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鳳鳴
【摘要】《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感受與欣賞是音樂學習的重要領域,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的今天,運用感性認知、理性詮釋、借助歌詞、巧編故事、角色扮演等多種對策結合多感官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行音樂欣賞,能提高音樂欣賞課的有效性,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音樂欣賞應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養成聆聽音樂的習慣,積累欣賞的經驗。
【關鍵詞】小學音樂;欣賞;策略
欣賞課是相當一部分音樂教師不愿意嘗試的一種課型,不管是器樂曲欣賞還是歌曲欣賞,分分鐘都可能成為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說不好會出現你拿出100%的熱情去備課,可是只得到20%的回應,余下80%的熱情都被不恰當的方法給沒收了,如何是好?怎么樣才能讓教師付出的努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應,有效調動起學生對音樂欣賞的興趣呢?在本文中,筆者以法國音樂家圣·桑的管弦樂作品《獅王進行曲》(花城版二年級上冊第六課)為例,通過感性認知、理性詮釋、借助歌詞、巧編故事、角色扮演等多種策略結合多感官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行器樂曲的欣賞,培養學生有一雙會欣賞的“耳朵”,暢賞音樂,暢享音樂。
一、感性認知,樹立欣賞意識
音樂欣賞課既不是按下一個循環播放鍵讓學生不停地聽,也不是反復地播放需要欣賞的音樂視頻,再讓學生讀一讀樂曲的作者簡介,蜻蜓點水似的走一走每一個上課環節,就能完成的。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在欣賞課中,反復地聽更是必要的,但必須是有方法地反復去聆聽,而會聽音樂的耳朵是需要精心培養的。低年級學生正適合培養“聽”這項基本功,不管是學習音樂還是其它科目的學習上,“聽”這個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怎樣聽呢?
首先,教師要找到音樂欣賞中的“切入點”。這個“點”可能是某一件樂器演奏的樂段,也可能是某一件樂器演奏的幾個音,是器樂曲中的一個特色點,容易讓學生感覺到的地方,因為容易感覺,學生在學習中就容易得到成就感,樂于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其次,要有針對性地提出聽賞的問題。筆者讓學生欣賞本曲前,先用“嗚”模唱了其中的一個旋律片段,并明確地告訴學生這是獅王的吼叫聲,然后再播放這個旋律的錄音,讓學生感性地感受其中特點。然后才進行全曲的欣賞,第一次欣賞要求學生閉上眼睛安靜聽。第二次欣賞要求學生聽到獅吼時可以舉手示意,知道“吼叫聲”在樂曲中出現了幾次?再次欣賞時讓學生聽一聽“音樂中獅吼聲有什么特點”,從而引導學生關注音樂中的音高與力度等要素。最后讓學生結合音高與力度等要素,用哼唱的方式表達“獅王的吼叫聲”。如此層層深入,讓學生有意識進行聽賞,從中培養學生欣賞的“耳朵”,養成良好的欣賞習慣。
二、理性詮釋,秒提欣賞能力
在樂曲的表現中,通常會用不同的樂器表現不同的角色,或者是同一樂器用不同的音域表現不同的角色,主要是利用音色的差異,再利用力度、節奏、旋律等音樂要素的變化來營造出不同的音樂特色,這些就構成音樂的“語言”。在欣賞中學會理性分析音樂變化,明辨不同的音色,對理解音樂顯得尤為重要。在欣賞時本曲時也不例外,它是《動物狂歡節》組曲中的第一首,音樂總長度約兩分鐘,是由雙鋼琴與提琴演奏的器樂曲。要讓學生學會能聽辨出不同的音色,首先要了解樂器。在欣賞本曲時,筆者播放了鋼琴和小提琴單獨演奏的視頻,直觀地感受其中的音色差異,再讓學生觀看本曲的演奏視頻,并用相應的動作跟著演奏家模仿演奏。因為只有鋼琴和提琴,在音色上容易區分,學生基本能夠理性地判斷出其中的角色,理解音樂內涵,提高欣賞能力。
三、借助歌詞,直擊欣賞主題
在音樂欣賞中,“聽”是舉足輕重的,但一味用“聽”來進行欣賞教學,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維持不長久。除了聽,記憶樂曲的主題是音樂欣賞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所以,在以“聽”為主的欣賞課堂里,加入一點“唱”,而且是有機會讓他們做主的“唱”,對于記憶音樂主題有明顯的作用,效果好比萬綠叢中一點紅,他們的熱情會非一般的高漲。筆者讓學生欣賞本曲時,特意將音樂主題寫出來,讓學生們動腦思考,小組合作填上歌詞,并且在再次欣賞時唱上他們填的詞。這樣通過有語義的歌詞直接記憶音樂主題,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還能提高學習效率。
四、巧編故事,增添欣賞趣味
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年齡較少,經驗相對匱乏,教師應該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學中對他們進行引導和啟發。如果在欣賞本曲時,對二年級的學生說:“本曲運用了弦樂低音區的八度齊奏與有力的弓法,使主題顯得更加威嚴,好像獅王在傲然地走動。樂曲中部又運鋼琴雙八度半音的急速上行,表現獅王發出的震人吼叫。接著,在鋼琴的高音區再現獅王的主題,然后加以變化形成結尾。”可以想像,場面會像冬天一樣——冷。因而,在欣賞本曲時,筆者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音樂創編了適合學生語言水平的童話故事,并在講述音樂童話時,特意為其配上相應的主題圖片,當結合音樂再次欣賞時,就可以通過圖片的展示很明了地理解音樂的曲式結構。而有了教師的示范后,就可以打亂圖片順序,再讓學生根據音樂的進行適時在黑板上貼出合適的圖片來進行比賽活動,增添了音樂欣賞的趣味。
五、角色扮演,提升欣賞層次
一、二年級的學生充滿活力,喜歡律動和表演這類學習方式,欣賞樂曲時利用分角色表演將音樂視覺化,需要在活動前做好層層的鋪墊,相對來說是不容易的,前提是必須充分理解音樂。教師充分理解樂曲,便于指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學生充分理解樂曲,才會有自己的想法,利于表現音樂,這也是欣賞者對音樂的二度創作過程。筆者在備課時,準備了可用于表演的多種動物頭飾、獅王披風等道具以提高表演效果,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表演前則與學生共同探討,為不同的樂段設計簡易可行的表演動作,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給予他們主人翁的身份,讓學生在表演中以情繪聲,提升音樂欣賞審美層次。
總而言之,音樂欣賞教學,應關注引導學生“聽”的方式方法,通過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和開發學生的音樂潛能,培養學生會欣賞的耳朵,才能領略音樂中的趣味,提高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 [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09.
[2]雷雨聲.義務教育教科書音樂教學參考書二年級上冊[M].花城出版社,20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