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君賢
摘 要:“宅”家網(wǎng)課教學將疫情防控正能量轉化為道德與法治課堂資源,其中,生命教育應成為值得珍視的德育契機。道德與法治的生命教育課堂可從滋養(yǎng)生命意識、守望生命成長和追尋生命價值三個維度探索生命教育的路徑,助力學生從“守本心”感悟生命至上內(nèi)涵,從“悟暖心”體會我與他人生命休戚與共關系,從“修正心”充盈有溫度、力度的生命,堅定生命成長的足跡,培養(yǎng)學生健康生命素養(yǎng),進而促進學生生命生長和核心素養(yǎng)落地。
關鍵詞:生命教育 道德與法治 核心素養(yǎng)
七年級上冊教材第四單元對“生命的思考”分為三個層次:第八課“探問生命”是基礎,第九課“珍視生命”是關鍵,第十課“綻放生命之花”是目的。《敬畏生命》是第八課第二框的內(nèi)容,它是前一框對“生命可以永恒嗎”思考探問的繼承和升華,從思想層面到行為層面,再到價值層面逐層遞進,實現(xiàn)對敬畏生命的認識。在疫情面前,不管是英勇無畏的逆行者們,還是宅家守候的普通人們,都是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敬畏生命不僅僅是對生與死的敬畏,更是對整個生命歷程的敬畏。英雄們的逆行是為了讓更多人生命得以延續(xù)的歷程,普通人們的宅家是為了與親人共同記錄體驗生命的歷程。
初中時期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金色年華,而生命教育是青春成長的底色和價值觀教育的基石。尤其在重大疫情面前,對學生生命的關注、關懷教育顯得重要而緊迫。同時,生命教育立足于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要求,將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落到實處。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將將生命教育作為深化疫情德育的重要途徑。在此,以《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敬畏生命”為例,作一探討。
1 守“本心”:樹立“生命至上”理念,滋養(yǎng)生命意識
守“本心”指的是引導學生對每一個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作出思考,學會用敬畏之心對待每一個生命。生命意識是個體對生命的一種“自覺意識”,包括“生命存在意識、生命感知意識和死亡意識等。生命教育的核心即培養(yǎng)學生生命自覺的意識,形成健康的生命意識,這對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
因此,“本心”堅守,就是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理念,讓學生在學習成長中逐漸形成生命意識。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倡導:教育的藝術在于激勵、鼓舞、喚醒,而不僅僅是單純地傳授本領。[1]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我們應注重激勵、鼓舞、喚醒學生向上的心靈。結合對《敬畏生命》一課的分析,只有喚醒學生生命意識和情感,根植理念內(nèi)化于心,才能有積極的生命意識與態(tài)度。如能在上課伊始,以問激思,以思促情,以情導行,設疑、設問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喚醒內(nèi)心的生命感、價值感,方能為學生生命健康發(fā)展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蘊,塑造健全與完善的人格。
教學“生命至上”,筆者選用“武漢疫情暴發(fā),各地溫暖馳援”這一新聞素材作為情境依托,播放視頻《眾志成城,為生命護航》。
視頻片段:庚子春,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疫”,以武漢為中心點,在全國拉開;全國六千多名醫(yī)務人員馳援湖北;心系武漢,全國各地為武漢捐贈善款、物資,助力疫情;志愿者們“逆行”在寂靜的街區(qū),成為這座城市的另一種“基礎設施”;全國多城點亮夜空,為武漢加油,為中國發(fā)聲。
基于視頻內(nèi)容,設置問題一:“武漢疫情爆發(fā)和全國的愛心馳援,讓你感受到了生命有何特點?”在平臺觀看視頻后,引導學生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時,感悟生命的脆弱與艱難。筆者適時追問,設置問題二:“花費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幫助武漢人民,說明了什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QQ群里針對該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在關鍵時刻眾志成城,共克時艱,這是真正偉大的民族”;“給武漢人民巨大幫助,不僅能夠早日戰(zhàn)勝疫情,更是一種力量上的支持,給予他們信心溫暖”;“讓世界見證中國的強大,對生命的詮釋”。進而學生發(fā)出對生命的感嘆:生命如此堅強、力量、崇高與神圣。在各組交流完之后,設置問題三:“從社會各界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中,你悟出哪些道理?”此時,學生對生命的認識更上一層,生命價值高于一切,要尊重每一個生命,保有對生命敬畏的情懷。同時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深入領會生命至上不僅珍愛自己的生命,還要發(fā)自內(nèi)心地珍愛他人的生命。
在突破“生命至上這一目內(nèi)容的教學過程中,始終圍繞這次共同戰(zhàn)役中的感人鏡頭,精心設置三個層層遞進、由淺及深的問題,不僅幫助學生深入細致地解讀教材文本的內(nèi)涵,更引發(fā)學生意識到過積極健康生活的前提條件是必須要樹立生命至上理念,形成積極樂觀和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讓生命意識在學科滋養(yǎng)中喚醒。
2 悟“暖心”:探尋“休戚與共”之道,守望生命成長
作為教師不僅要在思想上堅守生命的“本心”,還要做一個精益求精的工匠之人,用匠心暖人心。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是一場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發(fā)出來,才能觸動心靈深處。那么,如何在生命教育的課堂中以心暖心,潤物細無聲之中感悟“休戚與共”的生命之道?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課堂,是傳遞愛的主陣地,是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場所。在娓娓道來之中,不斷喚醒學生的內(nèi)在能量,使之更接近自己的人性,讓生命鮮活。
教育家李吉林在完善情境教育體系中,提出:無情境不教學、無情境不課堂、無情境不德育。[2]情境包含“情景”與“境地”。情境教學,就是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要求,創(chuàng)設營造各種富有情感氛圍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知、體驗從而提高認知水平,使課堂教學更有靈氣、深度。
據(jù)此,教學“休戚與共”時,筆者通過《“疫”線暖心聞,患者真情獨白》的短視頻聚焦到某一位患者的獨白,觸動學生內(nèi)心。
視頻內(nèi)容:一位新冠肺炎治愈者回想那段生死考驗的經(jīng)歷,一度想寫遺書,放棄治療,是醫(yī)護人員精心治療與耐心開導,讓他振作起來,才能戰(zhàn)勝疫魔。患者治愈后,決定獻出一份熱血傳遞美好,讓生命得以延續(xù)。
借助短視頻,分兩個角度提出設問,引導學生思考分析:一是“如何評價幫助患者重拾信心的醫(yī)護人員的行為?”“把危險留給自己,用生命守護患者”;“為醫(yī)護人員的行為點贊,這是一份使命與愛”;“溫暖的舉動讓患者有信心戰(zhàn)勝病情,讓我們贊嘆不已”。學生從責任、使命、關懷、與人為善等角度闡述觀點,繼而引導學生學會尊重他人生命,積極奉獻社會;二是“如何評價這些捐獻血漿治愈者的行為?”“挽救同胞的生命,讓生命接續(xù)”“他們也是英雄,這是回饋社會的表現(xiàn)”。學生結合上一節(jié)坦然面對生死談起,再談到治愈者接受社會的善意,努力回饋社會,形成一種愛的循環(huán)。最后,教師肯定學生聯(lián)系舊知識,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這種“愛的循環(huán)”就是“休戚與共”,共同守護生命。再升華到國與國之間的“休戚與共”:國外援助中國抗疫物資清單;國外疫情告急,中國也無償援助。從人與人到國與國之間都要做到“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這是對生命保有敬畏之情更深一層次的認識。
新教育強調(diào),德育教人向善,善是社會的呼喚,也是人性的彰顯。[3]生命,一定要有道德影響,才能促進生命的成長。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石,它承載著每一個人對于生活的美好向往。利用系列“善的力量”點睛,點明生命教育,點亮生命底色,點燃學生生命成長的火花——尊重、關注、關懷和善待。通過疫情的現(xiàn)實素材,學生明白了一個道理:敬畏生命,就是從對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對他人生命的關懷,意識到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休戚與共,最終走向道德的生活。
3 修“正心”:回歸“生活本真”需求,追尋生命價值
守“本心”,悟“暖心”,方能塑“正心”修身。新教育倡導,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立足點,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基。而回歸“生活本真”則是要為學生提供直接參與實踐的機會,提高他們道德踐行的能力,追尋生命價值,最終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生命價值是生命教育的最終關懷,構建積極的人生軌跡。幫助學生在道德踐行中提升生命擔當與責任,這才是生命的價值體現(xiàn),也是踐行健康生活、公共參與核心素養(yǎng)的集中表現(xiàn)。
仍以“敬畏生命”為例。為教學“對生命懷有敬畏情懷”,設計“‘疫線家書”這一環(huán)節(jié),穿透疫情,讓愛發(fā)光,促使學生積極主動踐行敬畏生命的真諦。所在班級詹同學連麥朗讀《一箋淺淺信,幾許深深情》:他的父親是本地疾控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員。作為流行病學的調(diào)查員,始終堅守奮斗在抗疫最前線。詹同學媽媽為丈夫手寫一封家書,訴妻兒之思。通過身邊戰(zhàn)役先鋒的故事,為學生接下來宣言接龍活動的開展鋪墊情感基調(diào)。所謂歲月靜好,我們能夠平安在家,只因有人替我們逆向而行。
隨后,筆者展示“我與你并肩共戰(zhàn)役”線上宣言接龍內(nèi)容。以“防控疫情我有責,我承諾……”的格式,在小程序上接龍踐行敬畏生命具體的行動。學生以線上小組為單位,輪流發(fā)表宣言,進行了一次傳遞生命美意的接力宣言,如:“抗擊疫情我有責,我承諾積極應對,注意防護,注意衛(wèi)生。”“抗擊疫情我有責,我承諾定相信我的祖國,一定會戰(zhàn)勝疫魔。”“抗擊疫情我有責,我承諾會安心居家,不給祖國添亂。”最后,學生將自己的接龍宣言以小組為單位,制作成小視頻傳到學習平臺,作為課堂生成性資源。
通過課堂活動,從朗讀“‘疫線家書”到“我與你并肩共戰(zhàn)役”線上宣言接龍活動,激發(fā)學生以實際行動踐行抗“疫”之路,充盈生命,擴展生命的厚度,幫助學生在道德踐行中提升生命擔當與意識,明白這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表達。
總之,守“本心”、悟“暖心”、修“正心”,是生命成長的三種屬性,也是學生課堂生長的過程。疫情之下,喚醒生命意識“扎根”;體驗生命成長“生根”;實現(xiàn)生命價值“發(fā)芽”,最終使生命之花綻放,這是一種生命成長的真善美,也是生命教育的初心。
參考文獻:
[1] 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養(yǎng)指南[D].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
[2] 顧明遠.李吉林和情境教育學派研究[D].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2011-12.
[3] 朱永新.新生命教育[J].教育,2019(11).
福建省廈門市湖濱中學 (福建省廈門市 36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