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艷芬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落實,促進教學形式日益豐富多樣,多元化教學模式的優勢日益凸顯,其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便于教師創建高質量和高效率的課堂。在教學中,教師應樹立多元化的教學觀念,重視創新數學課堂,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本文從創建學習情境,融合合作探究模式和借助信息技術等教學手段著手,論述創建多元化的數學課堂,以期能夠結合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教學方式培育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關鍵詞:數學教學;八年級;多元化教學
新課程改革要求數學教學應以學生主體的發展為基礎,不拘泥于理論知識傳授,創新地應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情感和綜合能力。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在以往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單一的教學形式為學生講解基礎的理論知識,而八年級學生處于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枯燥的數學課堂嚴重限制了學生的發展。鑒于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要求教師結合時代的發展不斷地吸收有益的教學成果,進而優化數學課堂,搭建連貫性、科學性、趣味性、教育性并存的高效課堂。教師在教學中靈活地應用多元化的教學形式,便于教師突出教學優勢,提高數學教學水平,教師結合教學實際運用情境教學、合作教學、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此,本文結合新課改的要求,簡要闡述初中數學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應用實踐。
一、運用情境教學,培育學生創新思維
良好的學習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鍛煉學生的創造性能力,且八年級學生的可塑性較大,在學生的獨立意識的影響下,學生創新和探究思維呈現井噴式發展,因此需要教師拓展學生實踐的空間,進而促進學生的主觀能力性的發展。而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以理論教學為主,教師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培養學生的做題能力,長此以往,不僅消磨了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而且制約了學生數學思維和學習能力的發展。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融合多元化的教學形式拓展學生的實踐空間,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多樣手段創建學習情境,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踐的融合搭建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利用習得知識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既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又拓展學生思考的空間,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例如,在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數據的分析”中,教師可以引入生活場景指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加權平均數中,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例展示這一概念,指導學生理解“權”的意義,通過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實踐,更加清晰地展示抽象的理論知識,同時加深學生印象,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在教師引導學生了解“總體、個體、樣本和樣本容量”等抽象的數學名詞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實例中進行理解和掌握,通過創建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數學理論知識。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創建學習情境,不僅能夠帶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而且為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供了示范,有效地促進學生結合習得知識創新的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借助合作探究,強化學生主體意識
隨著素質教育的理念與初中數學教學的深度融合,在八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更加關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促進學生更加全面的發展。在以往數學教學中,教師處于課堂的主導地位,教師過于重視理論教學且欠缺學生的溝通,久而久之形成教學內容設計與學生實踐發展不符的狀況,且學生自主學習空間得不到有效的拓展,學生逐漸喪失了數學學習興趣。而現代化數學教學更加關注創建合作式、探究式、啟發式課堂,因此亟待教師改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加強師生、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合作教學的開展有利于拓展學生學以致用的空間,改善教學質量,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培育學生主體意識,穩步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在“平行四邊形”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小組合作的形式創新數學課堂,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維,在學生實際學習過程中,促進學生積極地發揮自主意識,參與到課堂實踐活動中。在矩形這一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學習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結合習得知識進行合作探究,促使學生發散思維進行探究,同時教師應重視通過提出具有層次性的學習任務為學生指引探究的方向,如教師提出找尋矩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區別與練習,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索。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合作教學模式的運用便于教師拓展學生實踐的空間,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三、使用信息技術,鍛煉學生實踐能力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學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為教師合理地融合多元化的教學性環境提供了契機,在初中數學教學運用信息技術,不僅有利于教師更加清晰、快捷地演繹理論知識,而且有利于教師整合網絡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容量。在過去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實踐練習活動離不開教材的支撐,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難以得到有效的鍛煉。而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純熟運用,便于教師整合教學資源創建多元化的課堂。在八年級數學教學中,結合信息技術便于教師適時地進行知識拓展,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的創建加強與學生互動,借助微課針對性地講解重點難點知識和快速地拓展數學知識,通過引入更加新穎的習題和聯系生活場景等,豐富學生的實踐練習空間,進而在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環境中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軸對稱”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微課視頻展示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等,結合三維展示清晰的再現圖形的空間變化,深化學生的理解。同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展示新穎和典型的習題,通過趣味的展示加強學生的探究熱情,通過呈現獨特的內容,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信息技術的科學運用能夠將多元化的教學形式連貫起來,進一步完善數學教學。
綜上所述,多元化模式模式與數學教學的融合是新課改的必然要求,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切實認識到多元化教學對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提升的推動作用,結合教實際發揮多元化教學的優勢,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創新,逐步實現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葛媛媛.多元化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考試周刊,2019(39):75.
[2]占道新.淺析多元化教學法與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融合[J].新課程(中),2019(02):74.
(云南省玉溪市易門縣方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