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慧慧
摘 要:音樂是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聲音為形式的歌唱藝術,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小學階段對學生實施音樂教育,能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與藝術興趣,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科綜合素質。但當前農村小學音樂教學現狀并不理想,因此教師必須摒棄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革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讓農村小學音樂教學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關鍵詞:農村小學;音樂教育;多元化;教學實踐;策略
音樂因為其自身具有的獨特魅力,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學校藝術教育的必要科目之一。音樂發展歷史悠久,大師作品傳世經典較多,學生通過對音樂的學習,對其成長有重要的意義。傳統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容易追求速度而忽略了效率,放棄了基礎的樂譜教育和樂理教育為學生“減負”。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逐漸喪失了對音樂的興趣,深入探索音樂世界的欲望消減,音樂素養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教師在緊跟時代步伐,革新教育理念,創新教學策略才能讓農村音樂教學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重視樂譜知識等基本樂理知識的教學
部分教師認為小學生年齡較小,身體和心理發育尚未成熟,不具備成型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他們認為對小學生開展樂譜教學是一種資源上的浪費,小學生的理解思維能力不足以支撐教師開展樂譜教學。部分農村小學受到師資力量的限制,音樂教師素養不高,開展樂譜教學對于這部分教師來說較為困難,業務能力達不到樂譜教學的標準。無論學生處于哪個年齡階段,無論學生的音樂學科素養高低,教師帶領學生鑒賞音樂的前提是學生要能夠看得懂樂譜,識譜是音樂學習的基本條件。樂譜是音樂最直觀和最全面準確的表達,學生單純的通過MV或者音頻文件聽到的只是音樂的旋律,而音樂的靈魂情感藏在樂譜中。
教師要認識到樂譜教學的必要性,讓學生意識到樂譜學習的重要性,樂譜教學工作出現問題勢必會影響學生后續的音樂學習。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培養學生一定的識譜能力,部分學生對于識譜和歌唱兩者的關系有些混淆。有的學生認為自己不懂樂譜也能唱歌,而且還獲得過業余歌唱比賽的獎項。學生在不懂樂譜的情況下進行的歌唱只能稱作是模仿,模仿與真正意義上的歌唱是存在較大差異的,最明顯就是模仿者的情感與音樂的情感很難做到步調一致。學生“模仿”一首歌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而懂樂譜之后很簡單。學生不懂樂譜學習每一首歌都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和精力,而懂樂譜之后掌握音樂這一過程就變得簡單。教師可以利用課前準備的時間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給學生播放有關識譜的教學視頻,讓學生對樂譜有所了解并為課堂上正式開展樂譜教學做鋪墊。每個學生的承受能力都是存在差異的,教師要認識到學生與學生之間音樂學科素養的差異,根據學生的臨堂反饋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設計。教師在樂譜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課堂反饋,多與學生進行問答互動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了解學生對于樂譜學習的實際情況。音樂的學習需要理論支撐而不是單純的傾聽和模仿。
二、在音樂教學中傳承民俗文化
大部分農村學校有更好的條件和環境了解接觸民俗文化與城鎮小學相比。民俗文化與音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部分音樂的集合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成分,農村廣闊的地界與更為粗獷的生活是民俗音樂的孵化地。部分音樂教師沒有認識到音樂與民俗文化結合的重要性,只有將音樂和民俗文化相結合才能促進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學習。當然,并非所有的音樂都能與民俗文化相對應,小學生學習的音樂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音樂知識內容較多。很多音樂具備豐富的民俗特性,有些音樂就是部分民俗文化的載體和象征。馬頭琴是蒙古族民間樂器,馬頭琴的發展變化歷史可以說就是蒙古族民族音樂文化的小小的縮影。
教師在日常授課過程中要有意識將民俗文化與音樂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學習音樂知識的同時了解當地的民俗文化和風俗習慣。教師在教導學生學習《小牧笛》時,首先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牧笛。改革開放以后牛羊等動物的養殖開始規模化和機械化發展,而改革開放之前大部分農村人家都養耕牛(南方養水牛)。放牛的小孩子被稱為牧童,而小牧笛指的是小小放牛郎吹奏的笛子。教師介紹完牧笛的含義之后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開始議論紛紛,相互之間交流自己經歷過或者聽到的一些關于牧童的傳聞。在教師播放《小牧笛》過程中學生全神貫注,部分學生甚至閉上眼跟隨著笛子的聲音想象自己在放牧。教師指導學生聆聽鑒賞音樂的重點在于感受音樂中的情感,而學生通過對民俗文化的了解以及融入了個人認識。對于《小牧笛》這一歌曲有了深刻的認識并且能夠感受到牧童在放牧時的自在和悠閑,以及對田園風光的向往和渴望。課程教材中部分曲目中地域特色濃厚,例如《剪羊毛》。普通山羊的毛發是不需要修剪的,而綿羊的毛才是需要定期修剪的,因此《剪羊毛》這一曲目從名稱上就可以感受到濃郁的地域色彩。目前中國飼養綿羊最多的地方是內蒙古和青海,因此學生可以通過《剪羊毛》這首歌了解西域特色。教師在日常授課過程中要分清音樂教學和民俗文化滲透的主次位置,通過在音樂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每個學生都有好奇心,教師需要找準學生的興趣點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教學活動。大部分學生喜歡王者榮耀等手機游戲,教師可以通過賞析王者榮耀中的音樂(BGM)來激發學生學習了解音樂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模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將民俗文化與音樂教學同樣是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方式之一。
三、建設和發展農村小學的民樂隊
農村小學具有較大的活動場地和占地面積與城鎮小學相比來說,這就為創設農村小學民樂隊提供了便利條件。建設和發展農村小學民樂隊需要學校教師以及學生的多方支持,學校需要額外購買一些音樂器材盡管這部分器材是小學音樂教學用不到的。而教師和學生是樂隊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完成樂隊的建設促進樂隊的發展。很多音樂教師夢想創建一支樂隊,而農村小學的講臺就是樂隊的舞臺,教師要發揮吃苦耐勞的精神完成農村民樂隊的建設。
農村小學中學生的組成成分較為單一,很多學生都是留守兒童,部分學生家庭不完整缺乏父母的關愛和照顧,因此學校成為了學生重要的成長窗口。枯燥無味的學習生活讓學生喪失生活的樂趣,而創設農村民樂隊讓學生參與進來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配合,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親密交流讓小學音樂教育變得更簡單更純潔,農村小學學生相比城鎮小學的學生更需要豐富的課外生活與精神生活。盡管小學生要想掌握一門樂器的演奏很難,但是只要經過不斷的努力和學習學生都能有一技之長。樂隊中鼓手和貝斯手等這些需要深厚功底的角色可以由音樂教師擔任,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建設樂隊的活動中來。無論學生在樂隊活動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重要在于學生是否參與了活動。
其次,建設農村民樂隊也是傳承民俗文化的一種形式。農村地區存在著各種風土人情,婚喪嫁娶都需要“樂隊”參與演奏。大部分學生都喜歡湊這種熱鬧,不管樂隊演奏內容是否悅耳,他們必須喜歡這種活動,因為這是學生們為數不多的娛樂活動。學習使用一門樂器不僅需要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還需要教師的指點。大部分學生家庭一般無力承擔學習樂器的開銷花費,而學生加入樂隊不僅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樂器還能從懂樂器的教師那里學到很多知識和技能。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資格加入樂隊,學生加入樂隊需要教師的審批和其他樂隊成員認可,這就意味著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競爭關系。良性競爭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在音樂學習這一道路上走得更遠。學生與學生之間會進行“攀比”和“競爭”,如果音樂的學習不存在競爭,那么學生在學習音樂時就像一潭死水沒有半點漣漪。樂隊的存在仿佛讓學生之間多了一些羈絆,每個學生都努力學習表現自己爭取寶貴的機會和名額。每年樂隊都會有學生離開也會有學生加入,教師要讓學生平淡地接受朋友的離開和新人的加入。音樂的學習并不是冷漠地接受而是有溫度地掌握我們未曾掌握的。
四、完善音樂作業的設計與布置
每個學生的音樂學科素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不同的學生家庭環境生活環境都有所不同,其所喜愛的音樂類型也不盡相同。有的學生喜歡古典音樂更偏愛于古箏、琵琶等樂器,有的學生喜歡說唱喜歡RAP,還有的學生喜歡流行音樂酷愛那些流量明星。教師需要做的不是強制所有的學生統一愛好,而是在學生愛好的基礎上幫助其深入了解該類型音樂的起源和內涵。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消滅分歧而是幫助每個學生找到自己真正的喜愛和方向。教師在課程設計過程中要考慮學生的感受,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教學。
傳統音樂教學中,教師習慣于布置紙質作業。讓學生抄寫幾遍樂譜或者是讓學生記憶一首歌的詞與旋律,學生很難從中收獲音樂以外的東西。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考慮音樂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音樂之余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和生活的快樂。大部分學生都習慣于紙質作業但這并不影響學生喜愛實踐性作業,教師可以通過將學生分層布置確保學生全面均衡發展。每個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和喜好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作業設計和布置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例如,讓那些留守兒童在父母回家之際給父母演唱歌曲《父親》和《母親》,學生的歌聲盡管略顯稚嫩,但是學生對父母的思念以及愛表達得淋漓盡致。學生通過給父母演唱感恩歌曲深刻體會了歌曲的內涵和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向父母表達了自己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謝。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掌握樂譜的程度讓學生完成不同難度的作業,樂譜學習掌握進度較慢的學生需要完成的作業量較大但是難度降低,涉及的樂理知識較為基礎。而學習進度較快的學生需要完成的作業難度較大。教師還可以利用周六周日的時間帶領學生慰問村里的孤寡老人,給老人帶去歡聲笑語的同時也帶給其一些溫暖。正是因為有了教育,學生們逐漸會變得溫暖純良,音樂讓人純粹和善良。
參考文獻:
[1]楊軍.探索農村小學音樂教育的創新與改進[J].中國校外教育,2020(9).
[2]于子程,孔文.談農村小學民樂隊的建設與發展初探[J].北方音樂,2019(14).
[3]胡興海.探究農村小學如何走出音樂、美術教育的困境[J].名師在線,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