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亦昕
摘要:當今社會,經濟在不斷的發展,教育水平也相應的跟著相應的提高,教育也不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方式。但由于地區或者個體的差異性,學困生群體仍然存在,而如何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是當前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重大關注的問題。本論文主要針對初中數學學困生形成的原因以及學困生自身所存在的特征角度出發,通過一系列分析后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提高學困生學習成績。
關鍵詞:初中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
引言
數學學困生是指數學成績低于普通標準要求,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據統計,被教師與家長列為學困生的學生多達8000萬,這也就是說,每8個孩子里便會有1個學困生,而在數學學困生中,又以初中數學學困生居多。初中數學知識在小學知識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程度的加深,因而就導致部分學生接收不了新知識的學習,這便帶來數學成績的下降,也使得數學學困生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數學與語文跟英語兩大主科的區別在于語文跟英語是通過長期的積累,而數學主要在于邏輯思維的運用。且在一定程度上,數學并不是僅僅通過積累就可以改變的,它更重要的是需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初中數學學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主觀原因
由于農村中學的留守兒童較多,而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差,無心學習,厭惡參加集體活動。在他們的認識里,知識并不能幫他們改變生活。所以學習的好壞對他們來說并沒有什么意義。初中數學學困生由于自身心理、思維能力不同,因此學生數學成績低下,學習興趣也提高不上來。由于本身能力的影響,導致有些學生即便很努力的進行學習,學習成績也不理想,數學成績提不上去,對學生的心理也帶來一定的壓力。由于學生的主觀因素并不是可控的,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補習數學成績時,很難根據學生所存在的主觀問題對學生進行調整并提高成績。
(二)客觀原因
客觀因素主要指除去學生本身因素之外的其他外界因素。初中數學的教學不應只是維持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方式,更重要的是需要根據學生和教師群體的不同因地制宜的來制定教學方法。但在當前的教學環境下,教學方式暫時沒有很大的突破[1]。在新教育改革方案中提出,應當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看待問題的能力,但改革往往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發揮出真正的效果。因此,即便教育改革提出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但由于現實因素的限制,很多學校仍然保持原來的教學方式,即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型教學方式,這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還容易導致學生從小就對成績過分看重,進而限制學生思維的進步。
二、初中數學學困生的特征
(一)邏輯能力差
數學與其他學科不一樣的點就在于,數學是一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思考的學科,它不是簡單的靠看書以及背書就可以提高上來成績的。它需要學生進行邏輯思考才能提高。針對小學而言,邏輯思維可能暫時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但隨著學生數學學習難度的上升,邏輯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學困生由于在思考數學問題時缺乏從多方面來進行思考,因此對于數學問題很難進行轉化,利用邏輯進行思考的能力較差,不能夠換位思考,對于學習數學而言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邏輯思維的培養對數學學習非常重要[2]。
(二)表達能力欠缺
學困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由于邏輯思維能力較差,對于問題的理解能力會存在一定的欠缺。邏輯思維跟不上,表達能力就會受到影響。當回答教師在課堂中提出的問題,他可能并不理解題目的關鍵是什么以及該如何回答這樣的問題。由于理解的偏差,導致學困生很難用數學語言對所要解答的問題提出解析,長此以往,教師用數學語言來進行講述數學課的教學方式并不適應于學困生,進而導致學困生對數學公式和數學原理的理解不夠到位,這對學困生學好數學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加上作為留守兒童的學困生通常心理承受能力差,從而心理埋怨,親子關系冷漠。和其他孩子交往時,情感難題對于這些孩子來說相當棘手,更加惡化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三、初中數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在數學教學過程當中,常見的現狀就是傳統意義上的灌輸式的學習。這對于學困生本身而言,不利于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同時也會導致教師產生一定的懈怠。學困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在知識當中培養自己的發散思維,且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對于學困生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采取“分層教學法”的方式來進行。教師作為調動課堂氣氛、引導學困生進行學習的主體,首先就要改變傳統方式上的弊端,在課堂中將學習的主權交還給學困生,培養學困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在學習《三角形全等的證明》這一章時,教師在講授到最后一節用“HL”定理證明三角形全等后,可以引導學生之前學過哪些方法可以證明三角形全等?哪些方法不可以用?通過一步步引導的方式帶領學生在數學課堂中進行思考,進而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提出一些發散性思維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探討,教師可以留出較多的時間給學困生,因為學困生本身的反應速度以及反應能力相比較其他學生而言都是較慢的,教師在這個階段需要有很大的耐心[3]。
(二)改變學困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
目前,學困生存在一個很大的心理問題,就是缺乏自信,自信心是學困生在進行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一大障礙。由于學困生在學習成績上落后于其他學生,加上當前教育很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甚至把學習成績當做衡量學生唯一標準。學困生學習成績這方面并不自信,進而影響學困生的其他方面的自信心。教師可以通過家訪或者和學困生談心的方式對學困生的心理進行疏導,理解學困生數學學習不好原因,并主動和學困生進行分析,肯定學困生其他方面的優點,幫助學困生提高自己的自信心,進而慢慢帶領學困生找回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對數學的關注程度。
四、 結束語
數學學困生作為學生群體中數學成績較薄弱的群體,雖然存在很多主觀因素無法解決,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客觀因素出發進行調整,以此來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初中數學作為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重要工具,教師可以多加利用,教師可以注意學困生學習過程中的變向不斷地與時俱進,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曹建業.初中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分析和轉化策略[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1(01):26.
[2]史荀香.以心待之 以情感之——初中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24):209-210.
[3]王金河.關于初中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的分析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9(02):432.
389450190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