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佳鳳
【摘 要】新課標的推行下,數學建模意識的培養已凸顯出其獨有優勢,受到教師的青睞并加以利用,使整體教育水平得到極大程度提升,滿足當代學生的真實需求,對其個性得到尊重并在新穎的課堂中得到相應發展,釋放出其潛能,做到全方位成長。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憑借先進理念,審視以往授課模式并找到其中不足,有方向地改進,通過雙向互動和生活情境等不同手段的使用,幫助小學生在腦中構建起數學模型,激起對數學的情感而飽含熱情地參與課堂活動,對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做到切實有效解決,綜合能力得到極大程度鍛煉。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數學;建模意識;培養策略
數學知識能夠幫助人們科學地對世界做到客觀定性,教師以長遠眼光來設計授課模式,認識到算術是將數量根據需求而進行增減的模型,而數學中的不同方程是構建數量間聯系的模型,故開始通過不同方式的點撥來培養小學生的建模意識,使之在運用書本內容來進行解題時逐漸構建起數學模型,同時也探究到知識間潛在的聯系,在腦中形成一個系統化的知識框架而在參與后續課堂活動中被有效調動,能夠理清原本凌亂思路而掌握正確的方法和所用程序,與新課標提出需求做到契合,構建出新時期下高效課堂。
一、憑借先進理念,強化建模意識
小學數學課堂中,因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而使之在課堂中呈現出個性差異,教師憑借先進理念,對其表示出極大程度的尊重,借助豐富且較為感性的多種有趣資源,使之能夠從多角度去對書本內容做到吃透,感知當中聯系,才能把握不同數量間的關系,繼而在解題過程中通過層層遞進手段為建模意識的強化埋下伏筆。例如,低年級階段,教師站在小學生的高度去設計授課方案,認識到這一時期是其思維得到打開的黃金時段,能夠接觸到數學建模,故在授課時有意讓其將空間與圖形做到極大程度結合,形成建模意識。教師在解讀十以內的加減法時,可以巧借時下流行且較為有效的湊整法來形成建模意識,通過湊十法讓學生對建模做到真實感知。在進行8加幾的計算時,鼓勵學生嘗試以湊十法來進行計算,提升口算速度,使學生能夠在接觸二十以內加減法時做到極大程度的拓展,在對比中體會運算規律,使四則運算的性質被挖掘,讓其在高年級時憑借建模意識來對加法乘法交換律做到掌握,而不再感到吃力。為此,教師探究到各年級數學內容皆能滲透數學建模思想,開始從各環節入手,讓學生能夠從多維度來將新舊知識結合去進行解題,綜合能力得到極大程度鍛煉。
二、借助雙向互動,構建數學模型
猜測是學生思維得以運轉的體現,也能夠從中激發出其好奇并轉換為求知欲望,使之飽含熱情地參與課堂活動,迫切地希望在教師的授課中獲得所需答案,繼而滿足其真實需求。學生通過猜測來對所遇問題可能出現的結論,借助新舊知識來進行驗證猜測的正確性,這時會點燃溝通的主動性,與同學共同探討,在分享看法時,多條思路碰撞而萌生創新意識,而釋放出其潛在創造力,做到深入化的探究,形成終身數學建模意識。例如,在解讀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需要學生能夠經歷面積公式的推導,故教師鼓勵學生去試想“長方形的面積和什么有關?”,給其自由暢想空間,思維得到極大程度打開,也實現最為有效雙向互動,對其真實需求做到把控,繼而設計相應的探究訓練,使之在參與中進行推導而構建出數學模型。教師通過多媒體等設備展示透明長方形,將其分成多個相同大小的方格,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來討論“能否用長方形不同的兩個邊長相乘來求面積”,使之開始將每一小格的面積設想為相等情況,再借助數格子的方式來驗證這一辦法,在驗證對討論內容做出肯定,也使之前的猜測得到準確驗證,那么對S=ab的本質做到內化,同時也產生新的問題“如果是正方形,面積公式會是什么樣?”,使之帶著疑問先緊跟授課節奏,再進行獨自探究,在變化的圖形中看到面積公式的區別與聯系,使之在接觸后來三角形的內容時能夠更為輕松,可見數學建模意識形成的有效性。
三、結合生活情境,激起數學情感
小學數學所涵蓋的公式及相應法則等,其本身就是數學模型,教師可以借助生活情境來將數學內容以往抽象的形式轉換為直觀化,使之在熟悉場景中去思考,對當中“常識”做到挖掘,再通過數學語言來表達,在嚴謹中形成數學的相關法則,讓其在經歷中去內化,完成“事理”至“數理”的升華,激起其數學情感,愿意去接觸和探究更多內容,主動性燃起。例如,在講解321-199時,需要借助速算去完成,但學生面對三位數的減法而感到吃力,教師隨之引入生活情境,模擬購物場景而設計出發“小??诖镉?13元錢,小貓將之前從它那里借的198元錢還給了它,請問它總共有多少元錢?”。教師拿出100元練習幣共2張,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讓小貓持有這200元,由小牛找給她2元,使之明白這是最簡單也是基礎的減法,這時走入情境,認識到“收入”的表象,而找錢的操作又是如何產生,數量間的聯系凸顯,使之開始構建起數學模型,有意識地會去轉換計算方法,能夠想到321-200+1=321-199,故計算速度及準確率均得到極大程度提升,將部分與整體進行靈活轉換,在遇到該類型的問題,即可迅速完成解決,激發數學情感的同時也形成數學建模意識。
四、挖掘教材內涵,形成終身意識
新課標下,教師對其要求做到深究,同時也結合教材來培養建模意識,使學生以往陳舊的學習方式得到切實有效的改變,與自身實際能力和真實需求做到極大程度地契合。教師也發現教材中諸多內容與生活現象有著緊密聯系,那么應以此為切入點去設計授課方案,將實際問題轉換為數學問題,將新舊知識結合去進行解決,建立起數學模型,同時也形成終身建模意識。例如,在解讀應用題時,已知“一輛越野車,從市區開往山區送助學款,去時所用的時間是返回市區時的2.5倍,該車往返共用20小時,同時回來的速度比去時快10千米/時,那么求往返路程總計多少千米?”,學生開始根據已知條件在腦中形成一個對比圖,教師此時通過板書來繪制距離圖形將通過不同顏色來對其進行區分,做到各個擊破,與長方形面積做到結合去求解,讓其經歷探索、猜測和尋覓等階段,最終得到相應解決辦法。
五、結束語
小學數學課堂中,以往的授課模式已暴露了諸多問題,不能滿足學生的真實需求,教師及時對授課成效進行科學反思,認識到數學建模的培養,需要經歷探索、思考和尋覓等過程,才能使所遇到的數學問題得到切實有效地解決,并懂得通過反思來驗證自身想法,繼而準確獲得所需答案,是一種有著創造性的活動,凸顯思維在整個過程的靈活性。實踐中,教師緊跟未來發展趨勢,將精力放在數學建模意識的激發方面,結合小學生在成長時凸顯的特點和心理變化等,使之設計多樣化授課方案,迎合其真實喜好而飽含熱情地參與,體會數學建模的價值,繼而緊跟授課節奏探究更多內容,鍛煉綜合能力,也使之數學素養得到極大程度強化。
【參考文獻】
[1]王映春.小學數學建模教學之我見[J].當代家庭教育,2020(18):153.
[2]錢怡.培養數學建模意識,促進學生思維發展[J].學苑教育,2020(10):57.
[3]王福蘭.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2020(11):97-98.
[4]卜芳.小學生數學建模意識的培養途徑[J].數學大世界(中旬),2019(11):51.
[5]孫偉總.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素養培養[J].新課程(上),2019(0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