性是主體性有效發展的重要前提,而促使自主性形成與發展的是求知欲、好奇心以及好勝心。
(二)獨立性
學生能獨立的前提是其個體已經有了一定的能力與基礎,對自己有清楚的認知,獨立是主體性的核心內容,自信是獨立性有效發揮的重要基礎,這種自信會促使學生長久地保持其獨立性。獨立在學習中的具體表現主要在幾個方面:一是能獨立完成所有的學習任務,并愿意主動加強訓練,如自己獨立去刷各種培優題,獨立完成語文相關的閱讀理解與寫作提高;二是對于新的知識內容會通過各種途徑搜集相關的內容,拓寬思路;三是善于思考,并有自己的想法,樂于溝通,敢于質疑,會認可他人,但也絕不會盲目附和;四是高度自信,在學習上有自己獨特的方法。
(三)創新性
社會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都是靠創新推動的,創新的前提是創造。創造體現在學生主體性的發展上即為,能突破固有的模式,如思維模式、學習模式、思考模式等,找到新方法、新途徑,打開新世界的大門,主體性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而創造性是主體性的最高層次。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尤其要注重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創造性是思考、探索、實踐的過程,比如:一題多解、一詞多用、一題多問等都是突破常規思維,富有創造性的雛形。從多個角度探究不同的方法,并在反復的實踐中找到最佳的那一個方法。
二、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發展的有效策略
要在語文課堂上有效地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必須從實際出發,結合當下語文課堂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解決。當前,中學生在語文學習上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閱讀量少,這就導致閱讀理解能力差,寫作表達能力不強;二是靈活應用的能力不強,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文言文、古詩文的比重逐漸增加,學生對某些文言文中特定的字、詞意思不理解,導致考試時一臉懵;三是書寫應用能力不強,字認識學生,學生不認識字,一篇作文中錯別字不少。再來看當代中學生的性格特點,中學生屬于特殊群體,在知識上,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和基礎。在思維模式上,由于現階段家庭物質生活的豐富,中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和途徑日益便捷化,互聯網對學生的思維模式影響很大。在思想行為上,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自我意識強烈。在了解清楚學生的學習情況與性格特點之后,再有針對性地進行主體性的培養,個人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一是要在教學模式上積極創新,改變以往老母親“碎碎念”般的上課模式,圍繞學生進行提問教學的設計和創新,更好地營造課堂氛圍,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比如:在上課提問時,可以利用主問題的提問模式,拋棄那些繁雜的小問題,根據教材的中心內容進行分析,這樣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把有限的時間都用在重難點的講解上;二是組織主題閱讀活動,針對閱讀內容展開交流、辯論,這在組織以及實施的過程中能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性,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三是充分利用網絡作業,全面調動學生的創新意識,課后作業,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部分,是教師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布置作業是一項技術活,在傳統的書本作業中適當布置網絡作業,基于網絡作業的趣味性、開放性,在一系列的闖關和PK的過程中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這也是一種與時代相結合的新型學習方式。
三、結語
主體性是成就任何事情的主要推動力,在素質教育的新時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學習,積極創新,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培育高素質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龍洋.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發展學生主體性試論[J].發現,2007(S1).
[2]莫慧蘭.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7(02).
[3]黃鋒盛.試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中),2013(06).
[4]鄧恩瓊.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6(12).
[5]龍麗櫻.試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J].讀寫算:教師版,2017(44).
[6]申美蘭.基于學生主體性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分析[J].求知導刊,2020(05).
[7]趙慶杰.淺析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J].中學生作文指導,2019(12).
作者簡介:楊丁相(1984.09-),男,漢族,甘肅靜寧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
(責編?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