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新課改的實施與發展,高中信息教師也應該緊跟時代教育的發展,分析和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數據與計算”是學生開始學習高中信息技術的第一部分內容,也是之后學習其他信息知識的基礎,所以信息教師認真鉆研和分析“數據與計算”的內容與教學方法,對今后高中生學習效率和質量的高低,有著決定性的關鍵作用。基于此,文章從分析模塊的組成特點、實施特點、教學質量的要求、教學策略四個方面,對“數據與計算”模塊內容與測評設想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數據與計算;內容分析;測評設想
一、 前言
“數據與計算”作為整個高中信息技術教育學習的基礎,對學生今后的信息技術發展有著必不可少的重要意義。當今的信息課堂至今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比如說學生基礎條件弱、教學方式單一等,因此,文章將依據這些特點、不足展開分析和探討。
二、 教學質量的要求
“數據與計算”教學板塊,應時刻謹記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課堂教學的首要目標。對學生進行學科評價時,不能只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更應該依據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情況,學習積極性,多方面多角度地進行綜合評判。但在如今的高中信息教學課堂中,想要推行這樣的教學方案還需要突破許多障礙。比如說,相同的知識點,要針對每一位高中生的學習情況、課堂表現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判,不僅會使高中信息教師的工作量陡然增大,還容易在計算時,因不小心算錯數,導致學生的學習成果出現誤差。
對于學生最終的學業水平的要求,簡而言之就是對學生在期末或者測試時,所掌握的高中信息技術水平和能力提出的要求。對于學生所應掌握的技能,信息教師應該嚴格約束學生的課堂紀律和學習進度,促使學生在最終的測驗成績,達到教師設定的學習標準。
三、 分析本模塊的組成特點
(一)基礎性
“數據與計算”這個教學模塊包含了“數據與信息”“算法與問題解決”“算法的程序實現”“數據處理與應用”“人工智能及應用”五個核心體系。而概念作為整個學科的學習基礎,對推動整個高中信息技術的教育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數據”是高中信息技術的重點概念之一,它從頭到尾貫徹著整套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內容。此外,本模塊還包含著另一個重點概念——信息。“信息”與“數據”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數據”是對客觀事物發展的反應,是“信息”的具體的表現形式,對“數據”進行篩選整合之后便成為了“信息”;而“信息”只有依存在“數據”之中,才能被傳輸和存儲。學生在學習了本模塊之后,便可以充分認識到“數據”與“信息”的相互關系。“算法”也是本模塊的核心內容之一。計算機的算法基本就是,通過程序,操作計算機進行處理和計算,最后獲得需要得知的結果。學生在學習完必修一的教材內容之后,應該會熟練地掌握算法的理念和特征,通過合理的使用方法和控制程序,表達出一些基本的算法。
(二)經典性
如今,信息技術迅速發展,不少新型的技術被不斷地發現和創造出來。雖然隨著新課標的改革,教材內容發生了不小的改變,但許多具有經典性的信息知識仍被保留了下來。
計算機是高中生在處理數據和信息時的必備學習用具。學生需要了解并認識到多樣化的信息是怎樣經過數字化的操作,被轉化為計算機處理的數據,進而再進行相應的處理和加工的。學生通過對“數據與計算”的學習,可以有效地使用數字化工具,處理和認識數據存儲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如果想要進一步地利用信息知識處理現實問題,那就一定要學習關于程序設計語言的基本教學內容,清晰地體會到程序設計的操作流程,明確程序調試與運行的方法。
比如說,學生在學習“數據與信息”這一節時,高中信息教師必須要讓學生明確數據、信息的含義,了解數據的特征,認識數據、信息與知識的相互關系,還要通過師生交互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可以繪制并且導出思維導圖。這些知識全部都是學生對高中信息技術開展學習的必備知識,唯有這些具有經典性的知識點和基本技能被學生牢牢掌握,才能夠使他們在之后的信息技術教學課程里得以快速進步。
(三)時代性
信息科學技術在快速發展,并且已經深度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毫不夸張地說,我們已經身處在了“信息時代”。如今,信息技術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追求和關注,就拿《數據與設計》中“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及應用”這兩節內容來說吧,“大數據”是繼云計算、物聯網之后IT產業有一次顛覆性的技術革命,對國家治理模式、企業決策、組織、業務流程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人工智能”的發展是以硬件和軟件為基礎的,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其近期目標在于研究用機器來模仿和執行人腦的某些智力功能,并開發相關理論和技術。目前,它已經在專家系統、模擬識別、智能控制、人工生命、系統與語言工具等諸多領域得到應用。基于此,我們可以得知,信息技術對于推動我們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有著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所以,高中信息技術教師一定要牢牢抓緊學生對本模塊內容的學習,使得之后學生的學習可以有效順利地進行下去。
四、 依據課標要求分析本模塊實施特點
(一)鼓勵學生勇于提出問題
學生理解、掌握了高中信息教師的教學內容,并不是學習課程的終點,而是另一種學習的開始。學生要學會對教學內容提出疑問,而在可以提出疑問的同時,學生就已經在進步了,因為學生只有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深度的鉆研和探討,才會產生質疑和問題。基于此,教師應深刻認識到,提升學生的質疑能力,對推動學生發展數學核心素養,以及學科綜合能力的重要引導作用。
例如講授“算法的控制結構”這一節時,應先抓住學生應該掌握本節教學內容的核心,包括理解三種算法控制結構的概念、特點及適用情形;能選擇合適的控制結構,正確地設計、描述日常生活實例中的算法;理解各種控制結構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綜合應用的必要性。之后讓學生依據教學重點,展開自主探究,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要求學生將自己探索學習的疑問和見解表達出來,并及時對學生提出表揚和鼓勵,長此以往地發展下去,使學生養成這種疑問式的學習習慣,對學生之后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
(二)通過項目教學法開展教學
傳統的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有著很強的局限性和機械性,使得課堂變得枯燥且乏味,導致學生經常不能很好地掌握教學的重點內容,實踐操作也不能給予充分的練習。對此,信息教師應該針對每節課的教學習內容設計重點項目,進而有針對性地展開相關教學,同時還應該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練習,多角度地促進學生信息技術水平的快速發展。
依據《數據與計算》這本教材,教師首先要對這本教材進行深度的探討和分析,清晰地了解教材的框架結構,進而科學合理分配出各個主題的內容,包括數據與信息、算法與問題解決、算法的程序實現、數據處理與應用、人工智能及應用拓展主題學習項目。這種教學方式,是以攻克教學難題為目標,對學生未知的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理解和探究學習的。使學生在貫徹理解并充分掌握知識和實踐操作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進度,進而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的核心素養。
五、 教學策略
(一)完善學生的學習基礎環境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對于環境設施方面要求較高,包括相關的硬件設備,網絡設備,相關的教室或者實驗室之類的教學場所等。就比如說在學習Python時,學生想要對其進行學習和練習,就必須要求在有Python的語言編程環境當中進行。而在對數據進行處理時,也必須要依托網絡得到相應的數據和信息。因此,學生的學習基礎環境對于學生開展信息技術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鉆研開展新的教學形式
學生在對“數據與計算”模塊進行學習時,高中信息教師可以巧妙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生創造生動有情趣的學習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趣又活躍的教學環境,能迅速地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減少了學生對信息學科的抵觸感,不知不覺地沉浸在教學課堂當中,長此發展下去,便可以最大限度地調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為教師帶領高中生探索學習信息技術,奠定堅實的感情基礎。
例如,學習“算法的程序實現”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引用學生熟悉的案例,如“奔跑吧”這個綜藝節目,通過該節目的“跑男打地鼠”游戲,教師為學生講解利用VB來進行該游戲的程序設計制作,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加深學生對本節教學內容的熟悉程度,從而更好地學習和理解分支控制結構。
(三)結合生活實際
不管是哪一門學科,其產生和發展的根本目的都是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之后,將其靈活巧妙地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使課程教學可以真正地發揮其應有的價值。高中信息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學會以課本內容為基礎,融合生活實踐展開教學,使學生可以從生活當中,深刻地理解學習的內容,強化自身自主探究和學習理解的能力。
例如,學習“數據、信息與知識”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延伸講解“大數據”在我們生活實踐中的作用,例如,數據服務,數據可視化、大數據分析、商業智能領域、數據科學等,讓學生深刻地明白信息化的重要性,從而加強自己對信息技術學科的重視度。
六、 結語
總而言之,“數據與計算”教學板塊,是學生整個高中信息技術的學習和發展的重中之重,信息教師應該深刻認識到本模塊的重要意義,仔細鉆研和分析其重點內容,同時要充分地考慮不同背景和基礎層次學生的學習狀態,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和評價。最后利用多種教育方式,幫助學生樹立信息技術的核心素養,加快對技術理論和實際操作的理解學習。
參考文獻:
[1]王連誠.高中信息技術“數據與計算”模塊內容分析與測評設想[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9(2).
[2]董玲.對高中信息技術“數據與計算”模塊學業評價的思考[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9(22).
[3]王戈.高中信息技術“數據與計算”模塊的教學評測設計[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9(22).
[4]李鋒,熊璋.面向核心素養的信息技術課程:“數據與計算”模塊[J].中國電化教育,2017(1):32-37.
作者簡介:楊宏,浙江省臺州市,浙江省臺州市洪家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