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虎林
【摘要】近幾年,由于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得越來越好,因此在新課改的深度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要求。為了符合新時代的要求、適應新時代的教學理念,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生活情境,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相聯系,讓學生們明白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被廣泛地應用在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效激發小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讓學生們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質量,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基于此,本文首先簡要分析了當代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生活情境的重要意義,隨后又從四個方面闡述了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開展策略,以此供相關人士交流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生活情境? 問題? 重要意義? 開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9-0079-03
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其邏輯性比較強。但是,數學源于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在當今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當中,很多學生認為學習數學比較枯燥乏味,無法對數學產生興趣。然而,這是因為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沒有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轉變其固有思維,在教學過程中聯系生活實際,將教材中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生活情境,從而激發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習熱情,讓學生能夠對于數學知識感興趣,并能夠把所學到的知識正確運用到生活中來,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目的和教學意義。
一、當代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問題
(一)單一的教學模式
縱觀當今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其教學模式都比較單一化,在課堂上,小學數學教師往往采取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比較枯燥乏味,讓學生無法對于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和熱情。同時,教師通常只是照本宣科,將書本上的知識以單一的講授法傳授給學生,時間越久學生的厭煩情緒就會越嚴重。
(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受我國傳統的教學理念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對學生進行一味的填鴨式教學,他們通常只關心學生的考試成績,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真實需求,同時也嚴重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不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同時對于培養學生在數學方面的綜合能力也會有所影響。
(三)教師沒有真正轉變其傳統教學方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小學數學教師轉變其固有的思維、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積極學習當今社會先進的教學方法并加以研究,才能夠將它更好地運用到課堂中來,讓學生更易于接受。然而,現在有許多教師還沒有意識到與時俱進的掌握教學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小學數學課堂往往無法達到其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生活情境的重要意義
(一)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較小,身心正在發育過程中,因此,像數學這樣比較枯燥乏味、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往往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學生對于數學這門學科容易產生抗拒心理,從而導致其成績下降。然而,如果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能夠融入合理的生活情境,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那么這樣就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所熟知的事物讓他們逐漸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另外,在分析、討論、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還能夠激發其想象力、發散他們的思維,從而不斷從日常生活中找到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1]。這樣的方式不僅培養了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還極大地提高了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二)使教學過程更加直觀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生活情境,能夠巧妙的化抽象的數學問題為具體的日常生活,從而使數學教學的整個過程更加直觀。因為數學這門學科的抽象性非常強,因此對于某些較難的數學概念以及數學問題,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這時就需要利用生活情境,比如列舉生活中的具體例子來解釋某些數學概念等,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所學內容、理解數學知識。同時,將數學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以及對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
(三)使教學內容生動形象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能力較弱,因此他們在學習新事物時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在對于數學這門比較抽象的學科進行教學時,必須采取更加生動形象的方法,才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學內容。傳統的教學方法比較枯燥乏味,缺少形象性,如果小學數學教師一味地采用傳統講授法來進行教學,學生久而久之就會喪失對于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并產生一定的抵觸情緒。然而如果將小學數學教學和生活實例相結合,便能夠讓整體的數學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從而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數學課堂中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習的知識。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開展策略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積極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小學生學好數學這門學科,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做起。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生活情境,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氛圍,讓學生能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無時無刻都存在于生活之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性,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讓學生逐漸地對數學這門學科而產生興趣[2]。比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時,教師便可以運用生活實例來創設教學情境,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要事先準備一角、五角、一元的硬幣各兩枚,在學生認識了這些硬幣之后,進行情境教學:“在生活中,同學們都有過購物的經歷,小明和他的朋友一起去買雪糕,雪糕五角一個,小明和他的朋友要買兩個雪糕,同學們知道要花多少錢嗎?用同學們手中的硬幣該如何表示?哪兩位同學想來角色扮演一下?還有哪些同學想說說自己在生活中的購物體驗?”通過這樣創設情境的方法,重現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能夠讓同學們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從而加深對于硬幣的認識、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并學習數學這門學科。
(二)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
隨著我國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其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近幾年被逐漸運用到了小學教學課堂中來。互聯網技術能夠將數學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更好地結合起來,給予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從而極大的豐富了數學教學內容,同時也豐富了教學方式。傳統的講授法,對于數學這一學科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因為數學學科中經常會有許多抽象性概念,如果僅僅照本宣科,不能將抽象性的內容轉化成具體的生活實例,那么學生便會逐漸失去對數學的學習熱情。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所感興趣的互聯網技術,制作多媒體課件。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對于新事物比較感興趣,如果小學數學教師能夠挖掘出課本中和生活實際相聯系的內容,并且展示在多媒體課件當中,一定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3]。比如在學習《圖形與幾何》一課時,教師便可以在課前制作多媒體課件,在課件中插入蘊含多個圖形的照片,并且在課堂中創設情境:“今天老師帶同學們到小熊家去做客,仔細觀察同學們會發現,他們家藏著好多的圖形寶寶,請同學們說一說都找到了哪些圖形?這些圖形寶寶有沒有相似之處?”利用互聯網技術來創設情境,能夠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從而讓學生更樂于參與到課堂中來。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增添了課堂的趣味性,還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數學學習能力。
(三)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相關問題情境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以及教學內容,創設相關問題,這種數學問題富有生活化,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來、進行相關問題的思考與分析。比如在教學《六到十的認識和加減法》時,教師便可以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動物園今天舉辦運動會,園內一共有十個動物,但是小兔和老虎生病了,那么會來幾個動物參加運動會?參加運動會的動物們有三個動物會游泳,那么不會游泳的動物有多少?”這樣的問題情境充滿趣味性,是小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數學問題,因此這樣做能夠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主動性、課堂的氛圍與參與度等等,幫助學生積極思考該數學問題,從而根據自己的思考得到相應的答案。這樣結合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創設相關問題,能夠積極地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學習探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等。
(四)開展與生活實際聯系較強的數學課外活動
教學形式其實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之上,適當的課外數學教學活動能夠讓學生更加期待將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另外,課外實踐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更好地運用到實踐當中去。比如在教學《認識厘米和米》一課時,教師便可以開展數學課外活動,帶領班級同學到操場上開展這一堂課的教學活動[4]。首先,教師要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坐在一起,每組10人左右,分為4個小組,每個小組分發一個1米長的直尺,其次,教師將操場的4個邊分別分配給一個小組,讓小組內成員通過合作測量所分配的一邊長度,同時讓各組成員討論組內分工,最后在規定時間內每組派一人進行結果匯報,教師根據其結果和測量過程給予點評。在這樣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活動的心得體會分享,從而順利結束這一數學課外教學活動。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能夠加深對于這一教學內容的印象、激發學生積極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教師在聽取學生心得體會分享的過程中,能夠了解到學生最感興趣的環節是什么,從而在今后的數學課外活動中可以盡可能多設計學生所感興趣的環節。這樣的數學課外實踐活動,對于學生在數學方面的學習以及未來的綜合發展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適當地設計一些課外活動,將那些與生活實際聯系比較密切的教學內容設計成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課外實踐的過程當中學習理論知識,從而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小學生在課外實踐活動當中,不僅能夠切實的感受到活動的樂趣,還能夠讓學生親身發現數學和日常生活的聯系之密切。更重要的是,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去主動表達自身的感受與觀點,通過啟發式教育,讓學生把參與課外實踐活動的感受分享給同學們,教師在聽取學生的感受中也能夠不斷地積累經驗,了解到學生喜愛的部分和不感興趣的部分,從而幫助下一次數學課外活動開展得更加順利。同時,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小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統籌安排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抽象性較強,又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的學科。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創設生活情境是十分必要的。同時,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關鍵時期,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因素,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積極地找尋生活元素,將數學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對于數學這門學科的產生一定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效率,為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熊迎燕.巧妙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時代教育,2016(14):221-221.
[2]劉金海.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5(6):131-131.
[3]劉靜.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5(10):66-66.
[4]何永濤.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創設分析[J].東西南北:教育,2019(23):21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