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英語》課程是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一門必修公共基礎課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的時代需要,挖掘大學英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有利于構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教育體系。本文借助實證問卷調研的方法,對云南旅游職業學院的大學英語任課教師和大一學生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情況做了調研和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措施:教師應深挖現有教材,確定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編寫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材;大學英語教學中,“德、知、行”相融通等。通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深化學生對中華文化的了解與認同,增強其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高職高專
【作者簡介】楊勤(1986-),云南旅游職業學院,助教。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行,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提升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能力。《綱要》指出,公共基礎課程方面,要重點建設一批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養、科學精神、憲法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意識和認知能力的課程,注重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大學英語課程是一門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因為受眾面廣、學時長而成為“課程思政”的重要陣地,教師應充分發掘大學英語課程中的德育內涵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讓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外國文化的同時,能辯證地看待中外文化差異;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始終保持一顆中國心,從而實現大學英語課程育人的作用。大學英語是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開設在大一學年的兩個學期,不僅課時多而且上課的學生人數多(除英語相關專業外)。研究和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能幫助培養出具有崇高理想和信念的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課程思政”是指依托、借助于專業課、通識課而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或者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專業課、通識課的教育實踐活動。“課程思政”是“大思政”理念、“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和呈現。“課程思政”旨在挖掘和發揮專業課、通識課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與功能,使其與德育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
課程思政強調的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即教師應把這種理念融入日常教學中,例如融入教學設計中、課堂活動中、授課內容中、課后任務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樹立個人理想和追求、為家鄉的建設和國家的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
“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為了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在人才培養整體過程中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二、國內外同類研究現狀述評
國外研究現狀:西方國家沒有明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但是西方國家很注重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培養。例如,在英國開設有《公民科》,在加拿大開設有《公民教育》,在法國開設有《公民道德教育》,在美國開設有《社會研究》,這些課程都強調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國外高校的公民教育是一個“課堂—校園—社會”分層立體的教學模式。國外學者普遍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民教育”是未來公民教育的發展趨勢,應讓學生樹立世界公民觀念。國外公民教育的理念給國內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作用,我們應結合我國大學生實際情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國內研究現狀:通過在“中國知網”上輸入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進行檢索,共查找到近五年的文獻170篇,包括碩士論文、期刊雜志和會議。碩士論文只有1篇,是2019年安徽農業大學王丹丹的《新時代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主要從課程體系、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研究。 關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期刊論文,主要集中于教學模式、實踐途徑和教學格局構建等研究。安秀梅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功能研究》(刊于《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年第11期),提出樹立“課程思政”理念、改革教學內容、提升英語教師的思政意識和思政能力是實現《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功能的有效途徑。 李平、王聿良等的《“大學英語”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可行性研究》(刊于《淮海工學院學報》2018年第10期),在對“大學英語”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可行性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創新“大學英語”課程的理念、內容、方法和路徑,以期實現課程協同、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目標。 劉曉陽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研究》(刊于《吉林工商學院學院》2018年第5期),提出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主要路徑,包括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和中國文化素養、完善大學英語教材編寫和課程設置、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有機融合等。 黃怡凡的《課程思政體系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刊于《文教資料》2018年第5期),在“創新型外語人才”和 “全方位育人”的基礎上,分析大學英語教學的現存問題,并從大學英語課程本質特點、課程優化等方面探討新型外語人才培養的途徑。 譚蘇燕和章慶娥的《課程思政背景下國家認同感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踐研究》(刊于《教育理論研究》2020年第9期),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師素養三方面探討課程思政背景下國家認同感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實現路徑。
通過對國內外研究現狀的綜述,針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學者們對課程思政的可行性、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實施路徑進行了研究,制訂了應對策略。但是,學者們的研究主要基于本科層次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基于高職高專層次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較少,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待加強,尤其是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和有效對策方面。目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還處于探索階段,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本文在先前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借助實證問卷調研的方法,對云南旅游職業學院大學英語任課教師和大一學生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情況進行了調研和分析,提出了應對策略和實踐措施。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任課教師和學生問卷調查
2020年7月,筆者針對云南旅游職業學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情況和學生在這方面的需求進行了一份問卷調查。該校共有54個大學英語教學班級,課題組隨機選取了10個班級(共300名學生)通過問卷星發布問卷進行調查,共收回289份電子問卷。根據數據反饋的完整性和合理性等指標,確定有效問卷289份,問卷有效率96.33%。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可知,24.91%的學生不了解“課程思政”,70.59%的學生認為有必要或很有必要實行“課程思政”教學,66.78%的學生認為當前該校大學英語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程度一般,52.25%的學生認為目前大學英語課程融合思政教育教學最突出的問題是教師上課只注重語言知識的講授。同時,筆者對該校的9名大學英語任課教師作了課程思政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部分英語教師缺乏“三全育人”的意識;教師們注重英語語言知識和西方文化的學習,而忽視了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介紹和學習;部分英語教師不知道如何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等。
四、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應對策略和實踐措施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的時代需要,挖掘大學英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有利于構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教育體系。
1.教師應深挖現有教材,確定思想政治教育主題。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往往只注重對英語語言知識的教學。教師深挖教材確定思想政治教育題材后,就會聯系實際有意識地升華教學內容、啟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興趣,這有利于課程思政建設。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目的在于培養學生不僅具有扎實的英語能力,而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文素養,這樣才有能力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教師才能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深挖教材,確定思政主題,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部分高職高專院校學生存在缺乏政治素養、自我約束力差、自我學習能力弱等問題。因此,如何培養這些學生,激發他們的愛國精神和學習熱情,提升他們的職業素養顯得尤為重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能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職業素養,辯證地看待西方文化,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化自信,符合新時代高職高專院校英語教學人才培養目標。
例如,“How to Build a Brand Name”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設計品牌的三個步驟:起名字、設計廣告語和標識圖案。品牌名稱承載著企業的理想,品牌廣告語蘊含著企業的文化精神,標識圖案展示著獨特的企業形象。筆者在教授這篇課文時,發現原文中列舉的示例全部都是國外品牌,如可口可樂、星巴克、李維斯等,沒有中國品牌。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筆者引入了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部分民族企業,如華為、阿里巴巴、李寧等,對設計品牌名字、廣告語和標識圖案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進行詳細講解。引入這些民族品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支持優秀民族企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讓學生能用英語簡單介紹中國民族品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編寫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材。筆者調研發現,目前大部分大學英語教材的文章源自國外的文章,確保了語言的原汁原味,但是中國文化元素嚴重缺失。大部分大學英語教材側重于介紹西方文化,而缺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介紹。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中,編寫以思政為主題的大學英語教材,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
為了落實《綱要》的精神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揮大學英語課程育人的作用,根據教育部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和現行的《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大綱》,目前,筆者正在帶領團隊編寫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材,把思政內容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本教材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在編寫理念、課程結構、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改革,將三觀塑造融入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通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推動和促進職業教育教學的深化改革。
本教材以大學生學習、生活和職場話題為主線,融入思政內容,精心選取富有時代氣息、學生感興趣的素材,將思政內容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學內容生動活潑,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實現思政教育和英語語言知識學習及語言技能培養的有機結合。
3.大學英語教學中,“德、知、行”相融通。德即育人,知即傳授知識,行即培養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德、知、行”應相融通。進行英語技能訓練的同時,重視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學生不僅了解西方文化,更能有意識地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三觀和健全的人格,完善個性,健康成長。通過學習和使用英語,學生可以直接了解國外前沿的科技進展、管理經驗和思想理念,學習和了解世界優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增強語言實力,有效傳播中華文化,促進與各國人民的廣泛交往,提升國家軟實力。
可以通過在教學中增加中國文化內容,幫助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在教學中加強隱性育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健全的人格,選材時考慮材料的價值引領作用。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幫助學生完善個性、健康成長。通過“德、知、行”相融通,深化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與認同,增強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三觀和健全的人格,完善其個性,促進其健康成長。
五、結語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的時代需要,挖掘大學英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有利于構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教育體系。本文借助實證問卷調研的方法,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應對對策和實踐措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任重道遠,它是大學英語教師在新時代的使命和擔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趙繼偉.“課程思政”:涵義、理念、問題與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9,17(02):114-119.
[3]戴貴龍.奏響“三全育人”最強音[OL].人民網.2019-02-26.
[4]王丹丹.新時代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D].安徽農業大學,2019.
[5]安秀梅.《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11):84-85.
[6]李平,王聿良,吳美玉,等.“大學英語”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可行性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 16(10):137-140.
[7]劉曉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8,34(05):126-128.
[8]黃怡凡.課程思政體系下的大學英語教學[J].文教資料,2018(05): 209-211.
[9]譚蘇燕,章慶娥.課程思政背景下國家認同感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踐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09):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