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李慧 程建華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其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思政教育是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以課程思政與科研思政為思政教育的落腳點,重點圍繞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課程教授與科研實踐等過程,系統分析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思政教育的內涵和基本途徑,并以衛星聯合增強導航技術團隊在導航專業課程建設以及科研項目研究實踐為例,重點探討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思政教育具體實現途徑。
關鍵詞:思政教育;課程思政;科研思政;創新能力培養;研究生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6.010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1)06-0058-04
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不僅是高校的基本職能和本質要求,還關系著國家創新創業戰略的實施。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歷程與時代背景,對于深化思政教育內涵,探索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思政教育的新途徑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思政教育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與新要求
1.思政教育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歷史考察
思政教育中樸素的博雅觀念最早出現在古希臘,20世紀起在西方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應用。其提倡的“做人第一,修業第二”,鼓勵質疑與思辨,強調自由解放思想,以及人的求知本能的重要性,更關注“人”本身的發展。博雅教育重視愛好、批判思維,是精神上的一種解放,為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了樸素的思想基礎。博雅教育雖源自西方,但與我國古代教育理念并不矛盾。在儒家經典《論語》中反復強調“君子”,指的是要成為人格完善和具有道德表率的人。我國唐代思想家韓愈曾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他強調教師的職責中,“傳道”應居首,然后是授業、解惑。三個方面并不是割裂的,應該融會貫通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這與思政教育的要求是一脈相承的。美國與英國的研究生教育均以博雅教育為傳統。德國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強調科學研究,研究生在科研過程中向指導教師學習博雅觀念與研究方法,由此可見,在教學與科研過程中落實思政教育的樸素觀念在古今中外的教育體系中沉淀已久。
2.新時代思政教育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新挑戰與新要求
我國把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思想作為順應時代潮流、應對時代挑戰、實現國家經濟長遠發展的重大抉擇。習近平總書記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創新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支撐點。[1]經過70多年的發展,我國研究生教育已邁入世界大國行列。
在傳統樸素博雅思政教育的基礎之上,為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戰略轉型的迫切要求,需將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教育教學活動貫穿思政教育。參考聯合國對未來人才勝任力的評價模型,核心價值觀與核心勝任力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重點。結合我國市場化、全球化、信息化等新時代發展特點,研究生創新型人才應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質與扎實的創新能力,具體表現為社會主義價值判斷能力與活躍的思辨能力。原有研究生培養理念更多強調專業背景下的精英教育,與新時代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相比,存在思政教育觀念更新相對滯后、創新能力培養與思政實踐缺乏深度融合等不足。高校作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搖籃,對于正處在創新思維比較活躍時期的研究生,需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基礎,構建科學合理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激發研究生創新能力,從而滿足我國創新戰略發展的新要求。
二、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思政教育的二維分析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呈現全局性變化,社會發展主要矛盾也已轉化。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特點對研究生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需結合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節點,分析并厘清思政教育的內涵,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政治能動性。
1.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思政教育的學理基礎分析
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思政教育的本質是科研工作思想性與政治性的疊加與融合,其學理基礎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國家對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過程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并促使研究生自主地接受思想觀念、政治觀點以及道德規范的影響。研究生培養過程主要包含學科課程教育與科研實踐等環節。因此,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思政教育需從課程思政與科研思政兩個維度出發,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思政教育,幫助研究生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成為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力量。
2.課程思政內涵剖析
課程思政首先需要樹立正確的人才培養觀念。李國娟認為課程思政建設重點是思政[2],思政教育失去政治方向的引領,將導致課程教學價值觀的塑造缺位。王石與田洪芳提出課程思政的建設應遵循思想政治的建設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3]。針對課程思政建設要求,邱開金指出在教學體系建構方面,思政要發揮引領作用;在教學目標方面,思想政治的定力要足;在教學內容方面,思政的靈活性和邊界要放大放寬[4]。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課程思政作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高端人才的重要抓手,需得到強化。
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具備鮮明政治底色、育人與學科知識傳授等多重特征。研究生指導教師在缺乏對思政教育內核充分深入理解的情況下,課程思政教育進入片段化、孤立化、硬性“植入”的局面。一方面是由于教師對所講授課程與知識點的歷史發展與文化內核的掌握不夠全面,不僅思政素材相對較少,還導致教育教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核不夠清晰;另一方面,對思政概念理解過于狹窄,導致思政教育枯燥單一過時。因此,思政內涵萎縮,課程思政教學政治底色不足是當前研究生課程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中提出,自信是對自身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生命力的堅定信念[6]。只有對自己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有堅如磐石的自信,才能煥發創造的活力。因此,教師作為思政教育的執行主體和主動發起者,有必要深入學習和了解四個自信的根本內涵,與思政教育的要求有機結合。
3.科研思政內涵剖析
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載體主要是科學研究。科學研究要求研究生具備思辨能力,掌握嚴格求證的方法,敢于大膽質疑和求證。研究生從事科研創新工作需要具備足夠的創新能力,才可適應未來研究工作的創新能力要求。周振華認為課程思政能培養學生形成嚴謹認真的科研態度[7]。文凱麗認為科研精神的構建與培養會夯實研究生求真務實、勇敢擔當、團結協作的品質[8]。由于創新能力需要通過研究生科研活動進行鍛造和磨礪,指導教師需要在科研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加強思政要素的輸入,督促研究生塑造思辨品質以及良好的科研道德觀,由此通過思政教育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評判能力及其思辨能力,從而為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礎。然而,當前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重科研而輕思政,科研活動忽略了思政教育的推動作用,在思政教育中未能涵蓋研究生的科研過程。因此,科研與思政“兩張皮”是當前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棘手問題。
思政教育是完成科研任務的重要支撐環節,是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素養構建的基礎。碩士研究生的教育本質與本科生完全不同,更加側重于實際操作、自主探究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生科研思政需以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為中心,根據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以及一元主導與多樣性包容相結合等原則進一步拓展科研思政的內涵,切實將思政教育落實到立德樹人上。
三、創新能力培養思政教育的實踐探索
針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教育中存在的各類型問題,需圍繞研究生培養的主要過程開展研究,以價值評判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為重點,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拓展思政教育的功能。在課程思政與科研思政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以衛星聯合增強導航技術團隊為例闡述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思政教育實踐經驗。
1.課程思政:豐富思政內涵,探索思政要素
(1)課程思政目標課程思政需全面貫徹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深入挖掘和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與潛力、思政教師以及專業教師的人才培養職責,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課程教學全流程,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底色,將研究生培養為政治剛性強、價值評判能力過硬的創新型人才。多角度深入挖掘學科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導向,構建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價值判斷為著力點的研究生課程思政體系。
(2)思政內涵與要素挖掘思政元素本質上是精神元素,是國家對研究生必備精神素質的基本要求。將思政元素融入工科學科領域,具體體現在學生科研道德與人文素質的養成。課程思政建設是立德樹人的關鍵環節,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中有許多隱性的思政教育資源,因缺乏課程思政理念而沒有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造成思政資源的匱乏。因此,需要注重發掘課程教育教學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促使學生形成思政價值的正向判斷。高校課程尤其是工科課程,各類科學知識的形成本身就是歷史、文化甚至是國家政治綜合作用的結晶,必然涉及制度、歷史、文化等要素。應引領學生開展思政價值觀綜合評判,從時代特征角度督促研究生自覺主動吸收馬克思主義的課程思政元素,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課程科學知識以及時代背景中思想政治元素的分析、加工與總結,完成課程思政內涵的拓展與強化。
(3)團隊實踐探索:以價值觀評判能力培養為例在上述課程思政思想的指導下,衛星聯合增強導航技術團隊在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核心課程《現代船舶導航系統理論》《船舶導航與控制專題》與《慣性導航系統仿真分析》的建設中,圍繞教學大綱每講均設置了專門的課程思政案例,重點圍繞北斗衛星導航、慣性導航、天文導航以及水聲導航等艦船核心導航系統在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在西方國家締結的《瓦森納協定》對我國工業發展針對性限制的背景下,我國科研與工業單位齊心為國防建設和工業經濟發展所做的突出貢獻。在啟動—攻堅—競爭等研發過程中形成多層次思政要素,不僅可提高研究生的學習興趣,更將思政要素與課程建設進行緊密結合,促進研究生價值評判能力的培養。以編年體為線索,為研究生勾勒導航學科發展階段的基本框架,同時穿插講解導航系統典型進展以豐富導航學科的思政內涵,有利于掌握學科的發展動態,引導學生理解并接受社會主義制度在重大工程建設方面的顯著優勢。教師通過科學家的研究經歷以及我國自主研發國之重器的艱辛歷程啟發研究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分析、理解、評估與總結。通過思政教育整合導航學科的背景知識,培養研究生形成價值評判的創新能力。
2.科研思政:科研反哺思政教育,深度緊密耦合
(1)科研思政目標研究生指導教師具備深厚的科研基礎,這為科研持續反哺思政教育提供了條件。在科研思政育人中,科研活動形態主要是教師在科研培養的各個階段開展與理論知識、實踐創新相關的研究實踐活動。科研活動形態思政要求在科研活動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教授相關的學科知識與研究方法,更要培養研究生面對難題勇于質疑、善于思辨、勤于鉆研的科學精神,從而形成創新能力。
(2)科研思政內涵與要素挖掘研究生創新能力科研培養過程包含開題、中期檢查以及畢業答辯等考核階段,研究生指導教師在立題階段針對科研課題的意義,站在國家、行業、學科等層面開展思政要素的凝結和輸入。中期檢查階段更多是反饋問題,指導教師需結合科研發展規律,恰當選用歷史與文化思政要素,增強研究生對關鍵科學問題及其背景的思辨能力,鼓勵研究生迎難而上解決科研難題。在畢業答辯階段,引導研究生總結凝練,以課題思政立意為出發點,通過科研過程思政要素的輸入,實現思政的貫通式教育。高校教師可根據特定的科研要素積累形成專題嵌入式、畫龍點睛式、資源支撐式以及綜合式等思政傳導方式,推動研究生在科研過程中立意高遠,從而形成思想正確、獨立思辨的品質。鼓勵研究生專注于自己的科研方向,使得思政與科研形成良性互動,豐富科研思政內涵。
科研項目是教師指導研究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載體。科研項目的關鍵節點一般包括申請、開題、中期與結題等考核過程。依托具有船舶行業特色的科研項目,包括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工信部高技術船、軍兵種預研等研究類項目,在立項依據中圍繞國家經濟發展與國防建設急需,以思政要求作為出發點之一開展嵌入式對比分析與論證,為立項構建扎實的政治底線。在項目執行過程中,研究生指導教師與研究生共同以豐富和強化國家戰略發展規劃要求為準則,落實思政要求在項目執行過程中的立足點,以關鍵科學技術問題為核心,通過文獻查閱、討論交流與凝練總結,積極鼓勵研究生深入思考并提出創新解決方法,達到項目研究目標。在項目結題階段,總結項目執行過程中的研究成果,反饋修正并豐富科研項目的思政體系。
(3)團隊實踐探索:以辯證思維能力培養為例在上述科研思政思想的指導下,衛星聯合增強導航技術團隊近年來從國內外導航學科的頂級名校引入多位博士人才,他們科研思路新穎,工程實踐經驗豐富,為團隊的科研精進以及研究方向的拓展注入了新生力量,加強科研反哺思政教育的效果。以國家級與省部級科研項目為依托,團隊以“廣域差分增強”“局域差分增強”“時頻測量”“完好性監測”等多個科研方向為小組,研究生及其指導教師群定期進行研討例會,各個研究組之間就課題依據、技術方案以及測試結果開展交叉討論,通過比對分析培養辯證思維能力,激發創新精神。不僅如此,團隊依托工信部重點實驗室與省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科研平臺,結合省級課程思政教學團隊教學思政平臺,通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際合作項目、工信部高技術船舶創新專項、軍兵種預研項目以及北斗示范項目,通過“優秀畢業生”“研究生導師”“科學家”“大國工匠”等多個研究生課程思政大講堂,邀請國內乃至全球相關學科的優秀學生、工程師、科學家同行進行科研與思政教育異構維度的交流與融合。通過前期科研項目與思政教育資源的豐富積累,團隊所在黨支部發起成立工信部國防七子G7研究生思政教育黨支部聯盟,以國家智慧海洋建設為契機,教研兩線齊進,綜合利用團隊合力與行業優勢,落實立德樹人,有意識地將導航學科特有的專業特質、辯證思維全面融入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之中,為導航學科的發展和傳承培養更多高層次研究型人才。
結語
研究生是國家創新人才體系的重要組成,思政教育是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作為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兩個關鍵環節,課程思政與科研思政是思政教育的落腳點,需通過思政內涵的挖掘,在課程教授中以及科研實踐中分別強化價值評判能力與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建設者提供堅實的思想政治基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報,2020-07-29(1).
[2]李國娟.課程思政建設必須牢牢把握五個關鍵環節[J].中國高等教育,2017(Z3):28-29.
[3]王石,田洪芳.高職“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4):15-18.
[4]邱開金.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路該怎樣走[N].中國教育報,2017-03-21(2).
[5]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2020-09-01].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6]覃正愛.談談中國共產黨人的“四個自信”[N].光明日報,2018-01-24(11).
[7]周政華,劉振中,范暉,潘秋予,高曉鳳.挑戰性學習融合課程思政教育在醫學科研基本方法中的實踐[J].高教學刊,2021(9):62-65.
[8]文凱麗.淺談科研精神促進高校思政教育[J].卷宗,2019(7):226.
[責任編輯:楊小揚]
3381501908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