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詞匯是語言學習的基礎。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學生各項語言技能的形成和發展與他們所掌握的詞匯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的核心部分,詞匯學習有助于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鞏固和提升。本文就如何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靈活運用語境理論進行深入探討。教師可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準確地領悟和掌握詞匯的內涵,有效地提升詞匯教學效果。
【關鍵詞】大學英語;語境理論;詞匯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1)06-0020-02
大學傳統英語教學中,許多教師習慣于脫離語境來完成詞匯教學。在這種教學方法下,學生雖然能夠通過反復的機械記憶、不斷復習,掌握大量詞匯,但是在真正輸出語言的時候,能寫出地道英語句子的學生寥寥無幾,更無從談起寫出精彩的篇章了。詞匯在不同的語境中所表達的含義不盡相同,學生需要在平時積累豐富的英語詞匯,學會精準地理解詞匯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含義。閱讀過程中,有一定詞匯量的學生在理解全文的中心主旨時會更加得心應手[1]。為了順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和要求,教師應該更加注重培養大學生的英語應用和交際能力,尤其需要對詞匯教學進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探討。語言學家的研究成果顯示:將語境理論滲透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可以有效提升詞匯教學效果。
一、語境理論概述
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是首次提出語境概念的語言學家,他得出結論:“如果沒有語境,詞匯就沒有意義。”他把語境分成兩類,分別是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境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文化語境”指話語人生活在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下的狀態;“情境語境”指言語行為發生時的具體情境。馬林諾夫斯基提出的“語言環境”概念的理論依據不夠完善,有待深層次的研究和探討。
弗斯(Firth)吸收了馬林諾夫斯基情境語境概念的精華,把語境細化為“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兩個類型,包括:①參與者的有關特征;②參與者的語言行為;③參與者的非語言行為,其中又包含有關的事物和言語行為的影響。弗斯研究發現:語境的關注點是交際中的話語,界定語境的關注點是語言。一個言語交際系統包括言語交際的主體、話語、信息傳遞渠道、外部環境等幾項基本因素。
韓禮德(Halliday)在弗斯語境思維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語域研究,將馬林諾夫斯基和弗斯的語境理論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他提出了語域的三個變量,即語場、語旨、語式。“語場”指社會行為,即正在發生的事件,包括正在發生的社會行為的本質、參與者所從事的事情,其中語言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語旨”即角色結構,指參與者是誰,他們之間是什么樣的地位和關系;“語式”即符號構成,就是語言所擔當的角色,具體指語言起什么作用、參與者希望語言起什么作用、語言在語境中的身份及功能等。
對于任何一個英語詞匯而言,如果沒有把詞匯融入一定的語境中,那么這個詞匯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教師在開展詞匯教學時,不宜孤立地去教每個單詞的發音、含義和使用方法,而應該將單詞放到正確的語境中去教授,讓學生對單詞有充分的理解。詞匯離不開語境,就像魚兒離不開水,離開水的魚兒,就失去了生生不息的機會;離開語境的詞匯亦會失去活力[2]。
二、語境理論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語境理論的誕生和發展給大學英語詞匯教學帶來了新的啟示。詞匯教學中,單詞本身是靜態的,只有將單詞有序地按照規范的結構和形式排列成句子或者段落,這個單詞的意義才能被“點亮”。理想的詞匯教學模式是給學生創設更多的能直接使用語言的機會,讓學生“沉浸”在語言環境中,開展對語言有意義的交際和應用。這種教學理念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思考如何才能提供滿足學生期待的有效語境,讓學生既能觸及,又能產生共鳴。教師還需要從更高層次去探究如何在語境中體現出詞語的真實含義,讓學生領悟某個新單詞在句子中蘊含的美感。教師在創設語境時可以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語境關聯性原則。語境關聯性原則是指創設的語境一定要與目標詞匯學習相關聯。語境是為詞匯學習服務的,要與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語言學習水平息息相關。
(2)語境的真實性原則。語境的真實性原則是指創設的語境應盡可能是生活中的語境,要貼切現實社會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學生多接觸真實的語境,能喚起學生的認知共鳴,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單詞的含義。
(3)語境的循序漸進性原則。語境的循序漸進性原則是指以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為基礎,由淺入深,由簡到繁,逐步深化提升,讓學生慢慢地去感知、領悟、理解詞匯,最后實現正確應用詞匯的目標。
如果在詞匯教學中,教師能盡可能遵循上述語境創設的原則,那么詞匯教學效果會得到提升。新世紀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第四單元出現了眾多新詞匯,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將語境理論融入課堂活動之中。具體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一)快速閱讀全文,鎖定核心關鍵詞
關注篇章語境,有效開展語境理論視域下的英語詞匯教學。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通讀全文,讓學生特別關注文章的標題,尤其是標題中的關鍵詞。還應引導學生重點瀏覽首段和末段,每個自然段的首句和末句不容忽視。在學生快速瀏覽這些信息的時候,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將自己認為的核心詞匯圈畫出來,讓學生在通讀全文后再將圈出的詞匯融入全文語境中,自然而然地思考和學習新詞匯。通過這樣的單詞學習體驗,學生在學習中會條件反射般地從語境視角分析和解讀新詞匯。掌握了新單詞之后,其學習興趣也會顯著提升。
(二)仔細閱讀全文,猜測并確認陌生詞匯的含義
訓練學生學會猜詞是重要的詞匯教學內容,教師應教會學生通過閱讀上下文,結合語境猜測詞義,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為了確保猜詞的正確率,教師可以讓學生細讀文本,通過字里行間細節信息對生詞的含義進行有意義的猜測。“Growing up”是新世紀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冊第四課的標題,學生在熟悉全文語境之后,再去細讀和猜測標題中詞匯短語的含義就會得心應手。詞匯教學中經常使用的語境涵蓋語句語境、段落語境以及語篇語境,其中,利用段落語境引導學生學習新詞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據段落上下文,學生可獲得相關的語境線索,再根據語境的提示,便能猜測單詞的含義。如“Growing up”中有這樣一段:“On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my classmates crowded around me because I was the doctors son. ‘If youre anything like your father, youll be a smart boy. my first-grade teacher said. I couldnt stop beaming.”對于學生而言,這個句子中的“beaming”屬于生詞,如果依然采取傳統的詞匯教學方法,直接告訴學生這個單詞的發音和中文含義,學生對這個新詞的印象就不夠深刻,更不用說掌握和靈活運用這個生詞。教師可以嘗試從語境視角來教學生這個單詞。從段落語境來分析,此段描述了“我在同學中是焦點人物,老師評價如果我成為像爸爸那樣的醫生,那么我一定會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聽到這樣的贊詞,我情不自禁地……”。通過該段的語境,學生可以猜出“beaming”一定是一個表示喜悅含義的詞。而人表達喜悅的方式是多樣的,可以是“一個微笑”,也可以是“手舞足蹈”,學生再結合這段話的上下文語境,便能大致推斷出這個單詞的意思為“喜笑顏開”。為了確認猜測的詞義是否準確,可引導學生借助《牛津詞典》得出權威的雙語解釋:“smile happily”就是“beam”的英文含義。所以此段文字的最后一句話可以理解為:我情不自禁地眉開眼笑。課文的后半部分還有一段話:“I hopped into the car and headed down the road, savoring the beauty of the Vermont countryside. My mind was wandering.”這段話描繪的是我渴望開爸爸的車去兜風的迫切心情。“我跳進了車,沿著馬路行駛,一邊欣賞鄉村風光,思維一邊開始……”對于“wandering”這個詞,學生可能會比較陌生,但是結合段落語境,可以猜出是“思維走神”的意思。為了確認猜測的詞義是否準確,可引導學生再次借助牛津字典得出權威雙語解釋:“wandering”的英文含義是“If your mind and thoughts wander, you no longer pay attention to something, or start thinking about other things, especially when you are bored or worried or too excited.”通過對詞匯含義的確認,學生以再次明確所學詞匯的含義。
由以上事例可以得出啟示,從單詞本身的構成出發進行猜詞,精準性明顯不高,而如果能結合段落語境,對其進行符合邏輯的綜合推測,那么猜詞的正確率會明顯提升。所以詞匯教學中指導學生結合語境合理猜詞,大膽揣摩,是一種成效顯著的教學策略。學生在積極參與猜詞的過程中,會投入極大的熱情,感受到學習語言的無限樂趣。一旦猜詞成功,學生會收獲滿滿的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習英語的巨大動力[3]。
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積累詞匯是促進語言與文化相融合的有效手段。語境理論為詞匯教學提供了合理的理論支撐,也為教師提升詞匯教學效果指明了新方向。教師在詞匯教學中,要使具體詞匯與特定語境相契合,通過語境呈現詞匯的含義,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詞匯。
【參考文獻】
[1]David Nunan Neil J. Anders.實用英語教學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2]潘云梅.英語閱讀教學中的詞匯處理循環與提升[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
[3]保羅·內申.外語詞匯教學的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
馬琳(1976~),女,浙江寧波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教學法,語言學,翻譯鑒賞和文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