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義 宋瑩 薛新巧
[摘要]在“雙高計劃”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群課程建設要以群為單位,運用產業化、模塊化和全局化的思維,明確課程產教融合的產業特征、應用特征和職業特征,課程模塊建設的共享特征、方向特征和拓展特征,課程全局設計的育人特征、定制特征和動態特征,促進專業群課程建設方向定位準確,建設水平領先,為專業群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實現質的提升提供保障。
[關鍵詞]“雙高計劃”;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群;課程建設;產業化融合
[作者簡介]張俊義(1983- ),男,山西繁峙人,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宋瑩(1964- ),女,山西芮城人,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教授;薛新巧(1972- ),男,寧夏銀川人,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寧夏? 銀川? 750021)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05-0102-05
2019年12月,教育部和財政部正式公布了“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簡稱“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名單,標志著建設單位正式進入“雙高計劃”實質性建設階段。“雙高計劃”是新時代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由示范、優質向引領發展轉變的國家戰略決策,旨在以專業群建設為載體,打造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教育品牌,形成引領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中國模式。課程建設是專業群建設的核心,是各建設單位面臨的首要問題。從推進專業群建設的全局角度考慮,重構后的課程體系是落實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支撐,是推動專業群內各類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的關鍵依據,是實施專業群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的先決前提。建設單位要在遵循《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及《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9〕13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等文件要求的基礎上,有效實施課程建設,促進專業群沿著區域差異化的方向實現特色高水平發展。
一、產業化思維下的專業群課程建設
面向市場、服務產業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策略,也是職業教育的基本功能。專業群是高等職業教育直接服務產業發展所需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實施主體,專業群以對接區域核心產業的重點特色專業為核心專業,以延伸產業鏈對應的關聯職業結構選定相關專業,聯系緊密的職業知識和技能促使多個專業構成了穩定且有機融合的專業群整體。以產業化思維推動專業群課程產業化融合建設,是實現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形相似質不同”課程建設的必然選擇。圍繞區域核心產業及延伸產業鏈,專業群課程建設應突出所面向產業在課程建設中的關鍵作用,實施供給側改革。
1.專業群課程建設的產業特征。第一,課程建設與面向產業的匹配性。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關鍵之一是校企合作構建與產業發展人才培養需求相匹配的專業群課程體系。“雙高計劃”立項建設多個同名稱高水平專業群,并非要進行同質化專業群建設,而是圍繞區域核心產業進行多方向的差異化建設,力求“一校一品牌”。這一目標的實現要求專業群精準聚焦服務地方區域核心產業發展,積極開展深度的產教融合,著力“當地離不開”的高水平特色化課程。
對應區域核心產業在整個產業鏈分工中的位置和特點,從構成核心產業的基礎單位,即企業的生產全過程出發,在同一核心產業概念下,對不同企業從原料到產品的生產流程、作業規范、技術設施、工藝標準等生產要素進行梳理,歸納提取與其相對應職業崗位群中所蘊含的知識、技能,形成專業群課程建設內容元素群,為課程建設奠定基礎。這些知識和技能是專業群課程建設的核心內涵,而沿著核心產業上下延伸或由此核心向外圍輻射,對核心產業相關聯技術技能人才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則構成了專業群課程建設核心之外的擴展內涵。只有知識群、技能群對接崗位群,高職課程群設置才能更好地支撐專業群建設,進而更有效地對接產業群。在專業群課程建設中,融入區域核心產業基因的課程建設是實現專業群特色高水平內涵建設的需要。專業群只有完全依托區域核心產業人才培養實際需求開展課程建設,才能避免知識和技能供給與專業群所面向產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知識和技能需求出現“兩張皮”的現象。推動專業群課程知識和技能群的產業化融合建設,是專業群的人才培養質量與區域核心產業發展人才培養需求高度匹配與銜接的基礎。
第二,課程建設與生產過程的對應性。生產過程的連續性決定了面向區域核心產業所構建的專業群課程體系在知識和技能的前后承接上也是連續的。區域核心產業從原料到產品的生產過程所包含的知識和技能,應以淺融合、半融合和完全融合的方式將產業基因融入專業群課程建設。全面實施具備工學結合性質知識和技能結構屬性的課程內涵建設,可以保證以課程為載體的學習過程與生產過程相適應。課程建設實現了學習過程和生產過程兩個系統之間的互通互融,不同性質的課程既建立在專業知識邏輯遞進關系基礎之上,同時又與面向產業的生產環節一一對應。學習與生產的連續對應,有助于學生明確所學專業的職業指向性。學生在已知的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中預先感知生產實踐,使其由學到崗的轉變適應性和快速成長能力得到強化。
2.專業群課程建設的應用特征。課程建設應突出職業能力應用屬性,重點強化面向產業的知識應用和實踐技能培養。專業群課程建設應用特征愈加突出,專業群愈加專業,專業群的特色愈加鮮明。缺少產業實踐導向的漫灌式知識和技能結構課程建設,其聯系生產實際的知識應用針對性自然比較差,學生學習效率也比較低。無論是基礎課程,還是專業課程,課程建設的應用特征都必須始終貫穿其中。專業群課程建設知識和技能的落腳點不能是寬泛的,而應是專一的,即專業群所直接服務的產業需求。面向產業進行知識和技能結構課程設計,既目標明確,同時又符合生產過程的邏輯屬性,每一個知識點都能找到產業應用,每一個技能點都能找到產業實踐。學生的專業職業能力實現了精準培養,學生的職業認知和體驗才會增強。課程建設應用特征既體現在以產業決定設計上,即被動滿足已有產業技術技能人才的知識和技能需求,也要關注產業發展動態,用課程建設設計引領產業發展,主動服務產業未來發展培養所需技術技能人才。
3.專業群課程建設的職業特征。僅有知識和技能培養的高等職業教育不能全面凸顯職業教育“職業性”的本質特征。任何一個職業人,都要具備一定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這是職業教育的前提和目標之一。要立足職業教育實際,根據學生在職業領域的發展規律和需求,從專業群面向區域核心產業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出發,深度挖掘其中所蘊含的責任、奉獻和敬業等職業基本素養元素,并將技術技能人才在具體工作實踐中的職業成長規律和職業適應能力有效融入專業群課程體系,對專業群課程體系進行職業性整體設計。專業群課程建設的職業特征要求注重學生的職業性綜合品質培養和提升,最終使學生形成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逐步養成學習、工作和生活上的優秀品質。
二、模塊化思維下的專業群課程建設
專業群因產業而生,因產業而建,直接服務所對接產業。專業群課程建設可以從產業所需技術技能人才必須具備的職業基礎能力、職業核心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三個方面進行模塊化建設。職業基礎能力是產業內全領域職業崗位對技術技能人才所需知識和技能的基本要求,專業群內各專業對職業基礎能力課程進行共享性建設。職業核心能力是產業內細分領域職業崗位對技術技能人才所需知識和技能的定向要求,專業群內各專業突出職業核心能力課程方向性建設。職業發展能力是產業內跨領域職業崗位對技術技能人才所需知識和技能的提升要求,專業群內各專業注重職業發展能力課程拓展性建設。
1.專業群課程建設的共享特征。職業基礎能力是專業群面向產業培育技術技能人才的職業門檻,這一門檻不是針對專業群內的某一個專業,而是產業對專業群所培育人才綜合能力的基本要求。職業基礎能力課程既不能以專業群內核心專業為中心進行構建,也不能用專業群內各專業職業基礎課程簡單疊加的方式來構建。以專業群內核心專業為主構建職業基礎能力課程,不僅弱化了專業群建設對各專業的集聚效應,也弱化了非核心專業的歸屬感。以簡單疊加的方式來構建職業基礎能力課程,更是對專業群課程建設需求等于群內各專業課程建設需求之和的錯誤假定,課程建設的系統性和專業針對性大大降低,課程建設質量也就無從談起。職業基礎能力課程應緊密對接產業,對接職業崗位群,突出產業對專業群所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基本職業能力需求。校企應共同分析專業與產業之間的對應關系,充分提取其中的對應元素并使之有效融合,從中梳理出專業群內各專業之間相互支撐、協同發展和共同依賴的知識和技能基礎,站在專業群的角度進行課程設計,以形成面向產業職業崗位群的整體性職業基礎能力課程。專業群課程建設的共享特征體現在對職業基礎能力課程的整體性設計上,職業基礎能力課程是專業群集聚各專業資源優勢、服務產業發展的全面考慮,既保證了專業群課程基礎的相對穩定,又為專業群結構緊隨產業轉型發展進行靈活調整打下了良好基礎。
2.專業群課程建設的方向特征。以專業群為單位優化專業結構,能更好地適應新技術引發的快速職業迭代,發揮集聚效應,保持發展活力。專業群是以動態的理念對接產業,對接職業崗位群,進行系統性專業建設,各個專業既要協同發展,又要特色鮮明,從而不斷提高面向產業的主動適應性和綜合服務能力。專業群建設不能只講專業群整體設計,而忽視了專業的方向發展。群內各個專業仍要凸顯專業的特定方向性培養目標,以滿足不同分工的職業崗位群對技術技能人才提出的更高職業能力要求。對接產業細分領域內的職業崗位,圍繞專業進行職業核心能力課程方向性建設,既實現了技術技能人才專業化能力培養,也符合人才職業成長路徑需求。專業群涵蓋專業之間的關系應該體現職業分工的邏輯關系,在服務面向職業崗位群中有明確的任務分工,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特定職業崗位群人才需求層次和類型。
3.專業群課程建設的拓展特征。基于單個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人才培養目標單一,缺少職業發展張力,所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往往不具備復合型素養。學生無法站在產業職業崗位群的角度審視職業整體情況,職業理解不全面,導致全局性專業思維得不到開發和培養,職業成長過程狹窄,持續發展能力不足。專業群課程開發應以全面能力本位思想和系統論為指導,貫徹落實終身學習理念,遵循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開展課程體系的整體構建。專業群可以整合專業資源,發揮跨專業人才培養效應,彈性設計專業群課程,突出課程建設的能力本位,規劃建設有職業拓展特征的跨領域職業發展能力課程。學生根據個人特長、興趣和職業規劃等因素,可跨專業選擇學習,一方面學生的專業視野和職業成長空間得以拓寬,另一方面學生的職業崗位遷移能力也得到進一步培養。
三、全局化思維下的專業群課程建設
1.專業群課程體系的育人特征。第一,強化公共基礎課程建設。區別于單純的職業培訓,職業教育除了具有職業屬性,也有明確的教育屬性,專業群應突出技術技能人才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育人課程建設。《指導意見》對職業教育規范課程設置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中三年制高職公共基礎課學時應不低于總學時的1/4,公共基礎必修課程必須開齊開足。公共基礎課程是職業教育實現育人功能的基礎,專業群課程建設應將公共基礎課程視為課程體系系統化育人的重要組成,依據專業群特色科學規劃,持續強化專業群公共基礎課程建設。
第二,突出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專業課程貼合生產實際,實踐性強,可從專業課程所涉及的知識、技術、設備、操作等多個維度出發,提煉其中蘊含的愛國情懷、創新意識、社會公德、職業素養等思政育人元素,在保證專業知識體系完整性的基礎上,在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過程中,使課程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合,實現專業課程顯性教育和課程思政隱性教育相統一,著力培養學生的思想素養和綜合品質,助力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可持續發展。
2.專業群課程建設的定制特征。第一,職業技能培訓定制化課程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鼓勵學生在完成學歷教育和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取得代表職業技能技術水平的等級證書。對接1+X證書制度,專業群課程應融入職業技能培訓定制化元素進行內涵重構和優化,實現書證互通銜接,突出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在促進人才培養中的作用,以提高人才培養的靈活性、適應性和針對性。
第二,自主學習定制化課程建設。在傳統意義上,單一專業固化了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基本組成,教師主觀上認定面向學生開展教學必須采用統一的課程安排,按照預設的專業培養過程進行課程教學組織,以實現專業培養目標。事實上,缺少學生主動性參與的教學過程,很難兼顧學生個性化和多樣性的學習需求,學習效果并不理想。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專業群課程體系是最大的系統,專業課程體系是專業群課程體系中的一個系統,專業課程是專業課程體系中既符合專業知識邏輯關系又承擔相應知識和技能傳遞功能的一個子系統,具體的知識和技能點則是專業課程下更小的系統。以逆向思維來分析,即使課程知識和技能點作為最小的系統,也應具備一個系統應有的完整性,存在內在知識聯系且相對獨立的小系統集合組成了課程。將課程內的小系統分為基礎、核心和提升等類型,基礎類型明確課程必備知識和技能,核心類型強調課程應用知識和技能,提升類型凸顯課程遷移知識和技能。對應基礎、核心和提升等不同類型的知識和技能小系統,從必知必會、應知應會和能知能會三個層面對學生提出學習要求,課程建設應能滿足以全部學習、部分學習和鼓勵學習的方式,供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定制部分課程內容。課程采取分工協作的模塊化教學,并配以時效性、階段性的課程過程考核,可極大地提高課程學習的高效性和針對性。
3.專業群課程建設的動態特征。《實施意見》提出:“面向區域或行業重點產業,依托優勢特色專業,健全對接產業、動態調整、自我完善的專業群建設發展機制。”因此,伴隨產業轉型發展,要樹立專業群課程建設的動態意識。產業職業崗位群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之中,專業群結構需要及時進行升級和優化,專業群課程建設自然也應隨之做出調整。堅持課程建設的多元性和開放性原則,建立校企、校際協作開展課程建設工作機制,校企多方分別從利益攸關的不同視角,合力促進專業群課程建設的整體水平不斷提高。校企合作定期開展課程質量評價,對課程質量進行周期性監控和診斷。緊密對接產業,深化產教融合,真正將職業崗位所需的工作知識融入高職課程內容,可以克服以學校為主的專業群課程建設模式在應對產業轉型發展時所表現出的滯后性。在專業群課程體系主體框架基礎上,不斷動態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等產業先進元素融入課程建設之中,以提高專業群課程建設與所支撐轉型發展產業的適應性,持續保持專業群的活力。
綜上,校企合作持續深化產教融合,要緊扣區域核心產業,突出面向產業在專業群課程建設中的核心作用,為專業群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奠定基礎。用產業化思維指導課程建設,并將企業化理念引入課程教學活動中,在課程組織、實施和評價中引入企業工作程序和機制,實施具有特定職業特色的教學改革,既強化了學生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綜合培養,也豐富了高等職業教育關于工學結合的深刻意蘊。學校教學過程全方位與企業生產過程全要素的有效對接,將極大提高專業群技術技能人才的職業快速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助于破解校企在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供需上存在的結構性矛盾。
[參考文獻]
[1]郝天聰.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必要性、內涵與重點任務——《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解讀[J].職教通訊, 2020(3):23-29.
[2]林克松,許麗麗.課程秩序重構:高職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邏輯、架構與機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125-131.
[3]劉蘭明,鄭永進,王佼.基于《指導意見》的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課程設置實證調研[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3):24-30.
[4]任占營.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變革意蘊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4-8.
[5]孫立會,劉思遠.職業教育的職業性與教育性:偏差與融合[J].當代職業教育,2019(2):49-55.
[6]韋莉莉.1+X證書制度的書證融通及其價值指向[J].職教論壇,2020(1):150-153.
[7]吳升剛,郭慶志.高職專業群建設的基本內涵與重點任務[J].現代教育管理,2019 (6):101-105.
[8]周勁松.基于專業群的高職“平臺+模塊+方向”課程體系開發[J].職業技術教育,2013(8):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