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利用數形結合思想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方法,建議教師利用數形結合思想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深化圖形認識,精準把握圖形概念,探尋有效的問題解決策略,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形結合 思維發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5-0105-02
在數學學科中,數表示數量關系,是抽象的符號化語言;形表示空間形式,是直觀的圖形語言。就小學數學知識而言,能用數來表示的內容有數、運算、方程等,能用形表示的內容有數軸、位置、正比例圖象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與形相互補充,兩者各有優勢。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數與形結合起來,讓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從而帶領學生走進數學世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一、利用數形結合掌握計算方法
在小學階段,數的認識和數的運算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小學生的抽象思維比較薄弱,學習數學需要借助生動具體的直觀形象,因此,教師要從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入手,將數和形結合起來,通過直觀形象的數學特征,幫助學生理解數的運算原理,建構數的抽象概念。
比如,在教學“分數乘分數”的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對算法有更深刻的理解,筆者從三個層次展開教學:
第一層次:畫圖表示
筆者出示一道例題:拖拉機每小時耕地[12]公頃,[23]個小時能耕地多少公頃?學生讀題后,筆者讓學生根據數量關系畫示意圖表示,學生習慣用線段圖表示(如圖1所示)。
筆者引導學生想一想:要表示[12]的[23]用哪一種圖示更好?學生發現用長方形圖示呈現數量關系更為清楚(如圖2所示)。
第二層次:演繹動態過程
筆者讓學生根據圖示動態呈現整個畫圖過程。學生通過動態演示,重新梳理分數乘分數的動態過程:一公頃平均分成兩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12]公頃;再把[12]公頃等分成三份,取其中的兩份,這就是[12]公頃的[23](如圖3)。
第三層次:總結算法
筆者讓學生觀察圖示中的結果,學生能很容易得到答案[26]。緊接著筆者引導學生思考:6是什么意思?和2有什么關系?兩個分數的分子和6有什么關系?通過討論,學生重新梳理整個計算過程:[12]×[23]=[1×22×3]=[26],由此深入理解算理。
在以上環節中,教師把抽象的數學算法轉化為直觀的圖形,學生通過可視化的動態圖形操作,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深刻理解了分數乘分數的算理“分母乘分母做分母,分子乘分子做分子”,在此基礎上對分數乘分數的抽象含義有了更深的認識,從而有效地掌握了計算方法。
二、善用數形結合深化圖形認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直觀的圖形表達,能讓抽象的數更容易被學生接受。與此相對,當教師把具象的圖形提煉成數量關系,并用學生熟悉的數來表達圖形的特征時,會讓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更加深入。在進行圖形概念教學時,直觀圖形的表達并不能幫助學生精確認識概念,這就需要利用數的精確性幫助學生加深對圖形的認識,從而有效、精準地把握圖形的概念。
比如,“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內容是比例知識的基礎,為了讓學生能夠將其與生活中的圖形變大縮小區別開來,在頭腦中建立精確的放大縮小的概念,筆者特意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教學:
第一層次:從觀察入手理解本質特征
筆者先給學生出示一張風景圖,然后再將這張風景圖放大,并以另外三種形式呈現,讓學生觀察并找出哪張圖片和另外一張圖片是一樣的。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繼續思考:這些圖片有什么不同?你能夠從中發現什么?(如圖4)
學生經過觀察比較,發現圖片在本質上并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大小。學生頭腦中建立了“改變大小,但沒有變形”這個印象之后,筆者繼續引入第二個層次的教學。
第二層次:發現圖形放大的規律
為了讓學生通過觀察自主發現圖形放大的規律,筆者特意在給學生出示的4張圖片中,設置了邊長為1厘米的方格(如圖5所示),并列出了相關的數據,然后讓學生結合數據對照比較,找出圖片大小的變化規律。學生經過比較后發現,擴大后的圖片長和寬都擴大了兩倍,根據已學過的知識,學生認識到擴大后的圖片與原圖的比例為2∶1。這個層次的教學通過學生對數的關系的研究,幫助學生梳理了圖形放大的數量關系,由此對圖形放大的本質有了深刻的理解。
第三層次:運用數據理解抽象概念
筆者讓學生仔細觀察原圖和改變后的圖片,首先隱去圖片的內容,讓學生將圖片的形狀看作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邊長是1厘米,然后將長方形的每條邊都擴大到原來的兩倍(通過方格顯示數據),讓學生說出擴大后的長方形和原有長方形之間的比是多少。學生結合已有數據,認識到長方形擴大的比例是2∶1。緊接著,筆者讓學生反過來進行比較,將圖形的每條邊都縮短到原來的二分之一,讓學生將其與原圖相比,看看圖形縮小的比例是多少,學生借助這個環節的探究活動認識圖形的縮小。通過數據,學生能夠清晰地看見并認識到“圖形大小變,形狀不變”的本質內涵,并能夠根據對應邊的比的變化,理解“對應線段成比例”的數學內涵。
以上環節,教師先讓學生對圖形進行直觀的比較,初步感知圖形放大縮小都不變形的本質,再通過對應邊數據的變化,讓學生精確認識到圖形變大、縮小的比例,最后再讓學生結合數據,精確揭示圖形放大縮小的概念內涵。通過三個層次的教學活動,學生將原本模糊的生活經驗概括為精確的數的概念,由此深刻理解“對應線段成比例”的內涵,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巧用數形結合探尋問題解決策略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重中之重,數形結合作為一種思想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探尋有效的問題解決策略。教師巧用數形結合,能夠讓學生在傳統的解決方法之外另辟蹊徑,積極探索并找到多元化的問題解決策略。
比如,有這樣一道習題:計算[12]+[14]+[18]+[116]。很顯然,這道習題具有非常獨特的特征,需要學生找到有效的問題解決策略。為此筆者通過四個層次的設計展開教學:
第一層次:觀察算式的獨特特征
筆者先讓學生仔細審查算式中的加數的特點,找出其中獨特的地方。學生發現,這道算式中的4個加數都是分數,分數的分子都是1,后邊分數的分母總是前一個分數的分母的2倍。
第二層次:用常規算法解決問題
筆者讓學生結合已經學過的知識,思考用什么方法進行計算。學生認為可以運用通分的方法,將4個加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再進行計算。也有學生提出,將這些分數轉化成小數,然后再進行相加計算。
第三層次:尋找特殊的非常規的解決辦法
為了啟發學生找到非常規的解決方案,筆者特意在算式后添上了兩個分數[132]和[164],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想一想,如果我們用一個面積是1的正方形表示這個算式,你會怎么表示呢?學生經過討論后認為,可以在這個正方形中涂色表示每一個加數,第1個加數是[12],就將正方形的一半涂色,接著再涂出[14]。就是在正方形一半的基礎上,涂出其中的一半。當學生涂色到[116]時,學生發現正方形還剩下一小塊沒有涂色的空白部分,這一部分正好和[116]相等。這也就是說只要用1-[116],就可以得到這道題的結果。學生順利找到了解決方法,在此基礎上,筆者又增加了難度:如果加數再增加一個[132]或者[164],該怎么計算?學生根據已有的解決策略,能夠很快得出答案。
第四層次:建構問題解決策略
學生經過探索,找到了問題解決策略,此時筆者引導學生回顧整個過程,反思使用了什么策略,并進行課堂交流,讓學生理解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學生發現,先用通分再計算的傳統方法比較麻煩,可以通過數形結合的方法構造一個面積是1的正方形,然后通過涂色表示每一個加數相加。通過涂色,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到這一類分數計算題所隱含的規律:每個加數代表正方形的一半,以此類推其中剩下的一半,剩下的面積正好與最后一個加數相同。通過直觀的圖示,學生能夠將順向的求和問題進行轉化,使其轉化為簡單的逆向求差的問題。
以上教學環節,教師借助數形結合,將復雜特殊的分數計算這個“數”轉化為直觀的“形”,引導學生經歷正方形涂色的過程,通過涂色尋找問題解決的策略。學生借助圖形涂色轉換思維角度找到了逆向求差的解決策略,最終使復雜的數學問題順利轉化為簡單的數學問題,實現了高效學習。
總之,教師應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知識背后隱藏的數學思想,將數形結合落實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反復進行體驗和感悟,讓課堂教學更高效。
【參考文獻】
[1]李志云.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J].數學教學通訊,2019(1)
[2]李長皞.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及應用方法[J].華夏教師,2019(13)
[3]何彪元.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形結合思想的融入與滲透[J].名師在線,2019(22)
[4]李強.例談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J].基礎教育論壇,2019(31)
[5]張玉翠.數形結合巧運用 思維能力妙培養[J].名師在線,2020(10)
作者簡介:陳世輝(1971—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教育學專業,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