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BTT(brain-targeted teaching model)是起源于美國基層學校的“草根”項目。其核心理論共分為六個目標,其中,分別涉及備課中需要注意的內容和教學環節中需要把握的要點以及教學評價。
【關鍵詞】BTT教學模式;高中英語;思維導圖;課堂活動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02-0132-02
【Abstract】The brain-oriented teaching model BTT (brain-targeted teaching model) is a "grassroots" project that originated from grassroots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core theory is divided into six goals, which involve the content that needs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lesson preparation, the key points that need to be grasped in teaching link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Keywords】BTT teaching model;High school English;Thinking map;The design of classroom activity
BTT(brain-targeted teaching model)教學模式,是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是被普遍認為對教學的指導性最強的腦科學教學模式。將腦科學的研究成果應用于教育教學,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大腦潛能,還能推動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觀、教學觀、評價觀轉變。簡而言之,BTT就是依據我們當前知道的關于學生如何學習和思考的知識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其本身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既不是一種課程設置,也不是一個獨立的教育產品,而是將大多數有效的教學項目和實踐結合起來,指向一個或者多個腦訓練目標(腦-目標),就像通用的學習設計或者教學框架。
將該模式引入高中英語課堂中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教授學生掌握知識內容只是BTT教學模式的一個目標,其更重要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用批判思維思考問題的能力。而創新性和批判性思維,正是新世紀人才必備的技能和核心素質。
BTT模式中提出的六大腦目標,每一個目標都與教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分別為,腦-目標1為學習營造情緒氛圍;腦-目標2為學生打造良好的物理環境;腦-目標3設計學習體驗;腦-目標4教授掌握內容、技能和概念;腦-目標5教授知識的擴展和應用;腦-目標6評估學習。其中,前三個目標是備課中需要注意的內容,四五兩個目標,是教學環節中需要把握的要點,腦目標六是教學評價,特別強調的是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同等重要。盡管每一個腦目標都被表征為相對分離的部分,但是這六個部分之間卻是相互關聯的。因此,應把其視為一個有機的系統,能為教學者提供指導與方案,其作用會從課堂的層面延伸到整個學校系統。
在實際使用中,我特別嘗試了腦-目標3的內容,即設計學習體驗。在BTT教學模式中,腦-目標3鼓勵教師設計視覺組織圖呈現學生將在本單元學習過程中體驗到的主題、內容、活動以及評估方式。這種整體計劃可以讓學生看到主題之間的關聯,了解活動與目標之間的聯系,有助于他們展現對課程目標的理解。從教師的角度來看,設計BTT學習單元內容的時候,教師必須對內容有深入的掌控,還強調跨學科的關聯以及富有創造性的教學活動。教師在BTT教學模式下設計學習單元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包括選擇學習的方向和目標,設計活動,設計評估標準,并通過各種圖表呈現關鍵概念。其中,“設計活動”這一步驟,是腦-目標3的決定活動,它能使學生參與到學習中,最終達到長期記憶學習內容的目的。
視覺組織圖在課堂上的使用很常見,早在1960年就有研究者確立了視覺組織圖對學習和記憶的關鍵作用。因此很多教師都在課上不同時間點使用思維導圖,讓思維導圖成為一種工具,用來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獨一無二的認知能力。BTT教學模式強調:“人們記住圖片呈現的信息要好于言語呈現的信息,盡管記憶是通過言語方式測量的。這種‘圖畫優勢效應是因為圖片是通過視覺和語言的心理過程得以編碼的,而單詞編碼卻只需要語言加工。”簡單地說,就是人的大腦對圖片類或者符號類的東西更容易接收,這也為課上使用思維導圖提供了理論依據。其實思維導圖的運用在各科之間都很常見,比如歷史學科用思維導圖梳理年代大事件,化學學科用思維導圖梳理核心概念,英語學科也常常使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總結梳理文章內容。因此,我開始嘗試把思維導圖分別應用到課堂不同的四個階段,以此研究哪個時間點能讓學生有更好的學習體驗。
首先是課前。最開始的訓練,我嘗試把每單元或者每節課的內容在課前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課開始前,了解本單元或者本節課的整體框架,明白本節課中每個環節的連續性,對本節課的整體有所把握。就像讓學生完成一幅拼圖,先讓學生看到拼完后的畫面,有利于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拼圖內容。
接下來,我嘗試把思維導圖用于課中,也就是在課堂教學進行過程中,插入思維導圖的練習,這是很多學科、很多教師在課上都普遍使用的方法。例如閱讀課,讓學生在閱讀的精讀部分完成思維導圖的練習。教材中提供的表格練習,與這部分的導圖功能很相似,但是,當我把書上的表格都換成思維導圖的形式,學生的閱讀興趣明顯提高了。因為表格也屬于文字類,但導圖有各種色彩,易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有一篇關于南極探險的文章,書上給設計好了表格,備課的時候,我就在思考,能不能用圖片的形式把這個表格的內容展示出來,于是,我就設計了這樣的一張類似地圖的學案,要求學生按照這個地圖,梳理整個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是一項讀后作業,第二天課上,我又把這幅圖畫在黑板上,找學生根據地圖重新復述課文,效果非常好,很多學生都能邊指著地圖,邊復述主要內容。有了這張圖,學生的學習熱情高了許多,甚至有些詞組都順理成章地用出來了。這個結果讓我大受鼓舞,既然思維導圖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并提高實際學習效果,那我們為什么不讓學生嘗試不同種類、不同形式的思維導圖呢?
然后,我開始嘗試把思維導圖應用到課后,就是在本節課要結束的時候,處理完了一節課的所有內容,把思維導圖用于作業,讓學生用思維導圖梳理自己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明顯對作業的興趣提高了。每節課前,我都挑選出幾個比較有特色的導圖展示出來,并讓學生簡短介紹下這樣設計的原因。學生聽得都很認真,這個過程通過復述不僅復習了課堂內容,也有利于學生把短時記憶轉變為長時記憶。
以腦科學為理論依據的BTT教學模式,希望通過教學干預,把大腦的原有認知進行加工處理,對知識進行深層次的學習。因此,有了一段時間課后思維導圖練習以及課上的分享后,我又想,可不可以通過思維導圖,更大程度激活學生原有認知水平,取得新的提高。于是,我開始進一步提升—就是把作為課后總結的思維導圖放到課前,讓學生把思維導圖作為本節課的預習作業。這個對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在單詞和文章結構未經過任何處理的前提下,學生需要自己探索總結,并完成自己思維的梳理。這次的嘗試,只能用精美絕倫來形容,效果完全超出我的想象。學生的思維導圖百花齊放,而且課文內容、結果,甚至重點語法都能在導圖中體現出來。這樣的預習作業,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因為知道課上還要分享設計思路,學生都很用心地設計,而且因為思路不一樣,很多地方觀點就會不一樣。他們在課上分享這些觀點,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課文、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也鍛煉了他們批判性思維,這是現在英語核心素養品格中,最希望得到提高的。BTT教學模式的腦-目標3,圍繞如何更好地設計課堂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并以腦科學理論為基礎,是對教學非常直接的指導和引領。
在嘗試實現此目標的過程中,我不斷思考,不斷改進,從最開始的常規展現單元內容的思維導圖,到首次使用思維導圖為預習過程,不僅激活了學生的原有知識,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隨著對腦學科領域理解的加深,我會嘗試在課堂上實現更多的目標,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美]瑪麗亞·M·哈迪曼著,楊志譯.腦科學與課堂: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李霞.著眼新課程,構建新課堂——論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創新思維[J].讀與寫(教師),2018(11).
[3]王辰昊.BTT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課堂的實踐研究綜述[J].校園英語,2020(33).
[4]顧守連.“頭腦風暴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語數外學習:高中英語教學(下),2013(06).
[5]馬新影.任務型教學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D].遼寧師范大學,2008.
[6]黃燕秋.項目教學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語數外學習:數學教育,2018(07).
(責編?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