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玲
摘 ?要:寫作是大部分學生最頭疼的事情,改作則是老師們最費心的地方。單一的模式化教學,或者是任務式教學禁錮了學生思維。作文就是要千人有千面,學生寫出的文章才是真正屬于自己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放開學生手腳,讓他們在自己的天空翱翔才能寫出學生自己的情感。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得要求老師可以先轉變一下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
關鍵詞:作文教學 ? ?模式化 ? 轉變觀念
作文教學是每個語文老師的必修課,在中學生的考試中,作文分數對他們來說是半壁江山,對老師的教學來說也是一個考驗。針對學生來說,寫作是他們最頭疼的事情;而對于老師來說,改作是老師們最費心的地方。學生害怕寫作,成為他們心中講不出的痛,于是,在教學過程中會經常出現:學生寫作題材單一化、生搬硬套、“雷同”等等現象。學生出現這種情況,跟老師平時進行單一的模式化教學,或者是任務式教學是分不開的,因為這樣的教學模式只會讓學生的思維鉆進死胡同,長久下去,學生的寫作水平不但得不到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也會下降,這個現象應該要引起語文老師的重視。
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針對教學中出現的現象,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進行新的嘗試!
一、大膽轉變觀念,還學生寫作自由
很多語文老師都會有自己的一套教學模式,比如:很多老師會把作文選或者網上的文章中比較好的開頭讓學生借鑒:或者建議用排比句開頭,或者建議引用名句俗語,或者建議開門見山等方法。在教學生寫結尾部分時則強調適當抒情,或者寫一些感受比較強烈的句子深化中心等等。最后老師再把比較好的作品念一念,供同學欣賞,再指出寫作上的一些小毛?。罕热鐚⑿揶o運用不妥當的地方修改修改,比如應用名言名句不當……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習慣了這位老師的教法,并將這種模式固定下了。這樣下去,學生即使不會對寫作產生厭惡感,那學生的作文思維也已經局限在開頭結尾等這些細枝末節上了。可能很多老師上完一節作文輔導課后會發現:覺得有些同學能夠學以致用,但同時很多學生也會因此喪失了寫作的興趣。其實,這樣的作文課終究還是沒有告訴學生寫什么、表達什么,反之是在禁錮他們的思維了,作文從此成為學生眼中的苦差事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要改變這種現狀,我覺得老師可以先改變一下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
(一)師生齊寫共勉
平時寫作,一般都是老師輔導一節課,學生寫一節,我們可以試著和學生同樣一節課去寫寫文章,在寫作中出現的毛病和學生一起來探討研究,這樣才能更好指導學生。學生也會更有興趣發現老師下水作文的不足,老師可以針對學生發現的不足或者欠缺之處總結出比較好的寫作經驗或規律給學生,這樣就能夠達到寫思雙贏的效果。輔導學生的目的也到達了,學生也不會沒有話題可說。
(二)給學生自由,把寫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作文教學需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學生文化存在著差異,閱歷水平也不同,我們為什么要將學生變成一個模子出來的呢?學生如果會寫,好過他們自己亂寫?!皫煾殿I進門,修行在自身”這就是很好的借鑒啊!學生通過自身的經歷和生活閱歷才能夠真真正正寫出自己的文章,寫文章時才會有話可說、有感情要表達。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睂懳恼戮褪亲寣W生回歸到生活的本身,而作文教學就應以生活為本源,讓生命回歸生活。學生們能夠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在對生活中的細節感悟生活的美,寫出屬于自己個性的文章,那么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所以我們語文老師教學生作文,先要解放學生的頭腦,讓他們自己自由表達,寫出自己的心聲。
二、激發學生多閱讀,博覽群書
根據我多年的教學經歷發現:那些寫作水平比較高的學生,往往都是閱讀量很大的,而且比較喜歡讀書,無論是天文還是地理,或者是歷史故事,以及名著、詩詞和一些當下的文學作品,他們都會去涉及。有了閱讀的基礎,才有信手拈來的詞句,才有自由表達的情感,才有打破思維定勢的變通能力。有些學生的閱讀還遠遠超過教師的閱讀習慣。但是讓學生愛上閱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可能馬上立竿見影。但我想如果我們教師能夠循循善誘,鼓勵學生持之以恒,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肯定會得到一定的提高?,F在很多學生為什么會出現抄襲,考試連題目都沒有看清楚就直接把試卷的閱讀文章寫在作文格子里,甚至出現不會寫的現狀以及留白現象呢?原因就是詞語匱乏,素材少,生活閱歷不多,懶散不學,心態不端正。而且很多事情以及事例都是通過網上或者電視看到的,只寫個大概,根本不能夠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因此要寫作時他們就生搬硬套,出現模式化的作文,沒有一點新意。動不動就寫師生情,比如:老師生病了帶病上課、深夜伏案改作、雨中送傘、甚至是半夜送醫院等等。難道一個老師就沒有其他不同的地方吸引學生,引起學生的關注嗎?所以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博覽群書,比如推薦一些文學作品、名著、《青年文摘》、《讀者》、《意林》等等這些書籍都應該讓學生去接觸,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讓學生養成讀報的習慣。學生如果平時注重積累和閱讀,多動筆寫寫,知識面自然會廣,素材多了,自然就不會無話可說了。
三、打破思維定勢,要有求異思維
其實我們教師也清楚,初中生的閱歷確實很淺,在學校除了三點一線的生活外,很少有學生回去關注日常生活的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因此,遇到一個題目,題目往往是朝著一個方向走的,因此寫出來的作文都是一個樣。所以平時作文訓練的時候,語文老師要有求異思維,突破常規,多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就會發現有不同的路子可以走。例如一次作文課上,我寫了一個題目:《最 ? ? ? ? ? 》大多數學生都寫《最可愛的人》、《最可恨的人》、《最喜歡/討厭的人》、《最難忘的一件事》,而有位學生擬的題目卻是《最讓我失望的自己》,這個題目擬的挺不錯的,因為寫起來的時候很有針對性,而且題目不會雷同。作文最后收上來的時候,我先拿出這位學生的作品,反復看了兩遍,事情很樸實,但寫出了自己的內心感受,讓讀者讀的很舒服,沒有一點矯揉造作之感,真的是我手寫我心。而那天的作文也很少有雷同的故事,學生沒有很牽強要求達到怎樣的寫作水平,都實實在在寫出了自己平凡的經歷,效果反而很好。
還有一次作文課就是寫《我的初中生活》,大部分學生寫的是日常生活中有關飯堂吃飯就餐問題、考試考差了父母的暴風驟雨、身體不好老師同學的關心體貼、學習成績不突出內心糾結、三個不同年級的心態轉變類型的文章。有一位同學就構思很特別。廖惠廣同學也是選取了三個畫面:就餐的愉悅——課間的休閑一刻——晚修課的拼搏,一看都是我們學生日常生活的經歷,但在筆者手中,卻變成了一幅幅有意義的畫面,比起其他學生寫的流水文章,更加讓人賞心悅目,感情真摯,內容真實。文筆雖然不是很華麗,但是文章卻真實可信。在筆者的心里,那些都是他初中生活中最有回憶價值的財富。
總之,作文本身就沒有什么模式可套,真正的藝術品,它不可能由一個模子印出來的。俗話說:不管是黑貓還是白貓,能夠抓老鼠的就是好貓。學生寫作也是同樣道理,作文就是要千人有千面,學生寫出的文章才是真正屬于自己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放開學生手腳,讓他們在自己的天空翱翔才能寫出學生自己的情感。
參考文獻:
[1]王春勤,作文新思維:材料的加工與創新2008年08期
[2]王潔,《中學教學語英版》2012年第10期
(廣東省惠東縣白花聯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