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歷史深度教學策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基于學科素養,創設歷史情境;聚焦核心概念,建構歷史解釋;堅持批判思維,提升關鍵能力;升華教學主題,培育家國情懷。
【關鍵詞】核心素養;深度教學;歷史解釋;批判性思維;歷史語境;家國情懷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80-0077-04
【作者簡介】劉波,江蘇省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無錫,214041)教研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隨著《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頒布,如何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廣大高中歷史教師面臨的新課題。對此,很多一線歷史教師進行了大膽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遺憾的是,部分歷史教師還沒有跳出傳統應試教育的窠臼,以應試思維來設計課堂教學行為,把主要精力花在總結所謂的“規律性認識和方法”上,讓學生機械模仿、死記硬背,存在著技術主義、功利主義傾向。如此缺乏深度、淺層化、表面化的教學顯然阻滯了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育化,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筆者以為,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深度教學是高中歷史課堂的應然追求。本文試以人教版歷史教材必修3第15課《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的教學為例,加以闡述。
一、基于學科素養,創設歷史情境
歷史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獲得人類的認識成果,必須進行知識的傳遞。知識是“素養的媒介和手段,知識轉化為素養的重要途徑是情境”“情境是知識轉化為素養的橋梁”。[1]歷史教師要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創設歷史情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直觀地富有意義地理解知識。例如,筆者在本課的導入環節,就創設了基于時空觀念核心素養的歷史情境。
檢視歷史的年輪,總有那么一些年份會呈現出特別的軌跡。在歷史的橫斷面上,1915年無疑就是這樣一圈蘊含特殊信息的年輪。這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激戰正酣,巴拿馬運河開通……這一年,梅蘭芳在上海唱紅了京劇……這一年……還是這一年,36歲本命年的安徽懷寧青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新文化運動由此興起。自新文化運動興起,受到的批評與攻擊就一直未曾間斷。在有些人看來,新文化運動打亂了中國文化的進程,將中國文化發展帶向歧途。這樣的看法有沒有道理?今天,老師將帶領大家走進歷史深處,建構對這場文化運動的新認識。
這一段歷史情境設計,體現了學科特色,頗具深度與張力,世界與中國、政治與文化、大事件與小人物在歷史時空下的歷史橫斷面上精彩呈現,有效地刺激和激發了學生的想象,有利于學生在時空定位中理解歷史的延續、變遷與發展,為知識轉化為素養搭建了溝通橋梁,便于深度教學的展開。
二、聚焦核心概念,建構歷史解釋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教學提示”中建議,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仔細分析重點內容、核心概念和關鍵問題,使學生“通過對重點內容、核心概念、關鍵問題的理解,帶動對整個學習專題的探討和認識”。[2]17“核心概念”教學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何謂“核心概念”?美國學者林恩·埃里克森認為,核心概念是“基于事實基礎上抽象出來的深層次的、可遷移的概念”。[3]具體到歷史學科的核心概念,國內有關學者認為,它是“對歷史史實的抽象概括,內涵歷史價值和思維方式的歷史認識”。[4]基于此,筆者認為本課的核心概念有“民主”“科學”“新文學”“舊文學”“馬克思主義”等。歷史課堂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讓學生記憶概念符號的表層,教師要聚焦核心概念,通過深度教學,發掘核心概念的內涵和意義,“讓學生的理解進入深層”[5],建構核心概念的歷史解釋。例如,對“民主”“科學”這兩個核心概念,筆者基于相關材料,以“問題鏈”的形式引導學生建構歷史解釋,設計如下。
材料1:西洋人因為擁護德、賽兩先生,鬧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賽兩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陳獨秀《獨秀文存》
材料2:近代歐洲之所以優越他族,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于人權說下,若舟車之有兩輪焉……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
——陳獨秀《敬告青年》
材料3:我有手足,自謀溫飽;我有口舌,自陳好惡;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絕不認他人之越俎,亦不應主我而奴他人;蓋自認為獨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權利,一切信仰,唯有聽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斷無盲從隸屬他人之理。
——陳獨秀《敬告青年》
設問:(1)陳獨秀認定的“德、賽兩先生”具體指什么?(2)陳獨秀為什么認定“德、賽兩先生”并寄希望于青年人?
學生回答,教師講述。
材料4:金觀濤、劉青峰曾對《新青年》雜志中“科學”“民主”兩詞的出現頻度作計量分析,統計結果顯示,“科學”一詞出現了1913次,而“民主”只出現了305次……在總字數超過541萬字的《新青年》雜志中,“民主”系列主題詞的出現頻度極低。
——王奇生《新文化運動是如何“運動”起來的》
設問:(3)如何解釋《新青年》雜志“民主”系列主題詞的出現頻度低現象?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呈現新材料。
材料5:自晚清以來,民主(民權、立憲、共和)與科學等觀念,經過國人的反復倡導(各個時期的側重點不盡相同),到五四時期已成為知識界的主流話語。正因為民主與科學的威權在中國已經確立,在無人挑戰其威權的情況下,《新青年》甚少討論民主與科學,自在情理之中。
———王奇生《新文化運動是如何“運動”起來的》
設問:(4)你是否同意王奇生對這一現象的解釋?為什么?還有其他視角的解釋嗎?
上述問題設計,環環相扣,通過設問與追問,以“問題驅動”促進學生深度學習,使學生對歷史核心概念的掌握超越符號表征的記憶,不但能“知其形”,而且能“探其理”“明其意”,核心概念的歷史解釋建構也就水到渠成。
三、堅持批判思維,提升關鍵能力
批判性思維是“面對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作出合理決定的思維能力”,是“提高學習質量的工具”。[6]“批判性思維決定歷史教學的質量”“歷史教學若缺失了批判性思維將大打折扣”。[7]“如何評價新文化運動”是本課的重點,很多教師結論先行,缺少分析過程,往往簡單地認為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是“全盤性的反傳統”。這樣的教學顯然不能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學生遷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也無從提升。故此,筆者在教學中運用批判性思維對新文化運動進行理性分析,從而還原歷史真實,得出相對客觀的評判。
在課堂充分交流的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回到歷史現場,遷移運用所學知識,對新文化運動是不是“全盤性的反傳統”進行了復原歷史語境的深度分析。
儒學是傳統文化的主流但不能代表全盤。儒學屬“中國文明之一部分,而非其全體”,新文化運動之批判儒學顯然算不上“全盤性的反傳統”。新文化運動批判儒學時并沒有抹殺其歷史價值。陳獨秀、胡適等對儒學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和作用是予以肯定的。不過,陳獨秀對儒學的現實價值提出了批判,認為其已經不適應當時的生活,是“文明改進之大阻力”。
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與傳統的關系是“形離而神合”的,因為傳統是割不斷、切不開的,任何一個民族成員都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時代和自己涵泳其內的文化傳統。陳獨秀、胡適等人生長于傳統文化占絕對統治地位的時代, 受過嚴格的儒家正統教育。盡管他們出過洋、留過學,但傳統文化早已潛入其意識的深層。他們自身是傳統的載體,沒有、也無法脫離傳統。
新文化運動中有一些激烈的話語乃是一種“言說策略”。在舊思想和倫理道德限制了人們的自由和發展時,要想喚醒麻木的人心,只有放大嗓門,措辭激烈,制造刺激性的效果,方能收到實效。從言說策略的選擇這一視角來看,新文化運動“反孔非儒”話語的激烈乃是一種“有意的偏激”,并不是對傳統文化的“徹底顛覆”與“全盤否定”,它的確起到了振聾發聵的思想解放作用,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型。可見,我們不能忽視歷史的復雜性,簡單化地認定新文化運動是“全盤性的反傳統”。[8]
堅持批判性思維的深度教學,并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追求“同一個聲音”,而是為了基于“同情之理解”的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這對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具有示范意義。
四、升華教學主題,培育家國情懷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家國情懷”素養方面強調“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2]5。深度教學要讓文化得以浸潤,讓價值觀成為靈魂。筆者在本課教學中,注意學科育人,通過教學主題的升華來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
本課“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這一教學主題揭示了西方文化對中國的沖擊從器物、制度層面深入到觀念、文化層面的事實。筆者以為,課堂教學僅僅讓學生認識這一嬗變還是遠遠不夠的,要通過教學讓學生“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樹立文化自信”[2]7。因此,在授完教材主干知識后,筆者升華教學主題,提出“通過本課學習,你認為當下應該如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這一議題,讓學生深度探究。
經過課堂的激烈辯論,“全盤西化論”“徹底重建論”的思想謬誤得以揭示,“復興儒學論”的不足也得以澄明。
在本課結語環節,筆者借用了歷史學家張豈之先生的話寄語學生,充滿對學生未來“成為什么樣的人”的期待:“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明確地告訴中國人,在世界近代化潮流面前,中國必須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在法律上實現人權平等,在倫理上實現人格獨立,在學術上破除迷信,實現思想自由。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9]希望同學們牢記使命,不斷進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終生!”教師的殷殷期盼讓家國情懷的種子在學生的心中悄然萌芽。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93.
[2]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林恩·埃里克森.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M] .蘭英,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61.
[4]韓海林.基于核心概念的教學策略——以希臘民主制度復習教學為例[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20(6):60-65.
[5]郭元祥.“深度教學”:指向學科育人的教學改革實驗[J].中小學管理,2021(5):18-21.
[6]谷振詣,劉壯虎.批判性思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
[7]趙亞夫.批判性思維決定歷史教學的質量[J].課程·教材·教法,2013(2):71-77.
[8]劉波.復雜性視域下的新文化運動評價重構[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6(1):90-92.
[9]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347.
313550058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