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煒
【摘要】言語品質,指的是語言作品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質量的高低程度。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言語品質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言語表達是一個不斷建構的動態過程。在日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呈現的言語表達行為,發揮多元的評價策略,形成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高效互動,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言語品質。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師課堂評價 言語品質
言語品質,是指學生能正確地解讀對文本主題構成支撐作用的具有表現力的語言文字,并能在言意轉換中,用規范、貼切、豐富且具有審美性的言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那么,站在教師課堂評價的角度上,教師可以為兒童的言語品質提升做哪些可行的努力呢?筆者結合統編版高年級語文教材,展開了如下思考:
一、及時促進發展可能性
師生對話是課堂上常見的形式。 “師生對話”,不僅要有教師的問和學生的答,還應有教師的及時評價和學生的補充。因為評價,是一種判斷,是一種引導,是一種互動,更是一種激勵。
課堂上的及時評價,可以是對字詞提醒的肯定,對語序表達的調整,對個性理解的賞識,也可以是對觀點想法的探討……以六年級(上冊)《草原》一課為例,教師在導入環節,啟發學生想一想,講一講,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樣的。有的學生回答:“我印象中的草原空氣清新,天氣晴朗,那里美麗的景色,令人陶醉!”教師面對學生的自行理解和自主表達,緊扣詞語的運用,進行了及時的點評:“用上了課文中的詞語來形容印象中的草原,很棒!”教師關于語言表達的點評與認可,一方面給予了學生課堂上主動表達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教會了學生言語表達的方法。在質疑環節,學生提問:“文章第一小節為什么用很大的篇幅來寫草原風光美?與后面的段落有什么關系?”教師的點評如下:“從寫法上提問,思考很有價值!第一小節寫風光,后面寫人情,看起來關聯并不緊密,那么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我們發現:教師在評價中,先表示對學生質疑思維的肯定,再幫助學生進一步厘清問題的層次。他通過點明思考方向,梳理問題內容,由“一”輻射到“多”,在評價中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質疑意識和方法。
其實,像類似的評價在我們的課堂中并不少見。不因問題的簡單而忽視,也不因理解的錯誤而回避,在無論大小、深淺的“對話”中,面對學生積極的“回答”,教師總給予及時和精準的“評價”,兒童言語品質就有了提升和發展的可能。
二、充分把握課堂主陣地
及時的評價,讓我們看到了兒童言語品質提升的曙光,但更重要的,是教師充分把握課堂主陣地,讓兒童在包容的氛圍和即時的生成中得到文學的滋養,習得表達的技能,豐富言語的內涵。
1.營造師生共情氛圍
共情,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教師評價中“共情”的藝術,在筆者看來,包含著尊重、認可、激勵、探討等多種積極正面的力量。這些力量,將使教師更接地氣,使課堂更為活躍,使學生更愛表達。
全國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善于渲染,更懂得共情。在一次“千課萬人”習作教學高峰論壇上,王老師執教詩意寫作課《花開自在》。教學過程中,王老師一步步引導,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筆下的那朵最喜歡的花。一個學生描寫花的顏色時,寫道:“大海一樣波動的蔚藍”。學生們聽完,展開了點評,說道:“‘波動一詞寫出了動感,寫得好!”王老師承接學生的話語,加入了感受和探討:“是的,光澤是靜態的,但‘波動卻寫出了藍色閃爍、跳躍、起舞的姿態。就這樣一個詞,就把我們的身心和靈魂帶向了一望無垠的大海深處?!蓖趵蠋熢谠u價中將共情的藝術運用到極致,只是一個動詞,就喚起了師生情感與靈魂的強烈共鳴,不僅強化了學生的表達意識,更給予了學生詩意般的言語滋養。
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的評價中能站在兒童的角度,走近兒童的身邊,感受兒童的感受,理解兒童的理解,那么語文的滲透、思維的引導、言語的發展便可以順勢而為,漸有成效。
2.巧用課堂生成素材
課堂本身就是教學最好的素材。在教學中,除了我們在課前備好的內容、做好的預設,若是能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就會在課堂中找到許多鮮活的教學資源。如果教師能夠將課堂中生成的素材,借助“評價”的手段融入到教學中,“教”與“學”就得以自然相通,無縫對接。
全國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在利用課堂生成組織教學方面展現出了從容自如的一面,竇老師在《牛郎織女(一)》一課教學中,鼓勵學生一邊聊故事,一邊梳理人物關系。聊到哪里,就說到哪里。以“牛郎和老?!钡年P系為例,學生引用了課文的第1-2自然段,側重分析了牛郎對老牛的照顧周到。竇老師聽了學生的回答,抓住“知恩圖報”一詞,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雖然牛郎是人,老牛是動物,但他們卻能像兄弟、朋友一樣相處。接著你說的這個詞,咱們再聊一聊老牛是如何‘知恩圖報的呢?”學生們對老牛展開了進一步的思考:為什么要以牛作為故事中的一個重要角色?他們借助引證資料、傳統文化、閱讀積累等對老牛的形象進行了更為深刻、細致的分析與理解。在這個細小的教學環節中,雖然學生的回答側重于主角牛郎,但竇老師巧妙抓住了回答中“知恩圖報”這個詞,啟發學生轉換角度,展開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究,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和言語得到了多維度的鍛煉和提升。
由此可見,基于課前對教材和學情充分的研究和熟悉,教師應留心發現,靈活應對,巧妙用課堂生成資源。在對話和評價中,智慧地引導,創造性啟發,讓學生獲得層次更豐富的知識、思考與體驗,真正實現以課堂為主陣地,促進學生言語品質的提升與發展。
三、著重關注疑難和問題
學生的言語品質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遇到一系列疑難或問題,而這些疑難問題也恰恰為言語品質搭建了進一步發展的階梯。因此,教師在教學評價中,要有迎難而上的精神,巧妙化解的智慧,重視每一個重難點的突破,重視每一個問題的點撥。
1.注重重點難點啟發
要提高言語品質,當學生在發展中遭遇阻礙和困境時,還應在評價中發揮“啟發”“點撥”的作用。
教學五年級(上冊)《將相和》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將”和“相”為什么又和好如初了呢?學生大抵都依據藺相如的形象,認為他的寬宏大度引起了廉頗對錯誤的認識和懺悔,疏忽了故事發生在“弱小的趙國常常被強大的秦國欺凌”的背景下。于是,教師引導學生再次回顧“完璧歸趙”“澠池會面”兩個故事,小組間討論這兩次“化險為夷”的原因。學生經過教師的點撥,吸取同伴的觀點,發現“完璧歸趙”和“澠池會面”中不僅有藺相如的“機智勇敢”“不畏強暴”,也有廉頗“武力雄厚”“威震朝野”的因素。教師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啟發:由此看來,他們對于趙國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臣。站在這樣的角度上,再思考:將相和是因為什么呢?學生豁然開朗,開辟了全新的視角,理解了將相共同的抗秦愛國之心才是“和”的最根本原因。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我們發現,教師沒有生硬地灌輸,而是準確地找出了學生誤解的癥結所在,以評價的方式,為學生點出了一條新的思路,引發學生有依據地思考和理解,讓學生獲得突破課堂重難點的愉悅感和成就感。
2.面對問題準確糾正
無論是兒童個體生命的成長,還是兒童言語品質的提升,無疑不是從一次次的試錯中實現的。在課堂中,學生混亂的思維邏輯、錯誤的言語表達、偏頗的見解觀點……都需要教師通過評價,及時、準確、有效地予以糾正。
六年級(上冊)文言文《書戴嵩畫?!分杏小耙蝗掌貢嫞荒镣娭?,拊掌大笑”一句。課堂上,一位學生將此處的“笑”理解為“嘲笑”“譏笑”,并給出了理由:牧童發現畫上的牛畫錯了,結果杜處士還視若珍寶,自然會覺得很可笑。教師聽后,便與該生展開了探討:“你覺得故事中這個牧童是個怎樣的孩子?”學生說:“他很可愛,也很率真。”學生對牧童的評價得到了同伴們的一致認可,教師也表示了贊同,并繼續評價道:“那文中的‘笑理解為‘嘲笑,符不符合他可愛、率真的形象呢?”學生意識到了自己理解的不當之處,并進行了自我糾正:“牧童的笑只是小孩子發現牛畫錯后,一種非常純真的笑?!痹谶@個例子中,教師的糾正及時、準確,更充滿教學的智慧。不直接否定,而是在評價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矛盾,在自我的反思中調整、糾正,形成正確的認知。
因此,在發揮評價中的“糾正”作用時,直接而不中傷,委婉而有指向,這樣不僅糾正了學生言語表達中的錯誤,消除了學生言語思維上的盲區,更保護了學生樂于思考、勇于表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為學生言語品質的進一步提升掃清了心理障礙。
教師的評價正在課堂中發揮著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兒童言語品質的提升將會是一條漫長的征途。但若能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形成“以評價促進兒童言語品質”的意識,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兒童言語品質提升策略,筆者認為:一句句及時而有效的課堂評價,終將點亮兒童言語品質的發展之路!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芳草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