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 要:高中數學教材是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既保證了課堂教學的規范性與嚴謹性,又是聯系教學目標與教學實踐的紐帶。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改革的當下,高中數學教材也在不斷的改革優化。現立足新人教A版教材的特征,針對教學改革實踐途徑展開探討,以期構建高效課堂,促進學生數學素養。
關鍵詞:高中數學;新教材;教學改革
引言:
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確立的以發展學生為本,優化課程結構,把握數學本質,重視過程評價的全新課程理念,推動高中數學由基本能力向核心素養發展,步入素質教育新階段。在此背景之下,教材體系實施相對應的改革優化,新版高中數學教材陸續出版并投入使用,對于教學改革形成有力加持。如何高效運用新版教材,平衡教與學之間的關系,落實素質教育目標成為聚焦問題。作為一線教師,應深入分析新版高中數學教材特點及改革趨勢,因地制宜的調整教學組織構建模式,打造高效數學課堂。
1高中數學新教材特點分析
高中數學新版教材充分融入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采取必修與選擇性必修的靈活課程設置,充分體現數學學科的層次性,真正實現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育目標。與舊版教材相比,新教材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提倡多元化教學。新版高中數學教材的拓展欄目以文獻閱讀與數學寫作及數學建模替了舊版的實習作業板塊,教學內容的應用性顯著提升。其中文獻閱讀與數學寫作方面強化了數學文化的滲透,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理解力,幫助學生能夠快速的提煉有效信息。而數學建模能夠引導學生以數學視角審視實際問題,理清數學知識本質,探尋更為簡便的解題方法,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及應用能力的重要載體。
第二,喚醒學生的正向學習動機。新版教材的章節引言從為什么、是什么以及怎樣做三個維度,對于章節主要知識內容進行簡明扼要的論述。具有時代性的圖片則體現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緊密關鍵性。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構建認知初體驗,促使學生正確的理解數學教育價值形成積極向上的持久學習動機。
第三,強化高階思維的培養。問題向來是高中數學的核心教育內容,新版教材更加強調了數學問題的中心性、序列性及關聯性,通過層層遞進式的問題鏈條幫助學生搭建數學知識構架,促使學生立足整體意識重新審視數學知識,促進高階思維的形成與發展。
第四,秉持教學評一致性教育理論。新版高中數學教材調整了習題的編排布局,轉變以往集中式的強化練習,在每一個核心知識點之后設置了相對應的強化練習。此種編排方式形成了步步為營的引導體系,使教學反饋具有即刻性,大大提升了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精準性,將教學評落到實處。
綜上所述,高中數學新教材所呈現的上述特點或將成為推動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著力點,需要教師充分抓住有力時機,調整教學方法,推動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
2基于新教材的高中數學教學改革策略
2.1立足核心素養,強化課程意識
在現行高考機制之下,高中數學課堂對于學生的應試知識與技能關注較多,而欠缺對于數學課程的育人本質思考,成為影響教學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育新理念與新教材的背景之下,教師應強化課程意識,以核心素養為目標導向,重新審視課堂教學活動。首先,從目標定位而言,應從傳統的三維目標向核心素養轉變,將學生的關鍵能力及必要品格作為教學的落腳點,立足整體性課程觀以及學生的認知優勢,對于必修與選擇性必修課程進行有效的統籌設計,有效平衡集體發展與個性化需求之間的關系,準確拿捏備戰高考與人才培養的制衡點,將新課程的教育理念與教學要求真正落到實處。其次,從教學實踐而言,教師應充分發揮特色板塊的教學作用,創造性的運用數學教材,有效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例如,文獻閱讀與數學寫作板塊,教師組織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獨立完成資料收集、素材整理以及框架搭建等數學文化知識探究活動,以鍛煉學生的歸納整合及信息處理能力。并組織學生展開交流分享,既可以加深對于數學知識與文化的深層次認知,又能夠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通過重新審視高中數學教學定位,以創造性視角對新教材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與利用,提升課堂教學的指向性。
2.2注重數學建模,培養探究能力
數學建模既是高中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數學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新教材中關于數學建模的相關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主動思考、積極探索以及靈活運用中構建具有自我意志的數學認知模型,提升轉化能力、創造能力及實踐能力。以函數模型的應用教學為例,首先,教師以問題為導向,組織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對常見的函數模型進行歸納梳理,喚醒學生的固有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借助獨特性認知探索共性規律,歸納函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過程,建立數學建模的初步認知。其次,教師借助典型問題分析,培養學生運用數學建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以商品買賣活動為背景,創設如下教學情境,某商店出售茶杯和茶壺,茶壺每支定價20元,茶杯每支5元,商店制定了兩種優惠政策,其一,買一只茶壺贈送一只茶杯,其二給予95折優惠。假如你在購買特定茶杯數量的情況下,哪種促銷方式更為劃算?組織學生通過小組交流探討,將實際問題所呈現的事物關系,抽象為數學語言,并以數學模型的方式呈現出來。借助學生較為熟知的現實情境探索數學建模的實際應用規律。
2.3深化問題提示,培養高階思維
問題與提示內容的轉變是新教材的改革亮點,教師應充分發揮這一編排優勢,提升學生數學思維的銜接性與聯系性,促進高階思維的形成與發展。以函數的概念及其表示教學為例,在新版教材中,借助四個實際案例,從函數三要素、函數表示形式以及函數的共同特征三個維度,對函數概念的本質特征進行深入探討,充分體現了思維的遞進性,降低了學生的認知難度。基于此,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創造性的運用,提升課堂教學適應性。首先,教師借助復習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的獵奇心理,例如,以初中函數概念的相關知識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探討正方形周長與邊長存在l=4x的對應關系,l與x是函數嗎?l=4x與y=4x是同一個函數嗎?學生借助現有的知識并不能夠清晰準確的解決上述問題,以此激起學生的疑惑,引出關于函數概念的進一步探究。其次,教師借助教材中所設置的四個教學案例,引導學生展開探討。例如,在講解復興號列車行駛路程相關問題時,教師針對學生的易錯點設置思考問題,能否根據現有條件回答24小時對應的距離是多少,為什么?這個說法犯了什么錯誤?你認為應該怎樣描述,才能更為準確的反映實際問題?通過對固有問題的拓展與延伸,引導學生明確自變量的取值范圍是函數的重要構成要素,深化對于函數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嚴謹的數學看的糾態度。
2.4巧用課后練習,明確學習方向
教學評價是高中數學重要的教學環節,有助于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提升學習效率,而新版教材中的例題、練習、習題及復習參考題等具有鮮明指向性功能的題目類型設置,強調了知識的練習與遷移,夯實學生的數學基本技能,為實施過程性評價提供了有利條件。以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教學為例,教師在每一個重要教學節點,設置相應的強化練習題目。如在講解n次方根于分數指數冪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借助思考診斷問題,若3x4=3,這樣的x有幾個?如何表示?又如在講解n次方的個數及符號的確定相關知識時,教師設置16的平方根為多少?-27的5次平方根是多少?鑒于問題的基礎性,教師不應拘泥于學生答案的是否正確,而是引導學生分析不同題目的出題目的,形成逆向思維。同時,教師可以采取指定學生作答,而其他學生評價的教學模式。一方面借助隨堂測驗能夠形成實時的教學評價,檢查學生對于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概念的理解情況。另一方面擴大教學評價主體,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感。此外,教學活動不打破教材桎梏,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嘗試進行練習的拓展與延伸,更為詳細的了解學生認知誤區,提供針對性的教學引導,推動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中數學新教材的應用是深化教學改革的有力舉措,教師應以高屋建瓴的姿態審視教材,以創造性視角運用教材,挖掘數學教材中的隱性教育資源,實現新版教材教育功能最大化,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小亞,袁媛.高中數學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新教學訪談[J].中學數學,2021(09):34-38.
[2]黃基云.深度教學:高中數學課堂改革的方向與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2021(12):55-56.
292550078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