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梅
摘要: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可以徹底解放林區的勞動力和林地生產力,極大地調動林農開發多年沉睡的山林,促進林木種植,林下經濟,木本糧油,森林旅游,全面提升森林經營水平和林地產出率,大幅度增加林農收入。本文簡述了石林縣長湖鎮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實施發展,分析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林業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實施 作用
1、長湖鎮實施林改的基本情況
1.1、????? 基本林情
長湖鎮位于石林縣境中部,距石林縣城15公里,石林風景名勝區景點之一長湖景點就在鎮政府駐地,距鎮政府駐地1公里。全鎮轄10個村民委員31個自然村40個村民小組,總戶數4212戶,總人口17326,其中,農業人口16655人,非農業人口671人;彝族16332人,其漢族965人,其他少數名族29人。全鎮國土面積448515畝,林地面積262012.66畝,森林覆蓋率58.4%,林地面積262012.66畝,共確權262012.66畝,其中公益林207162.01畝,商品林54850.65畝;核發林權證3998本,涉及農戶1600戶,其余農戶按本村林改實施方案領取均利證和均股證。境內所屬石林風景保護區范圍面積219000畝,占土地總面積約45%,其中所屬林業用地面積147000畝,占所屬保護區面積的67.1%,所屬有林地面積141000畝,占所屬保護區面積的64.4%,在有林地保護區中,純云南松林面積128100畝,占所屬保護區面積的58.5%。在集體林地中,20%屬于農民責任山和自留山。
1.2、林改實施情況
石林縣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于2007年5月開始展開,在學習福建經驗的基礎上, 堅持“先行試點, 整體推進”的原則, 2007年底完成試點工作, 2008年1月全縣林改工作全面鋪開, 于2008年11月完成全縣主體改革工作,并開始探討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長湖鎮于2007年5月8日正式啟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于2007年12月底完成主體改革(林地確權,核發林權證)。實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前,長湖鎮按國家政策推行過以林業“三定”為主要內容的林業生產責任制,實施過宜林荒山荒地拍賣、承包政策,劃分責任山和自留山政策,都沒有給農戶帶來實際的利益,不能形成責權利相一致的經營機制,致使集體林地生產力水平低,林分質量差,林業部門雖然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組織植樹、造林,但全縣的森林覆蓋率并沒有增長,反而呈現出下降趨勢。實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農民真正成了山林的主人,再加上山林承包到戶50年(自留山長期)不變的政策,給群眾在山林投入上吃了“定心丸”,林改前望林興嘆,林改后“把田當地耕,把林當菜種”。全鎮共確權262012.66畝,其中公益林207162.01畝,商品林54850.65畝;核發林權證3998本,涉及農戶1600戶,其余農戶按本村林改實施方案領取均利證和均股證。長湖鎮海宜村委會林業員說:“以前在山林管護上是‘趕著農民栽樹、管著農民砍樹’,群眾是靠山吃山不養山,還經常到集體山林里偷砍林木,現在幾乎每一家都有了自己的山,都把林子當心肝寶貝一樣呵護著,我們管護人員現在的工作壓力都小了許多。”
3.實施林改的作用
林業產權關系不清,已成為制約集體林區林業發展的最大障礙。只有做到產權明斷,才能真正做到山有其主、主有其責、責有其利,要做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必須同步實行配套改革,狠抓森林分類經營、社會化服務、 林業融投資、資源流轉、林業行政管理等五大體系建設,促進林業改革發展。通過還林、還權、還利于民的改革,達到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促進生產要素逐漸向林業集聚。一是充分調動廣大林農營林造林護林的積極性,讓“看好自己的山,守好自家的林”成為林農的自覺行為。二是引入市場機制,有效盤活了林業資源,使得各種生產要素向林業流動,促進了林業發展,林業經濟的繁榮。三是解放和發展林業生產力,有效地發揮了林地資源的潛力,促進了林農增收致富,林業增產增效。特別是農戶以自家山林為資本,使用林權證抵押貸款申請資金,直接推動林業生產快速健康發展。許多歷史遺留下來的山林糾紛得到有效解決,促進了農村社會穩定。農戶從“要我造林”變成“我要造林”,林改后使廣大林農明晰了林地使用權、經營權、收益權,真正成為山林的主人。到目前為止,長湖鎮農戶已種植核桃4560畝,板栗3500畝,蘋果5200畝,梨1200畝,桃1300畝,百香果300畝,甜柿600畝,楊梅440畝,柑桔40畝,杏子130畝,李子290畝,雪松、杉畝,榿木、紅豆杉等多個樹種5000余畝。
4.林權后所面臨的問題
一是集體林被劃為生態公益林區和風景名勝保護區。長湖鎮大部份集體林都被劃作公益林和風景名勝保護區,導致全鎮涉及林改4212戶,僅有不足1600戶的農戶領到林權證,其余的都是發放均利證和股權證,林地由集體統一經營管理,農戶依然沒有自主經營權。二是確權到戶后帶來經營上管理難、成本高。不同農戶相互間協調,管理難, 因生活壓力而低價轉讓林權的貧困林農。影響林農的營林積極性。三是采伐限額制度局限。“林改的林權證就像是結婚證, 砍伐指標就是準生證”,這一制度進行徹底改革的各方呼聲很高。
5.對策建議
一是妥善對待歷史問題, 保持政策的嚴肅性和連續性。對1982年實施林業“三定”相繼發生的荒山拍賣、聯戶經營、聯合經營、合股經營、承包經營等林權變動進行妥善處理,避免政策的朝令夕改, 保證林改工作健康有序地向前推進。
二是慎重對待林權流轉。石林縣肩負著建設珠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任,長湖鎮是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 森林是這些地區農民群眾的基本生產資料、生活保障以及獨特生態文化的載體, 這些地區林權結構很復雜, 法定權屬和習慣權屬相互交織, 很難簡單地通過市場手段來優化配置森林資源。因此, 盡快探討出臺林地流轉制度, 盤活林業資源并能夠確保貧困林農的基本生產資料需求。
三是建立林權流轉平臺,加快林業服務中心建設
建立林權交易中心,逐步形成區域性網絡體系,實現資源共享。為有流轉需求的各種主體搭建交易平臺,提供信息發布、政策咨詢、資產評估、產權交易、林權變更登記等服務。
四是盡快改革采伐限額制度, 以適應產權的要求
按照森林分類經營的要求, 進行采伐制度的改革, 對商品林應逐步改進采伐管理辦法, 取消采伐限額,簡化審批程序,以便于操作,充分調動林農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并且能滿足林業生產經營需要的采伐管理制度, 以及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操作規程; 而對于重點公益林特別是國家重點公益林, 在實行禁伐、嚴格保護、只能進行撫育性采伐或者改造性采伐的同時, 要建立相應的購買、補償機制。
五是積極探索林權抵押貸款模式和扶持機制
石林縣自主體改革完成后,林農憑林權證向銀行抵壓貸款的金額僅三千多萬元,林權證抵壓貸款較少。應盡快出臺相關森林資源資產抵押管理辦法,大力推進林權抵押小額貸款。加強與金融部門溝通,針對林業生產周期長的特點,開發梯度不同的信貸產品,加大小額貸款扶持力度,降低林農小額貸款的準入門檻,簡化貸款手續,擴大覆蓋面。
結束語:各鄉鎮、各村的自然條件不同,社情林情各異,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扎實穩妥地做好改革的各項工作,避免追求速度而忽視質量,影響改革成效。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沒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大膽實踐,積極創新,改革應圍繞“為什么要改革,怎樣改革”這樣的問題開展工作,以林農得實惠為最終目標,促進林業經濟發展,在林權制度改革上進行有益探索,從而有效地促進林業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石林彝族自治縣長湖鎮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
2、《石林彝族自治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
3、《石林縣集體林地林木流轉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
4、《石林彝族自治縣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工作情況報告》(征求意見稿)
5、《石林彝族自治縣林權證登記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
6、《森林資源經營管理》? 王巨斌??? 中國林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