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江
摘 ?要:在信息時代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教師要結合多元化、多樣性、多功能的信息技術手段,來開展高中生物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優化生物知識學習過程、培養生物學科探究意識、增強生物知識掌握能力、提升生物技能培養水平,進而全面增強高中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教師要充分運用“微課程”模式,開展生物教學活動,既要突出高中生物教學創新性;又要突出高中生物學習實用性。利用“微課程”的功能和作用,來突出其運用的價值和意義,進而全面提升高中生物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微課程;高中;生物教學;設計與應用策略
引言: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國高中生物教學,在教學模式上、教學理念上、教學方法上,都發生了改變。因此,高中生物教師要具備與時俱進的教學思想,不斷拓展和創新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意識、養成優質的學習習慣,進而增強對高中生物教學的理解能力、認知能力、應用能力。
一、微課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設計
(一)突出生物教學的趣味性設計
高中生物學科作為一門實踐性學科,在具體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記憶和掌握的生物基礎知識點繁多,為了幫助學生建立良好學習意識、增強學習動力,教師運用“微課程”教學形式,來突出具有趣味性的生物教學內容,促使學生的注意力、積極性被吸引到課堂中來,從而開展高效的學習活動。比如:在學習高中生物“DNA的復制”這一知識點時,教師通過設計出“微課程”內容,將其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設計出模擬復制動畫,并配以適宜的背景音樂,來突出教學設計的趣味性,從而提升學生生物學科綜合能力。
(二)圍繞基礎知識開展設計活動
在運用“微課程”開展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在教學設計上,要圍繞生物學科基礎知識,來進行“微課件”的制作,促使高中生在學習“微課程”時,可以打好生物基礎,培養生物學科技能。由于“微課程”時間段,因此在進行課程設計時,要注重生物基礎知識內容集中,這樣才能促使生物學科知識,良好地呈現在高中生的眼前,保證生物學科“微課程”教學過程,保持完整性和基礎性,豐富教學設計內容。
二、微課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優化教學方式,增強“微課程”教學效率
針對高中生物教學來說,教師要注重教學方式的優化,這樣才能保證高中生在“微課程”中,充分掌握生物學科基礎知識、培養生物學科綜合能力。教師要結合具體“微課程”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思維方式,保證教學過程的優化。“微課程”在生物教學中,要具備良好的提問過程,要結合提問的內容和方法,來增強提問的價值,保證提問學習取得良好成效,進而增強學生的生物學科意識和素養。例如:在學習高中生物《細胞的呼吸》時,教師要圍繞“細胞的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知識點,來創設“微課程”內容,讓學生通過對比法,來了解“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差異,并利用“微課程”短小、精悍的特點進行說明,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二)攻克知識難點,提升“微課程”利用效率
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推動下,高中生物學科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都發生了改變,教師要充分利用“微課程”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攻克知識難點,降低高中生物學科學習難度。首先,教師要在“微課程”中,教師要對難點知識進行簡潔、扼要的講解,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其次,教師要明確“微課程”的授課脈絡,幫助學生針對“微課程”中的知識難點,進行深度思考,進而培養學生的思考意識。最后,教師利用筆記標注出“微課程”的總體內容,幫助學生歸納、總結生物學科難點知識的學習和解決方法,進而提升“微課程”使用效率。
(三)優化實踐教學,增強“微課程”理解能力
教師要科學運用“微課程”來開展具體學習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到生物學科的學習重要性,從而跟隨“微課程”的教學目標,來建立良好的學習意識,從而突出“微課程”的教學作用,提升高中生物教學效率、增強生物知識理解能力。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包含豐富且復雜的生物基礎知識概念,對于高中生來說,不在記憶這些概念時會遇到困難;在應用這些概念時同樣也會遇到困難。因此,教師利用“微課程”的簡潔性、實踐性特點,為學生創設概念應用環境和條件,幫助學生構建良好實踐學習環境,促使高中生增強“微課程”的使用效率,提升對“微課程”的理解能力,進而全面增強學生的生物學科綜合能力。
結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運用“微課程”輔助生物教學,幫助學生建立生物學習意識,掌握生物知識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在“微課程”的促進下,幫助學生鍛煉知識應用技能和知識應用水平,進而有效提升生物學科綜合能力。教師要利用“微課程”的編輯功能、存儲功能、輸出功能等,將生物學科知識進行創編、整合、歸納、應用,進而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學成效,促使高中生充分掌握生物學科學習的內涵。
參考文獻:
[1]薛磊.微課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設計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5,10(27):41-43.
[2]莫錦堅.高中生物教學中微課程的應用和設計探討[J].中學生物教學,2015,9(28):41-42.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