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鵬 哈麗娜·努爾布爾
基金項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教學研究和改革項目(項目編號:PT-2020081)。
作者簡介:趙金鵬(1985—),男,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城市綠地規劃設計。
摘 ?要:當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將校企合作新模式作為人才培養突破口之一,建立互惠且成績顯著的良性合作長效機制,顯得意義重大。該文通過對新疆農業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現狀進行調研,從園林企業需求角度出發,探討構建“下得去、待得住、學得來”,令學生滿意,讓學校放心,同時與合作企業深層融合、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新模式。
關鍵詞:校企合作 ??人才培養 ??園林專業 ?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12(c)-0000-00
Abstract: At presen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o take the new mode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s one of the breakthrough points of talent training an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benign cooperation with mutual benefit an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eds of landscape enterpris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going down, staying and learning", which makes students satisfied, reassures the school, and is worthy of deep integ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Key Words: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ew mod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構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應堅持“校企全程共建、共擔”的原則,從體現能力主線出發,按照“能力主線、任務載體、實踐主導、模塊教學”的思路,構建可實施性專業教學標準,從而建立以能力為導向的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實現學生與企業的“零對接”,以提高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1]。
1 校企合作在園林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解決畢業生的就業困難問題,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員工
在校企合作中,企業參與到學校的教學管理活動中,學生在學校期間就可以跟企業員工一樣參與企業的培訓,接收企業的管理理念,接收各種學習挑戰。這能夠豐富學生實戰經驗,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團隊精神。通過這種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企業就不存在招聘不到合格的員工,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投入工作后,馬上能適應工作崗位,滿足企業的個性化需求,提高畢業生就業率[2]。
1.2 校企合作是實現“雙贏”的內在需要
園林行業,相關企業有財力、有技術、更是始終站在行業需求和發展的最前沿,可以給學校學生提綱定崗實習的機會,亦能將最新的知識、理念、能力帶到課堂中來,讓學生的學習不落伍。而作為大量人才培養基地的高校,不但可給企業提供低成本的人才,還有學校實驗室、繼續教育基地、專利成果轉化等,都能為企業騰飛提供機會。
1.3 校企合作是建設培育實踐教學隊伍的有效途徑
在校企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將學校教師有效地輸送到企業掛職、或參與到學生實習實踐的帶隊工作中,讓教師對于行業新變化和新要求的把握更具敏銳性;另外,可通過引進一線企業骨干或業務能手,直接參與到學校的實踐教學中去,成為教師隊伍的有力補充。因此,通過能力互補,使學校教師和企業骨干均成長為能研能戰的教學隊伍[3]。
2 我院園林專業在實習、實踐類教學過程中現存問題
2.1 實習、實踐缺乏針對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效果不明顯
在園林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經常出現課程設置不夠合理,師資力量薄弱,校企合作力度不大,實踐平臺層次不一等問題,導致學生實習、實踐無法達到整體、連貫、合理,實習、實踐僅靠大三的畢業實習,很難實現與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
2.2 理論課程教學方式陳舊,實踐課程教學目標不清
目前,園林專業部分課程依然采用“教材學習+幻燈片講解”,有些教師的課程知識多年未更新,與行業發展和社會需求嚴重脫鉤,而恰恰是這類教師,專業實踐類項目參與少,由于自身知識儲備等原因,無法設計出好的實踐課程模式,課堂掌控力很難保障,就更無法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了。
2.3 評價考核體系有待完善,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綜合水平
我院園林專業課程設置中,設計類課程占據很大比重,而類似《園林設計》《園林建筑設計》,需通過大量的課程作業強化訓練,才能實現設計構思和能力的整體提升。而目前,例如此類課程,由于生師比嚴重失衡,故設計作業基本不可能實現“一學生一項目”,就導致大家在做設計作業時,少了很多獨立思考的過程,出現了構思雷同,重表現,輕設計的現象,與此類課程的培養目標便有了一定差距。
2.4 生師比超過“示范改圖”極限,導致課堂缺乏活力
我國高校要求生師比不能超過18:1[4]。但我院作為獨立學院,很難實現此生師比要求,目前嚴重超限,達到了110:1的程度。而園林專業很多課程,類似《園林建筑設計》《園林設計》等課程,通常需要進行面對面逐個示范改圖。目前學院生師比已經超過極限,很難解決此類問題。
2.5 在產、教、研深入合作中,力度不夠,形式單一
目前就我院園林專業現狀而言,在產、教、研及成果轉化方面,校企合作的力度還不夠,層次還不深。例如:在“引進來”工作中,雖然完成了人才培養設計中,企業業務骨干承擔的課程及前沿知識模塊講座等,但尚未完全引進企業力量進行此類課程的講授。在“走出去”工作中,也遇到一些棘手問題,由于我院園林專業學生數量多,各年級人數變化有時較大,故受企業頂崗實習崗位數的限制,經常出現好的企業用人需求量小于學生總人數的現象[5]。
2.6 學院自身的優勢不足
不論是從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條件,硬件配套設施,還是交通便捷程度,師資力量等幾個方面來說,學院的資源還是很缺乏的,沒有了自身優勢資源的供給,就減少了競爭力的優勢,無法滿足企業對學校的基本要求,合作起來難度則更大。
3 基于“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園林專業教學改革新對策
3.1 引企入校,建立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實現專業鏈和產業鏈對接
對于類似我院這類應用型本科院校來講,校企合作還不完全成熟,學生培養全過程缺少與企業,與社會需求有效對接,故學生在就業時,總感覺學過的知識在遇到工作實踐時,顯得“疲軟無力”。針對此類現象,我院在多年的努力中,正試圖采用“引進來、走出去”——將企業引入學校課堂中來、讓學生部分學習走出去的方法,進行聯合培養。例如,測量課——不能僅限于能認識測量儀器,還要能使用儀器進行現場測量,能夠完成分配的現場測量任務;樹木學、花卉學——這兩門課程不但要會識別常見樹木、花卉的形態特征,也要懂得栽培養護的方法,常見病蟲害的防治等知識;設計類課程——在理論學習及課程作業的基礎上,需大量真實項目的強化訓練,才能得以能力的真正提升。只要有效實現“引進來、走出去”的培養手段,便能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的對接。
3.2 ?從傳統“校內專業實踐平臺+校外專業實踐平臺”到共建創新“校企合作平臺:慕課教學平臺+實踐教學平臺”
此模式只要想通過我院園林專業現有師資力量與合作設計院及施工單位,聯合搭建專業實踐平臺,將部分實踐性特別強的課程的全過程學習融入到企業實踐項目中去,讓學生通過基礎學習后,直接進入實際項目中去,遇到問題,再通過慕課學習解決之,如仍有無法解決之問題,可通過“反饋—解答—應用—再學習—掌握”的過程,構建出校企合作新特色校內外實踐課程體系。
3.3 改革考核方法
考試環節的設計,有時能對學習成果起到巨大的引導作用。對于我院園林專業來講,針對繪畫功底的養成、識圖制圖能力的培養、計算機軟件制圖能力的形成、測量課、樹木學、花卉學、園林建筑及園林設計等實踐性特別強的課程,均應將課程學習的重點分解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去,通過成績構成設計(例如:考勤及平時表現占20%,理論及課程設計作業30%,實踐項目50%),可讓學生在學習之初就明白此門課程應該如何學,哪些環節是考核重點,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問題綜合分析能力、知識自我完善能力等。
3.4 資源共建,互享互惠
我院目前擁有專業畫室、測量實驗室、工科設計師等實驗室,以及相關教學資源,而園林企業擁有更多實戰化的項目資源、技術人員、充分的資金等,在此基礎上,如能實現資源互享,并共同建設實訓室、實驗室,共同申報課題,共同實現科研成果轉化,聯合組建學生興趣社團,帶領學生參加設計競賽等形式,在資源共建,互相互惠中培養復合型人才。
3.5 校企創新戰略聯盟“1+X”模式
此模式的靈感來源于新高考改革,根據學生以后的發展,有針對性地進行模塊化訓練和培養,主要目的在于縮小學校培養成果與社會企業需求之間的差距。在學生進入大學后,根據學生的職業規劃,聯合校外實習單位及合作培養單位的業務骨干,學校加企業的“1+X”模式,有針對性地進行職業選擇、職業規劃專題講座,根據職業方向選擇模塊課程進行學習,進而通過畢業實習選擇對口實習單位,通過企業工程項目進行強化訓練[6]。該模式的運行幾乎貫穿學生職業選擇全過程,采用“基礎知識—實踐項目—行業技術”三段式學習,逐層遞進,實現我院園林專業培養對接社會的特色復合型人才的目標。
3.6 “理實一體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此模式是當下我院積極推廣的重要教學模式之一,主要是將主干課程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與企業實際項目充分結合起來,以“實戰模式”激發學生學習內動力,以解決“學生無實戰、企業缺人員”的雙弱現狀。在院園林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例如《園林設計》《園林建筑設計》《園林工程》這類專業核心課程,正嘗試從多角開發和促進“理實一體化”校企合作模式,通過三個階段夯實教學成果。其中,第一階段,主要是以我院教師教學為主,通過扎實的課程學習,奠定理論基礎;第二階段,主要是以設計院一線設計師教學為主,通過園林項目進行實訓教學,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第三階段,主要是將學生輸送到企業一線,參加園林專業實習,通過大量實戰化訓練,強化學生實際項目參與能力。通過“理實一體化”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應用,更好地實現了園林專業畢業學生與企業需求的完美對接。
4結語
人才培養應該是動態調整的,要切合時代需求,這樣才能夠使得學生學以致用,才能更好為地方經濟社會服務。園林專業是一門動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更應如此要求,只有通過同企業建立互惠且成績顯著的長效合作機制,才能更有效地促進校企雙方合作內驅力,形成良性合作新模式,促進校企合作成果,培養出令學校滿意,讓企業放心接納的擁有創新能力且適應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需求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彭舜磊,蔡林林,李長坡,等.風景園林專業教學實踐改革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21(6):254-255.
[2]陳崇賢,夏宇.風景園林專業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實踐與啟示[J].城市建筑,2021,18(4):36-38.
[3]林廣思,羅越.中國風景園林學科和專業設置現狀與分析[J].風景園林,2021,28(10):72-83.
[4] 楊期和,張魯斌,楊和生,等.地方本科院校創新型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以嘉應學院園林專業為例[J].嘉應學院學報,2021,39(4):82-86.
[5]鄭海霞,竇雯桐,高鑫宇,等.“科教+產教”雙融合下園林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19):172-174.
[6]劉東云,王思元,許曉明.基于圖解技術的“園林設計”課程教學改革——以北京林業大學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21,39(3):64-69.
339150033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