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瑜
摘? 要:課堂是實施“課程思政”的主渠道,教師是開展“課程思政”的主力軍,因此提升教師的育德能力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是確保“課程思政”實施成效的主導因素,是夯實教師政治理論素養的重要手段。針對目前高職教師育德意識淡薄、育德能力有限、育德方法陳舊、育德制度缺失等現狀,探索了適用于高職教師育德能力提升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 高職教師? 育德能力? 提升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1(c)-0253-04
Abstract:Classroom is the main channel to impleme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eachers are the main force to carry ou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improving teachers' moral education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 leading factor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means to consolidate teachers' political theoretical literacy.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eak moral education consciousness, limited ability, outdated methods and lack of moral education system,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ath to improve the moral education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Key Word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Moral education ability;Promote
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兼具高等性與職業性的特點。實施具有高職特色的“課程思政”教育改革,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課堂是主陣地、課程是基礎、教師是核心,因此提升高職教師的育德能力是高職院校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改革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1? “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教師育德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1.1 提升教師的育德能力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重要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德育作為“五育”之首,凸顯了其在人才培養中的核心地位。
“育人之本在育德”。當今世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同時也伴隨著一些不健康思想文化的滲透,處于“拔節孕穗”期的高職學生政治、思想、道德、紀律意識淡薄,難辨是非曲直,教師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力量與課堂教學育人直接責任人,應對其進行正確引導。因此,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直接影響到課程育人的成效。這就需要教師自身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把立德樹人融入課程教學中,幫助學生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使學生在政治意識、道德水平、職業認知等方面建立正確的觀念,確保為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1.2 提升教師的育德能力是確保“課程思政”實施成效的主導因素
教育部頒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學校教育工作是為民族復興造就人才、培育力量,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教師要接受、踐行課程思政新理念,適應課程思政的新要求,在各項教育教學活動中關注與課程思政相關的資源,把握德育時機,主動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做一個有理念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同時也要求教師具備高超的職業技能,不僅要傳播知識與技能,更要塑造靈魂與品格,努力將思政教育與課程教學有機結合,以學生可接受、可領悟的方式進行傳達,不斷增強思想政治駕馭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1.3 提升教師的育德能力是促使課程思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重要手段
“育人之本在育德”,孔子曰:德者,本也。“育德”作為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道德品質的活動,其育德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本身道德情感、意志信念、行為習慣的養成。按照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則,教師要有較高的政治理論素養,才能保證“課程思政”實施的效果。目前高職教師雖然定期進行政治理論的學習,但存在思想政治理論與課程教學實踐脫節的現象。究其原因在于教師的育德能力的有限,通過增強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在學科教學中自覺地將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在此基礎上掌握思想政治理論與課程教學相結合的規律、方法和藝術,適時、適度、適當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提升教師的育德能力,可以夯實教師思想政治理論基礎,又能促進思政理論與課程思政實踐的有機結合。
2? 高職教師育德能力的現狀
2.1 育德意識淡薄: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輕價值引領
高職教師育德意識淡薄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高職教師的來源主要是高校畢業生或企業員工,他們在自身成長過程中的德育知識主要來自思想政治課,在職前培訓中也并未受過系統的育德知識訓練,有限的育德知識僅僅是在自學過程中的自我感悟、體會,育德知識體系不夠全面、系統。二是對學生德育工作在認識上存在誤區。認為學生德育工作應該由思想政治課教師與輔導員承擔,自己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的職業技能,這使得教書與育人處于割裂狀態。三是“課程思政”意識不強。“課程思政”作為新概念、新提法,高職教師在日常教學總還缺少主動融合的意識,特別是部分專業課程看似與思政教育無關,加上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具有隱秘性,未能及時被教師關注,導致在課程教學中對學生的價值引領方面還較為欠缺。
2.2 育德能力有限:重個人經驗分享,輕教學過程融入
部分高職教師雖有一定的育德意識,但育德能力有限,在“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中有力不從心之感。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育德過程中教師以個人經驗分享為主,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個人經驗不具有普遍性與針對性的指導性,影響育德的成效。二是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不足。首先表現為不能充分挖掘課程中隱含的思政元素;其次是無法準確找出“課程思政”實施的切入點,思政元素與專業教學融合生硬,同時專業教學內容與行業發展動態,社會關注熱點聯系不緊。三是育德方法陳舊。德育過程中以灌輸為主說教式方式使學生的認可度、接受度較低,無法真正觸及到學生的靈魂,育德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時單一的教學活動也制約了教師育德能力的發揮。在教學活動中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活動較少,此外教師更多關注的是課堂教學活動、對課外的教學活動關注較少。
2.3 育德制度缺失:重宏觀政策引導,輕量化指標評價
目前在國家宏觀政策的倡導與先行者的引領下,部分育德意識較強的高職老師開始自主地探索開展“課程思政”提升課程的育人水平。由于系統的“課程思政”實施標準、管理機制、激勵機制、保障機制等還處于不斷地建設與完善過程中,目前僅有靠宏觀政策的引導而缺乏長效機制的保障,使教師對“課程思政”改革缺乏持續性,一部分老師面對繁重教學與科研工作的同時,對開展“課程思政”提升育德效果還處于觀望階段,“課程思政”改革成為了可做可不做的選項,教師的主觀能動性還未完全調動起來。同時,由于缺乏量化的指標體系,也無法確保正在進行個人嘗試和探索的教師們的“課程思政”經驗是否具有科學性、可推廣性,專業課與思政課之間協同育人的合力還未形成。
3? 高職教師育德能力提升路徑
3.1 發揮教師黨支部作用,增強育德意識
教師黨支部作為高職院校里面的基層黨組織,承擔著教師的管理、教育和監督的職責,其在提升教師的政治理論素養方面具先天優勢。將教師黨支部建設成為教師育德能力提升的主要平臺顯得尤為重要。一是定期開展政治理論學習。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使教師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學習最新的思想與觀念,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論素養。二是開展形式多樣的支部活動。如組織觀看先進教師事跡報告會,赴紅色基地進行現場考察,參與思政論文與“讀書之星”評選、思政課題申報等活動,引導教師提升育德意識。三是組織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育德意識深入人心。開展“課程思政”課程建設、“課程思政示范課”評比、“四有”好老師評選等活動,引導教師將政治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相結合。
3.2 開展定期培訓,提升育德能力
教師開展“課程思政”能力薄弱是影響育德效果的主要原因,對教師定期開展培訓,逐步提升教師的育德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培訓內容可以從“課程思政”理念解讀、“課程思政”實踐案例分析、“課程思政”成果分享等方面展開。“課程思政”理念的解讀由國內資深的專家學者向教師傳播“課程思政”的理念,確保“課程思政”方向的正確性;“課程思政”經典案例的分享主要由來自國內優秀的一線教師進行實踐分享,使教師在“課程思政”方面既熟知內涵,又了解方法,還能切身感受到具體的成效,從而促使教師的育德意識與時俱進,育德能力同步提升。
3.3 整合德育資源,搭建育德平臺
教師育德能力提升平臺的缺乏阻礙了教師育德能力的提升。高職院校教師大多是從學校畢業之后直接到學校任教的經歷使得教師本身的育德實踐經驗不足,教師就職之后育德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高職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政府、學校、企業、社會的相關資源,為教師搭建育德能力提升平臺。政府為教師搭建政策信息發布平臺,使教師了解最新的大政方針,做好教書育人的引導工作;學校為教師搭建育德能力教育實踐平臺,在提升教師育德理論水平的同時,加強對教師在育德實踐中的指導;企業為教師搭建職業素養提升平臺,通過頂崗實踐、校企項目合作等途徑,與行業大師、企業專業合作,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社區、協會等社會團體為教師搭建社會服務平臺,教師通過運用專業知識開展社會服務,增強教師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3.4 健全育德能力提升長效機制,促進教師育德能力的持續發展
教師育德能力的提升除了柔性的倡導與鼓勵外,更需要完善的長效機制進行規范,加以保障,如建立教師育德能力提升的引導機制、培訓機制、評價機制、激勵機制等。引導機制中對育德能力突出的教師在職稱晉升、績效考核、年度評優評先中優先考慮;培訓機制中要求定期開展各種形式培訓、實踐等活動,對教師從理論到實踐進行全方位的培訓,確保教師的育德理念與育德方法始終與時俱進;評價機制重點關注教師育德過程的評價,加強對教師育德過程的管理,促使教師的育德意識深入骨髓,將育德意識自覺地外化為育德行動;激勵機制以育德成果為導向,對育德能力突出、成效顯著的教師予以物質上的獎勵、精神上的鼓勵,同時在“課程思政”系列的課程建設與教改項目建設方面進行重點扶持與經費支持。
4? 結語
目前高職教師的育德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因此認識育德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充分了解高職教師的育德現狀,并從育德意識強化、育德能力提升、育德平臺搭建、育德機制建設對促進高職教師育德能力提升,推動“課程思政”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何天雄.“課程思政”視閾下高效教師育德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11):54-60.
[2] 岳慧君,李發國.高校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制度支持體系的構建[J].文教資料,2019(11):161-163.
[3] 潘瑞姣,李雪桑,瑞聰.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師育德意識與育德能力培養淺析[J].大學教育,2019(11):204-206.
[4] 張明河,譚本軍,鄧建南.“課程思政”視域下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問題與對策[J].科技資訊,2019(12):194-197.
[5] 徐滿成.加強教師黨支部建設提升高校教師育德意識[J].教育教學論壇,2020(7):22-23.
[6] 劉云飛.關于“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思考[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33):121-122.
[7] 韓冬梅.高職院校協同育人機制構建視角下思政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融合探究[J].科技創新導報,2020(10):59-60.
[8] 李旭芝.高校“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路徑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