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平
【摘要】統(tǒng)編教材比之傳統(tǒng)教材,更具編排優(yōu)勢和整體感。積極探索統(tǒng)編教材單元教學的新路徑,是統(tǒng)籌單元內部各板塊主題、文體、知識與能力、方法與策略等關系,實現教材融合的最佳路徑。本研究以常規(guī)方式推進,探尋積極探索統(tǒng)編教材單元教學的幾個新路徑,以為小學語文老師達成教學目標提供可行性借鑒。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單元教學;新路徑
隨著新課改背景的不斷深化,善用教材能有效發(fā)揮語文學科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優(yōu)勢,能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優(yōu)化學習策略,有利于促進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發(fā)展。尤其是隨著新教材的推廣使用,語文學科愈發(fā)注重“以文化人”,要求在整體規(guī)劃中學習教材內容,由此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時要把握教材“潛在”的知識體系,并運用新穎的教學策略去真正體現課文教材文本“教”的意義,真正促進學生的感知力、理解力。
在目前小學語文學習中,單元整體架構下的統(tǒng)編教材教學需要解決新教材實施環(huán)節(jié)的相關問題,綜合考量教材編寫意圖及其核心概念,以新思路、新理念為要旨,才能從根本上實現教學成效最大化。統(tǒng)編類教材是百年來小學語文教材的大換血,也是時代教學中具備統(tǒng)一性的教材,比之傳統(tǒng)教材,更具編排優(yōu)勢和整體感。從教學布局謀篇上來講,單元教學的目標應是明確教學目標、合理安排單元課時、優(yōu)化教學設計的體現。
一、統(tǒng)編版教材單元教學布局分析
圍繞單元教材編排特點分析,統(tǒng)編版教材單元教學布局需要依托單元教學目標即通過字典讀準、認識生字詞;運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法,熟讀文本并做好適當批注;利用圖書館、網絡等途徑拓寬自己的閱讀面并學會檢索資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練習生活領域教學魅力;感受作品對自我造成的沖擊;加深情感并豐富內涵,從感情上體驗、審美上加以誘發(fā);寫作上有感而發(fā)并主動學習、耐心觀察、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養(yǎng)成記日記的好習慣;以單元為主題,學會質疑并主動求索。課時安排上分階段進行:即1—6課時單元整體學習《為你打開一扇門》、1課時誦讀欣賞、3課時著重寫作與學習、2課時參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設計上確定教學主題、體味文學作品魅力、堅定語文學習的信心。
二、統(tǒng)編版教材單元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板塊應該按每個學年段的目標來運用,以《統(tǒng)編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學為例,第一單元教學目標與各課文語文要素旨在“粗知課文大意”“梳理課文條理”“把握主要內容(把握內容要點)”“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等。課文的閱讀教學以學習訓練為基礎,以上位目標敘述為關鍵、課后練習等相關學習訓練需編制教學目標并依據培訓用書制定,再行定稿教科書。
閱讀訓練點是體會優(yōu)美的語言和含義深刻的句子。重點在于表達的方法。以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 本單元課文有《草原》《絲綢之路》《白楊》《把鐵路修到拉薩去》。
《草原》一文語言優(yōu)美,多處運用了修辭手法。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優(yōu)美的字句,了解文本表達的一些特點,感悟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還可以體驗蒙漢民族之間深厚的友誼和人情之美。《白楊》的表達是對人類的一種隱喻,“白楊”贊美西部的建設者。我們讓學生擴大閱讀的同時,可以閱讀茅盾的《白楊禮贊》,領悟文中相同事物表現出來的不同意義和象征。《絲綢之路》不僅要學習歷史故事,更要關注中國燦爛的歷史文化和西方美麗的風景。《把鐵路修到拉薩去》講述了西部面對重重困難是如何克服解決,創(chuàng)造了世界鐵路奇跡。這是一篇略讀的課文,只要抓住“建設者的困難是什么,如何克服”這樣一個關鍵問題就可以使文章上下文清晰明朗。
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和教師的指導,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主要實現以下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和收集信息了解西部,激發(fā)他們對西部的熱愛;2.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詩歌內容,體驗優(yōu)美語言的表達效果,理解與語境相關的深奧句子,進一步提高理解語言的能力,不斷積累語言,增強語感;3.引導學生學習一些簡單易接受的寫作方法,并嘗試將其應用到自己的作品中;4.通過閱讀和收集資料,引導學生了解西部發(fā)展,激發(fā)他們的情感;5.引導學生運用隱喻、擬人化、平行化和想象來表達自己獨特的情感。
教師要從整體上把握小組的教學內容和編排特點,把理解內容和感受、閱讀表達、語言積累和語言運用、課內外有機結合起來,實現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
三、統(tǒng)編版教材單元教學的運用策略
小學語文單元教學中統(tǒng)編教材單元教學的應用實施,應是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達到更容易學習的效果。直接學習、感知學習、自如表達、把握重點等都需通過革新教學路徑來實現。運用策略分別為:
(一)精研教材、深挖教材
以單元為單位,精研教材并了解其特性及其在整體單元中的作用意義;深挖教材,對諸單元之間的關聯點進行深挖,整體上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其要旨在于把握單篇文本的重要性、聯系各單元并整體對待。精研單元教材與整體課本之間的共性和個性關系及其在寫作手法上共通點,并體會作者所描繪的境界。鑒于各單元文章的自身特性,需要在比較中感悟社會變遷及其生命感悟;挖掘文章主線并探尋客觀描摹和情致情趣的表達。
仔細研讀后,在教學實踐中依據具體文本分別落實,或者比較不同篇目之間寫作手法和抒情方式的異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教學策略上依照課文特質各顯個性的教學策略,能夠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單元為基、課型匹配
統(tǒng)編教材較之傳統(tǒng)教材,在自讀課文內容架構中增添了“旁批”,讀寫結合的課型匹配方略和各種課型課外閱讀編排更緊密。基于此,要求教師在課堂形態(tài)、學習特征、知識內容、方法策略上進行革新。單元教學中,將教讀作為關鍵點加以區(qū)分,在完成相應教學目標任務的同時,把握教學的價值取向并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為豐富單元教學內容,需要學科角度為試點,完善課型拓展。將單元教學、閱讀寫作教學、綜合實踐活動、名著閱讀與心得體會、單元整合等作為教學類型的關鍵點加以填充并自如運用。為更好凸顯各種課型的特點,以單元為關鍵點的使用,可為小學語文課型化探索出 一條理性發(fā)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