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云霞
【摘? 要】為了讓小學生在數學中對單位具有量感,開展了體驗活動教學實踐研究。通過體驗常見事物,聯系生活事物與數學單位,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單位的理解;通過引導動手操作,可以讓學生直觀體驗重量單位,建立構想;通過引導啟發體驗,可以讓學生自主接受學習,感受日常周圍事物中潛在的數學樂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引導;體驗活動
隨著素質教學理念的深入以及新時代學生學習需求的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習形式的豐富多樣性。體驗活動作為一種以活動為載體,可以讓學生將數學與生活聯系在一起,把抽象的概念實感化,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小學數學中有很多單位量綱,如“米”“千克”“平方米”等,這個量綱在小學生心中沒有具體的概念,這些量綱十分適合教學中的體驗活動,從而讓學生具有“量感”。
一、呈現常見事物,理解
小學數學中量綱單位基本是日常生活中常見、常用、常接觸的事物具備的特性。但由于小學生普遍貪玩,雖然每天都在生活中,但不會主動將生活的事物與數學聯系在一體,一方面沒有聯系的能力,一方面也沒有聯系的意識。因此,在體驗活動中,教師應主動挖掘學生“數學與生活聯系”的意識,進而培養聯系的能力,加深對數學單位的理解。
例如,對數學長度單位“千米”的認識,可以以生活中每天都要走的“上學—回家路”來開展體驗活動,從而加深大家對“千米”代表的長度有具體的理解。(1)老師在黑板上畫出或者在屏幕上顯示自己每天上下班的路徑圖,然后向學生提問,大概有多遠。(2)等待學生回答完成后,老師明確具體路程遠近,然后接著提問:如果采用步行大概得多長時間。(3)等待學生回答后,接著提問:如果上學走的路程大概是繞操場幾圈,現在咱們一起去操場上體驗一下。(4)體驗完成后,讓同學們回答以下問題:①上學的路長不長?②1千米有多長?③你爸媽采用何種方式接送你上下學?④為什么這樣?
通過這種呈現常見事物或者學生經常接觸的生活,就可以讓學生對數學中長度單位有深刻的理解。同時在體驗活動中,通過師生不斷地交流感想和認知,學生也會主動去想平時的生活場景,進而拉近生活與數學的距離,便于學生建立生活中聯系數學的意識。
二、引導動手操作,建構
小學數學不是單純的理論學習,也需要老師根據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們動手操作,運用數學理論知識,建立生活認知,開發邏輯思維能力和知識應用意識。小學數學中單位都是生活中常見常用的,老師可以通過引導同學開展動手操作,帶領他們體驗數學中的單位,建立數學“量感”構想。
例如,學習“千克與克”時,為了啟發同學們感受千克的重量感,可以開展以下動手體驗活動。(1)老師帶領學生重溫數學中“千克和克”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間的數學關系,針對千克的重量提問讓學生回答。(2)老師評價回答后,在引導下,讓學生開展動手操作:先在天平的一端放上一個1千克的砝碼,在另一側放一個燒杯;然后用平時喝水的杯子往燒杯里倒水,直至兩邊平衡;最后,把砝碼去掉,在去掉的這一側用手按壓至兩側平衡。(3)讓學生談談個人對1千克的理解(原來兩杯水的重量差不多就是1千克,怪不得我的書包背上兩瓶水就感覺沉的不行)。(4)老師啟發其他同學,觀察一下自己周圍的物品,是否還有與1千克差不多重的東西,并請同學再動手示范。(5)引導同學思考,上下學中所背的書包大概有幾千克重,進一步加深同學對“千克”這個重量單位的理解和感受,幫助他們在腦海中實現建構。
通過這種動手操作的體驗活動,可以豐富教學活動,讓學生直觀地去體驗數學單位,同時也可以調動大家的積極性,通過教師引導,思考數學單位與生活事物的聯系。通過老師的引導式動手體驗活動,就可以開啟學生的積淀“量感”之門,在腦海中建構。
三、自主接受學習,成模
對于小學數學教學,實現自主接受學習是每個老師都樂見的事情,也是老師教學的目標之一。數學單位自主接受學習,可以通過體驗活動教學,在老師不斷地引導中啟發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得以實現。
例如,教學“公頃與平方千米”時,在課堂上直接開展體驗活動是無法實現的,這時候需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發揮想象力,同時課后也可以線下體驗。(1)老師引導學生,溫習1公頃的概念(1公頃就是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2)在老師的提示下,提問學校內部是否有長度為100米的地方(學校的操場)?(3)進一步提問:根據操場的長度和寬度,操場的面積是多少公頃,1公頃相當于幾個學校的操場?通過這個階段的引導提問,學生對1公頃的大小就會有直觀的感覺(很大)。緊接著,以此為基礎,讓學生自己談談學校的總面積是多少公頃,應該如何確定?最后,布置一個課外趣味體驗活動,如果我們要體驗1平方千米是多大,應該怎么辦呢?這1平方千米里有哪些事物呢?以此促進同學觀察日常周圍的事物,自主接受學習,學會在體驗中思考,對于數學單位在腦海中形成自己的模型。
因此,通過體驗活動,學生一方面在課堂中開啟自主接受學習,掌握數學單位;另一方面,通過老師的引導,引發興趣,自主在課后開展體驗活動,學習數學知識和方法。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單位與實際生活聯系非常緊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多開展體驗活動,減少空泛的概念灌輸,從而讓學生對數學單位深有感觸,發展思維,積淀“量感”,在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真有趣。
【參考文獻】
[1]楊興波.? 借助操作活動,讓小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J]. 新課程導學. 2016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