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穎
[摘要]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學會自我控制,從而達到自律的關鍵期。本文通過對小學生自律能力較弱的現象分析,找出其主要原因,依據相關教育理論,運用“五心”教育模式,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掌握自律方法,引導小學生逐步實現由他律、互律轉向自律,養成良好習慣,提升自律能力。
[關鍵詞] 自律能力;習慣養成;“五心”教育模式;班主任工作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學會自我控制,從而達到自律的關鍵期。《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第七條強調:“自強自律健身心。堅持鍛煉身體,樂觀開朗向上,不吸煙不喝酒,文明綠色上網。”人的自律從小開始,好比樹苗從小修剪整枝,長大后才能成長為參天大樹。陶行知先生說:“今日的學生,就是將來的公民;將來所需的公民,即今日所應當養成的學生。”作為今日的學生,良好的自律能力不僅有益于學生個人道德品質的養成,也有利于構建和諧校園,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
由于年齡特點、身體原因、心理特征限制及家庭、社會環境的影響,大部分小學生缺乏自律意識,缺少自律方法,進而影響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特別是2020年,受疫情影響,學生長期居家自學,缺乏規律的校園生活與有效的教育指導,學生的自律能力逐步下降,產生沉迷手機、深陷網絡等現象,嚴重影響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對如何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自律能力的探究迫在眉睫。
培養孩子從小自律,這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們積極探索德育活動的“五心”教育模式,取得了較好效果。“五心”教育模式以教師的“愛心、慧心、真心、耐心、匠心”為核心,采用系統、科學、具體的德育方法,由班主任牽頭,溝通、整合科任教師、家長及社會力量,共同努力引導學生不斷增強自律意識、掌握自律方法,逐步實現由他律、互律轉向自律,提升小學生的自律能力。
一、愛心關懷,問題研討
高爾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才會教育孩子。”班主任需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傾聽學生心聲,研究學生成長的需要,把學生自律能力培養過程中的閃光點、困惑點、薄弱點作為探究的出發點,去挖掘教育契機,以其所知,諭其不知,才具指導性與實效性。因此,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調查問卷進行數據的收集、整理,將學生自律現狀具體化、直觀化,據此提出需要研究的問題,如:學生沉迷手機怎么辦?學生上課時總溜號怎么辦?學生回家后就看電視,不能認真完成作業怎么辦?……這些問題來源于學生,具有普遍性。學校針對此類問題開展專家指導、教師研討等活動,在專業理論指導下初步形成解決策略;班主任則利用班隊會課、晨會課等時間組織學生對具體問題逐一分析討論,形成生生探究結果。班主任將教師共研、師生交流、生生探究的成果,利用班刊、家校通等平臺推送給學生及家長,引發學生、家長重視自律能力的養成,并給予他們培養自律的方法指導。
面對“收集整理資料,形成問題——組織開展活動,探究問題——家校社三方合作,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教師工作量提升,必將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傾注更多的心血,這正反映出教師對教育事業、對學生的愛。就像魯迅說的那樣:教育根植于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的愛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班主任專業化的原動力。在這一過程中,班主任教師的工作方式由經驗型的簡單式、保姆式管理逐步轉向創造型的專業方法指導。
二、慧心引導,變堵為疏
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部分老師以簡單粗暴的方式進行教育,“嚴禁”“不允許”等詞常掛在嘴邊,殊不知這種“堵”的教育方式并無大用,反而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訴我們“堵則溢,疏則順”,教育亦如此。我以“學生沉迷手機”為例,首先探究學生沉迷手機的原因,及其在自律管理方面出現的問題,結合專業理論指導,幫助學生樹立自律意識,掌握自律方法,達到變堵為疏的效果。
通過師生交流、問卷分析等方式,我發現學生沉迷手機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好奇心作用。處于童年期的小學生極具好奇心,手機所鏈接的世界給了學生廣闊的探究空間,學生短時間內接受大量信息,易產生興奮感,滿足其好奇心。第二,心理需求未滿足。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當學生缺乏有效的關注與陪伴,沒有滿足內心需求時,他會將注意力轉移到手機上,因為在手機世界中學生將獲得更多體驗,心理需求得到滿足,逐漸對手機產生依賴。第三,缺乏科學指導,自律意識不強。學生及家長缺乏監管、自治的方法,教育部門、教師、家長及社會溝通不強,學生的課外時間出現“管理盲區”,導致學生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采用“三段六步(辨—評—導)”模型解決問題,具體操作如下:
1.組織辯論,辨明手機利弊
學生通過正反雙方對使用手機利弊的辯論,明晰使用手機本身沒有問題,存在的問題是如何自律、科學地使用手機,能否自控使用手機的時長、次數及瀏覽內容。由此,引發學生對使用手機所產生問題的深入思考,進一步知曉養成自律習慣的意義,激發學生內在思想道德情感動機,使學生在認知和情感層面得到提升,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看待問題的思辨性。
2.形成共識,制定手機使用公約
根據辯論結果,結合《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文件精神,班主任開展“我的手機我做主”主題班會,引導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沉迷手機的危害及自律使用手機的重要性。邀請科任教師、學生、家長及心理專家等不同層面的人員參與討論,最終形成各方認同并遵守的《手機使用公約》,促進家長、教師率先垂范,學生科學、合理使用手機。其制訂公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自律意識的過程。
3.開展活動,預防手機成癮
根據好奇心原理,班主任可以利用多方資源,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健康成長。例如,我在線上建立“班級休閑吧”,定期開展 “名著閱讀打卡”“我是體育小健將”等主題活動;線下帶領學生參觀少年管教所,聯合檢察院舉辦“小法官共檢明天”體驗活動,邀請防疫護士與學生同上班會課……這些有益健康的線上線下活動滿足了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學生內心更充實、豐盈,減少在手機上耗費的時間與精力,亦在實踐體驗、合作思考中獲得品德的磨礪、心智的啟迪、情感的升華,逐漸擺脫手機的精神控制。
4.交流反思,分享心路歷程
學生通過撰寫主題征文、演講比賽等活動,分享自律管理的方法、心得體會。通過同伴分享與互助,喚醒學生主體意識,引導學生主動規劃目標、自覺指導行為,逐步形成自主、自覺、自律的意識,在班級內形成良好的集體輿論導向。
三、真心幫教,家校共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設計人的工作不僅成為教師的事業,也要成為家長的事業。”首先,教師和家長對學生付出真情,學生感受到真心真愛,教育才會起到作用。其次,家長、教師認真閱讀《不輸在家庭教育上》等教育專著,組織開展親子閱讀活動、親子實踐活動,在真心的學習交流中,使家校目標一致,同頻共振,提升教育效力。再次,班主任為學生搭建有效的陪伴橋梁,鼓勵家長切實參與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包括對網絡手機的使用指導,而非單純空間、時間陪伴。引導家長以真情、真學、真陪的心態、方式參與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進行有效監督,提升學生自律效果。
四、耐心開導,靜待花開
教育是一項慢的藝術,是等待的藝術。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面對學生在自律能力訓練中出現的反復現象,教師需要有耐心,給學生一些時間,不能急于求成。
1.信任學生
面對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等現象,相信學生有改正的意愿,并愿意付出努力。所以教師要適當放手,給孩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同伴互育的機會。
2.鼓勵學生
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為學生樹立努力的近期目標,提出更高要求,激發學生自律意愿。班主任抓住每一個機會及時表揚學生,利用“正面激勵法”鼓勵其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堅持不懈的行動。
3.換位思考
陶行知先生說過:“要把孩子當孩子看”,所以教師要蹲下身子,站在學生的位置思考問題,允許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出現反復行為或犯錯行為。在換位思考中不斷調整教育方式,以平和的心態等待學生慢慢養成良好的自律習慣,真正理解“靜待花開”的內涵。
五、匠心激勵,促進養成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老師們往往更多地獎勵和關注優等生,而忽視自律能力較差、管不住自己的學生。所以,班主任教師要更多關心自律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采取有效的獎勵措施,激勵學生自我約束,提升自律自治能力。
1.把握需求,激發競爭
獎勵要緊扣學生的需求,形式多樣,利用現有資源,凸顯獎勵的價值。我在班級設立“對手榜”評比臺,學生們自主尋找競爭對手進行PK(兩人一組),每日總結紀律、衛生、學習等各方面內容,綜合評定后獎勵贏者一顆星,每月根據總結的集星數量,頒發獎狀。這樣全班同學都處于競爭過程中,而這種競爭恰恰需要學生強大的自律能力。半數同學月底得到獎狀,學生、家長皆高興,會再接再厲;另一半同學也不斷努力超越,爭取下一次獲獎,班級管理進入良性循環,學生的自律能力逐步提升。
2.期待先行,實現雙贏
依據皮格馬利翁效應,教師的期望及鼓勵會使其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變化。所以,我經常利用“愛的便利貼”與學生溝通:“你最近學習有進步,但是紀律方面有所放松,我相信你能管好自己,成為優秀的紀律標兵,對嗎?”簡單的一句話,飽含教師的期待與鼓勵,學生會自律,更好地發揮教育激勵作用。同時,也融洽了師生關系。
3.不斷更新,注重長效
任何一種獎勵手段不可能一勞永逸,教師要及時更新教育方法,才會使教育效果長效化。小強同學經常不交作業,屢教不改,每次他交齊作業,我便獎勵他一顆“作業星”,長此以往,他便不以為意,這種獎勵失效了。當他又一次交齊作業時,我更換了獎勵方式,獎勵他做老師的小助手。小強十分喜悅,其他同學也充滿羨慕之情,我告訴同學們:“如果你有進步,也會獲此殊榮。”接下來的日子里,小強每天都能保質保量完成作業,他在日記中寫道:“今天我特別有面子,因為老師讓我當他的小助手,說明老師關注我、喜歡我。原本放學我想著玩一玩手機,但一想到我要按時交作業的,于是我控制著自己放下手機,拿出作業本……”全班也由此掀起學習熱潮,學生們在紀律、衛生、學習等方面都有很大進步,而每一點進步都離不開他們的自律自強。用精神獎勵替代物質獎勵,激發學生向善向美的心理動機,使獎勵更具長效性,學生的自律自治能力也由此得到提升。
在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當班主任秉持“五心”教育、多管齊下時,學生管不住自己的種種行為就會發生很大改觀,自律的種子已然種入學生心田,相信假以時日,日積月累,美麗的自律之花定會濃情綻放,碩果飄香。
[參考文獻]
[1]胡曉風.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7.
[2]齊學紅、黃正平.班主任專業基本功[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教育部師范教育司、基礎教育一司規劃指導.中小學班主任案例式培訓教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4]李家成,王培穎.家校合作指導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