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彥星
摘 要: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為研究內容,首先介紹其重要性,然后提出教學策略,為現代初中語文教學提供更多的思路,以期促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傳統文化;初中語文教學;措施
語文是一門重要的文化學科,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也是傳播漢語言文化知識的主要渠道。
一、在語文教學中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在現代教育中,文化傳承越來越重要。通過語文學科進行文化的傳播,不僅可以使語文學科學習更具意義,同時也能滿足學生素質教育的需求。
1.傳統文化有助于塑造學生的人格與品位
文化的傳承包括對先進的文化技術、思想等內容的進一步繼承和發揚,在對受教育者進行良好品質的塑造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對于學生來說,通過在語文學習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可以使學生更加具備社會基本道德觀念與準則, 能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以及道德等方面的追求。通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夠使學生更加熟悉語言與文字工具,加深對更多文化領域的探索與研究。
2.讓語文學科體現其文化傳承價值
語文這門學科的性質就是對人類文化成果的記錄與傳播,所以,語文具備的基本價值就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傳播。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依靠文字及語言的方式進行記錄,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學生通過寫作、面對面交流以及文獻閱讀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對我國傳統文化有了更多的學習和了解,這就是文化的傳承。
3.讓初中語文教學更有吸引力
在語文教學中,傳統教學模式更加重視交流與表達工具的運用,對課程中關系到社會生活以及歷史等文化背景內容缺少進一步的拓展與延伸,這就會導致語文教學失去文化內涵和人文氣息,教學更加枯燥乏味。所以,通過滲透傳統文化元素,能夠提升語文教學的吸引力。
二、傳統文化的滲透實踐
1.發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
實際上,文化傳承與語文教學存在密切的聯系,之所以出現語文和文字,都是為了更好地支持文化傳播,而歷史發展中涌現的交流思想與技藝等形成的詩歌等創作,都進一步豐富了語文學科內容。這些內容在社會發展中促進了更多文明成果的形成,這也是語文課程內容中出現大量傳統文化元素的重要原因,不僅僅包括與語文學科存在直接關系的哲學類及文學類內容,同時也有政治、倫理道德與歷史層面的內容。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發掘教材中存在的傳統文化元素十分重要。
2.課堂上引經據典觸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探究興趣
學習興趣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如果教師想要通過語文課程滲透傳統文化,那么就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在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使學生了解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語文教師需要對我國經典的創作進行全面的了解和解讀,例如《史記》,已經有很多內容編入語文教材案例中,教師需要運用自如的講解并根據教材內容聯系傳統文化,拓展知識空間。在語文教學中,資料與素材是必不可少的,教師需要在課堂學習中引經據典,吸引學生眼球,并且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除此之外,教師在文學作品的學習和深化中,能夠加強自身的綜合素養和精神境界,更加有修養和有內涵,這也會成為學生的學習典范,進一步影響學生的言談舉止。
3.引導學生閱讀相關作品與資料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閱讀更多的文學作品和資料,因為語文與很多領域都存在緊密的聯系,這些領域也蘊藏著豐富的傳統文化,面對學生不同的性格和興趣,教師需要為學生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學習切入點,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從文化視角學習知識,深入領會文化深意與內涵,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內化這些傳統美德,成為新時代下具有一定精神內涵的人才。
4.帶領學生體驗傳統文化的別樣意境
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洗禮,現代學生意識中缺少對這些文化的認識,從思維、文字表達等方面來看,都存在一定的隔閡。所以,教師需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體驗傳統文化的意境,這樣才能夠有利于語文教學的推動。教師可以為學生選取一些經典的文學創作,讓學生在課前或者自習時間進行閱讀,同時也利用獨特的背景音樂進行課件的制作,和學生一起朗誦古詩詞,感受詩人等文學作家的創作背景與思想情懷。如果學生興趣與特長差異明顯,那么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個性化的文學學習任務,有利于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然后在課堂中分享學習成果和感悟,實現課中互動。文化學習的視角比較多,對內容的理解都會存在不同,所以讓學生自主認知文化知識,更有利于學生體會文學的思想境界與精神內涵。
5.為學生搭建探究傳統文化的平臺
課堂學習時間有限,教師教學的內容也會比較少,那么,教師就應該開發多種學習渠道,為學生搭建探究傳統文化的平臺,可以采用社團文化、主題活動以及選修課堂等方式,使學生學習更多文化知識。
參考文獻:
[1]王立華.試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探究[J].好家長,2018(12):192.
[2]史艷霞.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7(1):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