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劉燕
【摘要】新文科建設是人文社會科學與時俱進、主動適應新時代發展的一次深刻變革,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新文科體現了學科建設的時代性、融合性與創新性,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挑戰和機遇。本文立足新文科的內涵與特征,從大學英語教學理念、課程建設、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四個維度探究了新文科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路徑,為新時代國家戰略發展與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支撐。
【關鍵詞】新文科? 大學英語? 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新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現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號:SGH20Y1075)。
【中圖分類號】H319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9-0071-02
一、引言
“人文社會科學”(或稱“哲學社會科學”)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稱,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人文社會科學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認識世界、重構社會、傳承優秀文化、引領價值導向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當前全球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時代,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更新、突破,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同時也為人文社會科學的全新轉型提供了機遇。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召開“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新文科是人文社會科學與時俱進、主動適應新時代發展的一次深刻變革,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在新文科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同樣應該適應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滿足學科領域發展的需求,服務于社會各行業發展。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導下,積極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既有專業知識和技能,又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以及批判性思維的新時代高素質人才。
二、新文科的內涵與特征
新文科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背景,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途徑,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1]。新文科充分凸顯了學科的交叉融合優勢,打破學科壁壘,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新技術,將人文學科與理工學科相融合,實現相互促進、協同發展。新文科建設的核心要義是立足新時代,回應新需求,促進文化融合化、時代性、中國化、國際化,引領人文社科新發展,服務人的現代化新目標[2]。
新文科集中體現了時代性、融合性和創新性的特征。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信息流動化、文化多樣化,中國正處于歷史交會的新節點,在此背景下,外語學科作為新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順應時代發展大勢,將助力弘揚中國文化、推進新時代文化建設,提升中國在世界舞臺的話語表達能力。新文科的融合性主要體現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的交叉融合以及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互融合。外語應積極拓寬學科領域,形成“外語+”等新興學科。創新性是新文科的屬性特征,新文科背景下,堅持教育教學理念創新、培養目標新定、教學模式創新與范式的轉變,形成人文學科的創新性發展,培養新時代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的高水平外語人才。
三、新文科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路徑
新文科建設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也為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在新文科理念的引領下,推動外語學科內涵式發展,大學英語教學需要從教學理念、課程建設、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四個方面做出改革探索和嘗試。
1.創新大學英語教學理念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傳統文科實現更新升級,需從以學科為導向轉向以需求為導向, 從專業分割轉向交叉融合, 從適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3]。這一轉變體現了新文科傳授知識、塑造人格、服務社會的學科功能。大學英語教學也應充分利用語言教學的優勢,助力新文科建設。在教學實踐中,理念創新是根本,沒有教學理念的轉變,就不可能帶來教學方法、機制、模式的革新。大學英語教學理念應當以開放的眼光,強化對標意識,依據全球經濟發展、國家對人才戰略發展的需求、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以及構建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的時代需求,突破單一的語言技能訓練和文化知識輸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變革,加強大學英語課程的服務意識,即以英語教學為載體,將英語語言技能、實踐應用技能、學術英語、英語文化以及其他理工科課程的相應技能要求交叉融合,依托優質的信息資源和多終端學習平臺,秉承“面向世界、跨界聯動、打通經脈”的理念[4],培養既精通專業學科知識、又具有國際視野,形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地國際復合型人才。
2.加強大學英語課程建設
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的拓展都要服務于新文科建設的目標。在兼顧大學英語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時,將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需求同國家的戰略需求相結合,構建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和跨文化課程相融合的多元課程體系。通識課程不僅包括人文、社會、歷史、美學等社會科學的課程,還應將自然科學、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融入通識課程中,培養學生語言技能的同時,豐富學生在社會、文化、科學等方向的認知視角,提升人文素養。專業課程實現“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將政治、經濟、生物、科技等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與英語課程相融合,滿足學生在學術領域和職場領域的語言應用需求,讓大學英語課程為學習者了解國際最前沿信息、借鑒最先進科學技術和研究方法提供知識服務,從而形成跨學科領域的融通發展。跨文化課程幫助學生了解不同國家、民族的思維習慣與文化差異,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批判性思維,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大學英語課程建設應指向全面育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根據國家的戰略需要和文化特色來對學科結構進行重組和凝練,創新和拓展新興融合點,為新時代國家“走出去”戰略搭建溝通與交流的橋梁。
3.優化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現代信息技術的革新豐富了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相對單一,學習方式線性化,不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教學目標的達成。《指南》(2020版)倡導高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積極創建多元的教學與學習環境……建設或使用在線開放課程、線下課程、線上線下混合課程、虛擬仿真實驗課程等精品課程,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使學生朝著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方向發展”[5]。因此,在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共建的前提下,大學英語應該形成“技術+智能+混合”的教學模式,利用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優化大學英語教學的全過程。線下課堂學習中將外語類課程與各類專業課深度融合,在線網絡(移動)學習拓展學習空間,營造更具包容性的泛在學習環境,混合式教學模式提供多維度、多方向的學習資源,打通了線上與線下的互動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學生進行學科交叉學習、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打造更好的學習環境。在教學實踐中,智慧化硬件設施如智慧門禁、智慧教室的使用,為課堂信息化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優化提供了有力的環境支撐。
4.構建多元教學評價體系
新文科建設下的學科交叉融合勢必帶來評價體系的改革,即通過評價內容多元化和評價手段多樣化,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評價內容多元化主要體現為從對“學習的評價”到“促進學習”的評價,實現從重結果到重過程的轉變。在評價過程中,不僅要評價學生在語言文化知識、英語應用能力、自然科學知識以及創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等認知及能力方面的發展,還要評價包括情感、價值、人格、態度等非認知維度的發展。評價手段多樣化是指在進行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時采取更加形式多樣的測評方式,從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動態考查和記錄教學活動和教學成果。同時適當加大過程性評價的比重,充分發揮教學評價對教學改革的導向作用。在終結性評價中,加大考查學生創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試題比例,采用口試、筆試、調查報告等多種形式進行評價。過程性評價強調對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學習任務的完成、學習思維的進階與變化等方面的連續性、動態性評估,采用如學生互評、問卷報告、訪談、討論陳述、階段測試等多種形式進行評價,從多維度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形成全面的認知,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效能和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四、結語
新文科建設是我國依據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教育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舉措,關系到國家教育發展的新方向,是優化高校學科結構、促進專業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面對新文科建設的大潮,大學英語應不斷深化改革,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服務國家、社會與個人發展。面對新的契機,大學英語還應實現與現代信息技術、其他學科專業的深度融合,實現跨界發展,培養既具有國際交流合作能力又有批判性思維;既有國際視野又能與國家共命運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在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中展現新作為、彰顯新擔當。
參考文獻:
[1]王銘玉、張濤.高校“新文科”建設:概念與行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3-21):004.
[2]樊麗明.“新文科”:時代需求與建設重點[J].中國外語,2020(5):10-14.
[3]李鳳亮.新文科:定義·定位·定向[N].探索與爭鳴,2020(1):5-7.
[4]龍寶新.中國新文科的時代內涵與建設路向[J].南京社會科學,2021(1):135-142.
[5]何蓮珍.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的新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修訂依據與要點[J].外語界,2020(4):13-18.
作者簡介:
張晶(1982年-),女,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翻譯理論與實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