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媚
摘? 要:初中教育階段是決定學生今后發展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這一階段對學生的三觀塑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德育教育就承擔著完善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培養學生道德情操,幫助他們品德素質發展的重任。但是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由于課程任務量繁重和認知的缺失,德育工作尚存在著不足,本文主要討論德育教育教學在初中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及應用,旨在為廣大一線初中教師提供有效開展德育工作的參考。
關鍵詞:德育教育 ;初中教學 ;有效策略
初中生作為一個成長與發展的群體,需要教師以客觀的眼光和引導的手段來教育學生,由于學生的生活成長環境、個人天賦的不同,勢必會導致品德素質參差不齊,因此,初中德育教育教學就顯得至關重要。教師要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基礎上,掌握并了解學生的個人情況,進而因材施教,將德育教育工作和教學設計有機結合,保證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快樂成長。目前,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先進的教育觀念尚未全面普及,初中德育教育教學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亟須引入有效策略加以改進。
一、當前初中德育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初中階段進行德育教育滲透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三觀,幫助他們看待世界和體悟思考人生,同時,將德育教育引入教學課堂,實現和學科教育的有機結合,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識,培養他們崇尚科學,愛國奉獻,保護自然的情操。但是由于初中生具有年紀小、見識不足、好奇心旺盛等特點,相較于小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主性和接觸社會的能力,相較于高中生又缺乏獨立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勢必要面臨很多挑戰。
1.學生三觀尚未健全
在當下信息化迅速發展的時代里,學生能夠通過網絡不加篩選地接觸大量信息,從積極的角度來說能夠擴展他們的視野,但另一方面,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之下,也必然會導致初中生這一具有半自主能力和部分判斷能力的群體陷入迷茫的困境。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三觀尚未健全,看待事物還停留在表面,他們的情緒不夠穩定,處理方式極容易劍走偏鋒,因此,學生很難在外界的誘惑下認識到品德和學習的重要性。在互聯網的催化下,隨著學生價值觀的多元化發展,學校傳統的德育教育也不可避免地面臨形式化和無效化的僵局。
2.學生水平參差不齊
正如上述,相較于小學生,初中生具有更多的自主能力,但由于學生成長背景和個人素質的參差不齊,教師在開展德育教學時難免要面臨差異性的問題。單一化的德育教育不能兼顧全體學生,那么勢必會造成教學效果的不盡如人意,教師無法正確地把握學生的心理變化,難以保證全體學生的健康成長,這是當前德育教育教學面臨的另一個難題。
二、初中德育教育教學的有效策略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家迫切需要全面型的復合人才,這就要求當前的教育工作者培養具備核心素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學生。因此,德育教育教學成為初中教育教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為了解決德育教育現存的難題,教育工作者探討了許多改進德育教育方法策略。
1.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學會因材施教
教師的專業素質是決定教育工作能否順利展開的前提,在開展德育教育工作時尤其如此,部分學校的德育教師非科班出身,沒有受過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教育,因此在開展工作時存在不足。這就要求教師要首先做到努力學習理論知識,科學進行教育教學工作,其次做到為人師表,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對象,樹立榜樣。
德育教育教學不僅僅局限于教條,比如學習《弟子規》,僵化式地進行講讀,要求學生讀記,而應該是符合課程改革發展趨勢,深入到教學環節中,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前五分鐘內講一個與學科相關的德育教育案例,或者向學生分享本學科內領頭人和先驅們的名人逸聞,以此來進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同時,由于學生道德素質的參差不齊,教師要學會在課堂上因材施教,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分享和表達,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三觀,并以此來制定相應的引導方案。教師要有意識地貼合學生的成長,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邀請學生來點評教學方式和方法,這種策略能夠幫助教師有意識地融入學生群體,為學生的綜合發展提供幫助。
2.尋找道德切入點,建立良好氛圍
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工作時要避免陷入形式化和教條化,因此,教師要尋找到合適的道德切入點,由小及大,由點及面,采用貼近生活的積極案例來引導學生,防止將德育教育變成一項和考試一樣的負擔,從而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2]。目前有些學校在進行德育教育時,強迫學生背誦《弟子規》和規章制度,并納入考試程序,結果常常是適得其反,引發學生的抱怨和厭惡情緒。因此,教師應當注意的是良好的德育教育教學應該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可以從端正學生坐姿,培養學生改善字跡的細節入手,采用有效地激勵措施,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同時,教師還要以自身為榜樣,通過建立良好友善的班級氛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初中階段,教師往往象征著權威,因此,教師必須首先高標準要求自己,才能讓學生心悅誠服,有利于良好的班級秩序的建立。
3.行激勵機制 ,激法學生學習德育知識
激勵機制就是教師在德育教育中通過進行獎懲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德育知識。比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對思想道德方面有突出表現的學生給予鼓勵,增加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形成自我激勵的心理條件,提高學生的接受德育的興趣。比如,教師發現有些學生會自主的將地上的垃圾清理干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獎勵這位同學的習慣。同時可以為學生設計懲罰機制,給學生規定一個行為底線,適當的懲罰一些犯錯的學生,讓學生在心底形成警戒,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比如,學生沒有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教師要在私下給予學生一定的懲罰,并且對其進行德育教育。這樣的正反獎勵機制,可以起到督促的作用,學生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結語
德育教育工作是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培養集體榮譽感的重要環節,在我國處于發展中和轉型期的大背景下,建設道德體系就顯得非常關緊。初中時期是學生人格塑造和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德育教育不可或缺,學校和教師應該重視初中德育教育,而不應該流于應付,形式化是萬萬要不得的,只有從內容上摒棄傳統德育教育的死板,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核,才能真正做到影響學生,幫助學生。綜上所述,在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機結合以情動人和以理服人,既要融入學生,建立良好輕松的集體氛圍,健康和諧的班級氛圍有助于學生擺脫成長環境的束縛,重新塑造三觀,同時教師又要善于運用道理,巧妙靈活地進行德育教育,實現潛移默化的最終效果。
參考文獻:
[1]滿建德, 趙金蓮. 淺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J]. 2019.
[2]方龍珠.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積極心理學應用的研究分析[J]. 2017.
[3]彭歡歡, 潘王林. 初中德育課堂教學的反思與探索_基于欣賞型德育模式的研究視角[J]. 2020.
3908500338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