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摘?要:新課改要求下,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是一項重要任務,小學階段數學的學習必須要有具體的動手實踐活動,因為小學生群體的思維方式還未趨于成熟,如果缺少具體的動手實踐,數學內容就會更加抽象化,更難以理解,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學習效果持續不佳,必定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因此,引導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將抽象化的數學知識點融入實際,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就圍繞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培養動手實踐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養動手實踐能力三方面做出簡單探析。
關鍵詞:小學教學課堂;動手實踐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1)01-0132-01
【Abstract】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it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learning,there must be specific hands-on practice activities,because the thinking mode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s not mature. If there is no specific hands-on practice,the content of mathematics will be more abstract and difficult to understand,which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learning effect,and the learning effect will continue to be poor 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guide students to practice by themselves and integrate abstract mathematical knowledge into practic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the importance of training practical ability,and how to cultivate practical ability to make a simple analysis.
【Keywords】Primary school teaching classroom;Practical ability;Training
小學數學課程的學習,尤其是到高年級的時候,它既是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習總結,也要為初中數學的教學奠定基礎,培養小學數學階段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既是在學習知識,也是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時候的學生群體面臨兩部分的壓力,一部分是較為枯燥的數學學科的壓力,另一部分是升學壓力,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也是在提高學生融入學科的興趣,進一步加強教學質量。
1.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隨著時代的變革,小學數學的教學已經越來越先進化、科學化,廣大教師已經普遍意識到要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要讓所教學的內容生動起來,才能更好地被學生接受。加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不僅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是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對培養擴散性思維和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有極大好處,但落實到實際還是存在不少問題。
(1)思想未徹底轉變。教師與學生的觀念都已經有所改變,但改變還不夠徹底,教師引導下的動手實踐活動就那么幾個,而且形式單一、范疇不夠廣泛,這些內容僅僅是走個過場而已,一旦學生的實踐需求無法被滿足,久而久之也就隨波逐流變得不夠重視,導致動手實踐活動應付了事,數學教學效果不佳。例如,在低年級的時候,當教師拿著實踐道具告訴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時候,學生會倍感高興嘈雜一團,相互討論,等高年級時候,再進行實踐活動,學生只會沉靜,他們已經把動手實踐活動當成了教學的一個流程。
(2)教學方式有待改進。教師對動手實踐活動沒有做好反思總結,沒有提煉出規律并根據規律設計出更新穎的動手實踐活動,或者對其他學科在動手實踐上的借鑒不足,這些原因都會讓動手實踐活動浮于表面,實踐活動的內容沒有深入性、延伸性。同時,教師設計的實踐活動有一些還脫離了現實生活,缺乏引導說明性,讓學生的參與感大幅度下降。
(3)缺乏創新思維。在課堂實踐活動中,教師只是稍稍引導的角色,而不是指導完成內容的角色,部分教師將自己的主導地位看的太重要,讓學生們一五一十按照教學內容預估的流程來,過度要求學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驟進行,實際上,課堂實踐確實需要教師引出開頭,因為學生天然缺少對知識的認知,但引出開頭后,教師應當適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創造,實踐活動本質上是不需要成功的,只要學生在這一階段思維得以發散,就算實踐活動失敗,也能從中尋找失敗原因,后續加以改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就是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但在源頭就遏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試問如何有效進行?
2.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首先需要教師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針對不同的知識點設計不同的實踐活動,要讓實踐活動更加新穎有趣,要給學生更多的空間與時間,把學生真正帶進實踐活動中,讓實踐活動再把學生帶入教學內容中,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1)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欲。在小學階段,學生仍舊是好動、玩心重、好奇心強的階段,這些都是可以加以利用的點,如果可以把這些好奇心用在學習課程上,無疑事半功倍,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親手完成各類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讓學習更有趣。例如,在學習《容積》時,可以準備相應模型,再準備沙子和水,用玩耍的形式讓學生明白容積的定義,之后在學習到不同物體的容積關系時,尤其是圓柱體和圓錐體,讓學生們自己動手去測量,將測量出來的數據羅列出來,教師適當的引導,學生們就會驚奇的發現,底與高相同的圓柱體與圓錐體,容積總是固定的三倍關系,進而有更大的興趣去思考為什么會這樣。
(2)拓展學生思維。在實際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擴散性思維尤其重要,尤其是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具有了一定的數學基礎,并且具有一定的解決問題能力,這時候用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學生在面對新問題就有自己獨立的解決能力,現實常見的就是學生對于某一個問題在教師的教導下會解答了,但圍繞這一知識點,把問題一換,就又不會了,要堅決杜絕這種現象。例如,在學習到《三角形面積》時,分發給學生紙片,用拼接法讓學生聯系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兩個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分析它們之間的不同以及公式的差異性,而后,三角形對折還可以裁剪成兩個三角形,面積又會不同,引導學生自主尋找到問題所在,找到差異;另外,在《分數乘法》的學習中,可以先不要進行此類講解,而是引導學生們記憶起曾經的乘法學習,讓學生們體會兩者的聯系。
(3)課前預習,課后延伸,建立數學模型。督促學生們進行課前預習,課后復習,這也很有必要,課前預習可以使學生對要學習的知識點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這在課堂上開展實踐活動的時候,學生能更快融入,并提高思維發散能力。課后復習一來是查缺補漏的過程,二來能夠加深學生們對學習內容的記憶,課后可以成立數學學習小組,針對課堂上的實踐活動,通過控制變量,影響因素等方式,讓小組的成員討論發現規律并得出結論,小組與小組之間也可以探討問題,取長補短,最終形成共識,這種模式無疑更加輕松。
最終的目的,還是要讓學生在腦海中建立起完善的數學模型,條條框框的數學知識點實際上都有其相通的地方,例如,單位換算的規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等,在舊知識上穿插新知識,形成較完善的學習網絡,就好比建筑修建前期搭建的混凝土鋼筋,以后的數學學習就只是在這個模型的基礎上,往里面添加知識點而已。
(4)加強課外實踐,將數學學習融入生活。實踐活動的本質,就是把數學知識點和現實融合,這其中分為課堂與課外兩部分,課堂上教師引導實踐活動,既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動手實踐能力,也要注意學生課外實踐習慣的養成,要讓學生明白數學的學習并不僅僅是一門學科,而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例如,在講解《三角形》相關知識的時候,將學校和家兩點提出來,再另外設定一個點,這個點可以是小賣部、公交站臺、超市等,構成實際地圖上的三角形,放學之后,在家長的陪同下,讓學生分別走一遍三角形的邊長,用粗略的時間測量代替長度測量,自然而然,學生就會明白三角形的諸多知識點,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包括生活中幫助家長算賬,零花錢的記賬等,課外的實踐活動更加開放、更加融入生活,也會使數學學習的效率加強。
3.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并把實踐能力貫穿教學的始終,小學數學不單單是在簡單教授算術和幾何圖形,還要求學生養成發現并分析問題、驗證猜想、總結提取規律的全面發展,這一點對于小學高年級來說尤為重要,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就是這方面最好的措施,而為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采用更好的教學手段,呈現最佳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孫有珍.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0(08):72
[2]劉沛峰.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1(23)
[3]高虹.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2014(02)
[4]祁春雷.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數學[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0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