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懷賓
摘 要:高效的語文教學可以有效提升小學生對語詞的組織應用能力、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對情感的探索能力。語文教學還有提升社會精神面貌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中如何加強對創新觀念的培養也是當前所有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結合教學經驗論述小學語文在創新教育上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教育;策略研究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占據教學主體地位,學生更多扮演的是被動聽從教師安排的角色,其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激發,因此學生在語文方面的興趣也都普遍不高。而興趣作為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在小學階段最應該被重視的,因此,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策略勢在必行。
一、教師工作經驗總結
1.提高自身專業素質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自身首先要有充分的知識儲備才能保證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做好反思,在培訓工作和對其他教師的公開課的參與中不斷吸收經驗,正視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積極和其他教師交流經驗,不斷完善自身教學活動。
2.加強自身職業素養
除了專業素質,教師作為一項職業,其在職業道德水平上的高低也會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熱愛自己的工作并堅守崗位的教師才能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取得好成績,也只有給予每個學生充分的尊重,并做好他們的榜樣,才會受到每個學生的愛戴,繼而在教學活動中更加配合,最終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
3.建立良好的家校溝通
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最重要的時期,因此,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管理教導,還要充分了解學生在學校以外尤其是家庭中的表現。通過和家長建立聯系并保持長期、有效的溝通,來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學習和生活狀態,教師和家長之間要及時交換信息,加強二者之間的合作,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二、小學語文創新教育的教學案例分析
1.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是好奇心旺盛且對世界的探索欲最強的時候,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這一特點并加以利用,同時充分結合當前在教育領域發揮了重大作用的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以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例如,在學習《端午粽》一課時,教師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我國南北方不同地區對粽子口味的不同喜好來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通過積極引導學生對自己吃過的粽子進行回憶并用形象的語言將其表達出來,同時再由端午節的習俗引發對端午節由來的探索,通過這種以信息技術形象具體地展現文章主題的教學方式來一改傳統課堂中的抽象性,也利用這種生動形象的表現形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進行思維的發散,提高學生對課堂學習的專注度,保證語文教學的質量。
2.引導學生勇敢提出質疑和創新
敢于質疑是創新思維的重要來源之一。要想實現小學語文的創新教育就必須注重對學生發現問題方面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從更多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例如,在學習《田忌賽馬》一課時,學生可能會想:要想在賽馬中獲勝還有沒有別的組合方式?或者齊王在第一場賽馬結束后發現了田忌的策略,那么還有沒有機會挽回敗局?在學生提出這一系列問題時,有些問題雖然較為幼稚,但是教師要理解小學生在思維上的局限性,關鍵不在問題的質量而在學生勇于提問的精神。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鼓勵和引導,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
3.對學生的創新解答及時給予積極反饋
前文提到,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世界的探索欲較強,因此在面臨問題時往往有更多的奇思妙想或者根據自身的認知經驗得出一套“獨一無二”的理論,這種現象正是學生思維活躍的表現,教師要注重對這一現象的引導,在學生提出問題后要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在鼓勵學生思考的前提下對其思考角度加以指導,盡量使其避免無意義的思考。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夠深刻體驗到自己在提問后得到重視的成就感,對提出問題這件事就在心中形成了正反饋,在日后的成長發展中也能不斷發揚勇敢創新或是質疑的精神。在這些行為的持續下,小學語文創新教育的目標得以被落實。
三、小學語文創新教育的教學設計方式
1.加強對知識建構的認識,做好教學立足點的把握
教育學中指出,學生在對新知識進行學習吸收時,往往是建立在其已有的知識經驗上。即知識的學習過程是一層層疊臺階的過程,因此,學生過往積累的知識經驗是對新知識進行建構時的重點,這種建構體系在保證學生始終都在前進的同時還將前進的難度分化,使學生能夠充分體會到成就感。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注重和前一節教學內容的結合,注重在教學難度上的循序漸進,避免在一次教學中對學生提出過多要求。例如,對文章進行分析時,先要對學生當前的文章理解能力做好充分掌握,在學生可以輕松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逐漸提高教學任務的難度,將大綱對學生的要求分化到每個階段中進行。通過靈活地設置教學立足點將教材內容分化成學生在每個階段都能輕松吸收的程度,使語文教學和學生的個體發展緊密相連。
2.加深對教材的研究,勇于創新
教材是國家統一編寫的書籍,是基于對學生發展情況的大數據做出的宏觀安排,而這種宏觀性也導致了對學生具體發展情況針對性不強的問題,因此,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不能將課堂完全交由教材,在保證對教材內容做好充分的認識后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大膽對教材進行內容補充甚至細微的刪減等創作。例如,當教師發現自己的學生在實踐能力上存在不足時,就要及時將教材中安排學生進行朗讀或背誦的任務改為對文章的仿寫或改寫創新,在發現學生的思維能力陷入固定模式后要及時對教材的課后問題進行改動以避免學生繼續以僵化的慣性思維進行思考。教師要做到辯證地看待教材內容,在充分的研討及教學實踐后對其中不適合學生情況的內容進行大膽的變換,做到教材為教師所用而非教師盲目地跟著教材行動。
四、結語
創新是當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主題,也是關系到社會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小學階段作為人才培養的初始階段,同時語文又是重要的基礎課程,創新教育在其教學中的貫徹十分重要,教師要加深對創新教育的理解,不斷在教學實踐中反思自身教學方式,為小學語文創新教育目標的實現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田春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新策略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5(6):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