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彥勇
【摘要】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數學是極為重要的一門學科.學生通過學習數學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提高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鑒于此,本文立足于小學數學教學現狀,探討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期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是小學教育中的重點學科之一,對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有重要意義和作用.學習小學數學的意義在于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形成創新意識,在創新中進一步實踐.實踐離不開創新,創新也離不開實踐,二者相互融合.小學數學教師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解題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一、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俗話說,興趣是人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學習的最初動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而且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很多知識都是理論性的,部分教師在教授知識時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索然無味.這種“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只會讓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一名合格的小學數學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深入調查和研究學生的興趣愛好,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接受知識的能力,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數學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
教師想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就要將小學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在一起,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數學的影子,還能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找到樂趣.學生通過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數學問題體會到小學數學的巨大應用價值.
二、營造數學教學的良好氛圍
小學生年齡普遍較小,擁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的特性,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營造良好的數學教學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數學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對數學問題進行認真思考.
由于學生的心智還未完全發育,他們在數學學習中難免會出現錯誤.因此,教師對學生要有足夠的耐心.當小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思考有所偏差甚至大錯特錯時,教師不要第一時間否定,而要先鼓勵學生,肯定學生的努力,保護學生的思考積極性.學生可以在這樣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自由發揮想象力,遇到問題能夠勤于思考,主動深入探究.這將有效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比如,在進行蘇教版國標本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二課“認識多位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創設一個自由和諧的數學教學環境,先讓學生自由分組,然后提出數學問題:某學校圖書館在2017年采購了100000本圖書,在2018年采購了180000本圖書,在2019年采購了150000本圖書,這個圖書館在哪一年采購的圖書最多?教師根據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尋找比較數字大小的方法,對題中的三個多位數進行排序.學生積極交流與互動,找到兩種比較大小的方法.第一種是學生先認真觀察這三個多位數,發現這三個多位數都是六位數,可以從最高位開始比較.這三個數的最高位都是1,無法進行比較,繼續比較第二位,三個多位數的第二位從大到小的順序是8、5、0,所以三個多位數從大到小的順序是180000>150000>100000.學生探索出的第二種比較大小的方法是將這三個數進行簡化,即將180000轉換為18萬,將150000轉換為15萬,將100000轉換為10萬,最后得出18萬>15萬>10萬的結果.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師順利開展了教學活動,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小組討論,在相互交流中形成創新意識,在合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實踐能力.
三、設計科學有效的實踐環節
小學生有好說、好動的特點,并且他們的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與其想辦法解決這些小學生難以改變的特點,不如充分利用這些特點.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科學有效的實踐環節,如小組合作學習和數學游戲等,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通過實際動手操作,自主解決相關數學問題.這一過程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進行蘇教版國標本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一課“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折紙印墨跡活動,讓學生在一張不規則的紙上隨意點一塊墨跡并對折,當墨跡完全印透了紙的另一面就可以打開紙.此時,教師提問:“對折線兩邊的墨跡形狀是否一樣?兩邊的墨跡位置與中間的折線有什么關系?”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學生觀察紙上的墨跡,用尺子測量墨跡和中間線之間的距離,發現中間線兩邊的墨跡距離中間線的距離一樣.隨后,教師要求學生拿出一張正方形的紙進行對折,使得對折后相對應的兩邊重合.接著教師讓學生打開紙,提出問題:“對稱軸兩邊的圖形一樣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是一樣的,教師由此引出軸對稱圖形.最后,學生發散思維,說出了更多軸對稱圖形,如長方形、等腰三角形等.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提高了自身的實踐能力,并且在實踐過程中拓展了自己的思維,形成了創新意識.
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教師的主要教學任務除了教授學生數學知識以外,還有培養學生提出疑問的能力.學生提出質疑的時候就是學生對知識感興趣的時候,教師要抓住這一時機,引導學生探究數學知識.學生在提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形成了創新精神,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實踐能力.
在課堂提問中,什么時候提問很重要,提問的時機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果,也反映了教師駕馭課堂和學生的能力.教師要問在學生“應發未發處”,問在學生“似懂非懂時”,問在學生“無疑有疑時”.例如,在學習“圓錐體積”時,用實驗的方法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之后,教師應適時提出相關問題:(1)每名學生的結論一樣嗎(驗證公式的一般代表性);(2)公式中的三個字母分別代表什么(知道公式中三個變量的意義和關系);(3)公式是在什么基礎上產生的(弄清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與圓柱體積之間的倍數關系);(4)求一個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什么(底和高兩元素).這樣的適時提問能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應用范圍等,同時掌握一些探究知識的基本方法.
提問必須運用得當,不能濫用、多用,沒有必要設問的地方就不要設問.例如,在教學“真分數和假分數”一課時,當學生理解真分數、假分數的意義并能自己舉例時,教師再一次把問題引向深處.教師拿出一張寫有分數的卡片問:“這是真分數還是假分數?”這使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進入了更高的層次.提問的難度要適度,要考慮學困生、中等生、學優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比例.提問要注重選擇,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要啟發學生探究問題,要優化學生的知識形成過程,要有利于師生間和生生間信息交流的良性互動.
課堂提問的設計要關注學生的認知起點.在提問時,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學習要求及不同年級和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方式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深入淺出地適度提出問題.若教師的提問超過了學生的認知范圍,則會欲速而不達.教師的提問應該具有一定的層次區分,教師設計的問題應符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并使學生經過思考才能作答.也就是說,問題的難度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
提問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完全可以不采用教師問、學生答的傳統提問方式.比如,教師創設某綜藝節目的情境,讓學生扮演測試選手提問或回答.學生可以抽題卡,回答題卡上的問題.這些方式都能讓學生耳目一新,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很好.
小學生有良好的想象力,在小學階段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小學生的這一特點,不斷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欲望,鼓勵學生提出相關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質疑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五、加強數學練習題的訓練
小學數學學科知識是科學且嚴謹的,一般數學練習題的答案是唯一的.雖然答案是唯一的,但是解題方法是不唯一的.很多數學練習題有多種解答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尋找或自主設計有多種解題方法的試題,供學生練習.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認真思考和分析,運用多種解題方法.運用多種方法解題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過程,也是讓學生實踐的過程.
在進行蘇教版國標本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六課“運算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授了小學生乘法運算律以后,給出了這樣一道練習題:(28+16)×7等于多少?學生通過計算得出正確答案308.有很多學生運用乘法運算律將(28+16)×7變為28×7+16×7,但是有小部分學生提出了簡便算法.他們將16分為12和4,然后把式子變成(28+12+4)×7,進而計算(40+4)×7,再分解成40×7+4×7.這種計算方法比直接計算簡便得多.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重要意義,是小學數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也是小學數學教學價值的體現.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數學專業知識和綜合素養,以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讓學生學會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數學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淑燕.在數學探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6(22):137-138.
[2]晏廷學.試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6):95.
[3]李延俊.小學數學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教學策略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8):216.
[4]劉飛.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8):151.
[5]張洪彬.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6(3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