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
【摘要】“先學后導”簡簡單單四個字,卻引發了我的課堂教學的一場“革命”。不僅僅是我,起初是實驗組的每一位老師,如今,已然是全校每一位老師,甚至還影響著他校的許多老師。從2011年9月開始,我校開展了“先學后導,構建高效課堂”實踐研究活動。我們致力于高效課堂,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奮戰11年,一路揮灑汗水,一路喜結碩果??傮w來說經歷了三個階段:起初是“山窮水盡疑無路”,而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現如今是“喜看稻菽千層浪”。
【關鍵詞】先學后導? 高效課堂? 小組合作
【中圖分類號】G6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8-0114-02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我國教育目的的定位是培養“人”。教育應該高度關注人的發展、人的完善和人的幸福;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馬斯洛的需要理論指出:每一個人都有被他人、被社會認可的愿望……列舉這些教育學、心理學理論不是為了堆砌,只是想表達我的一個想法:這些理論并不新鮮,教育人都已了解,但我們的課堂有落實這些教育理念嗎?我們看到不少課堂踐行的仍是“先教后學”,其結果是學生的主體地位總是得不到落實,課堂教學的質效也就大打折扣,“少”“慢”“差”“費”的現象總是存在?;诖耍掖竽懱岢觥跋葘W后導,構建高效課堂”的想法,想真正探索出一條落實教育理念和思想的新的實踐之路。
一、“先學后導”的模式——“四環”靈活變式
“先學后導”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是建立在學生自學基礎上,根植于教師主導地位的發揮之中。營造以學生為主體,老師愛生重導,學生親師信道的和諧課堂氛圍。我們探究的“先學后導,構建高效課堂”學習模式,稱為“四環”,指四個操作環節,即預習·展示——質疑·研討——引導·習練——檢測·反思,通過11年的探究,我們發現,所有的學科的課堂教學都是這四個環節的靈活變式。
(一)第一環節:預習·展示
預習,即先學,這是“先學后導”高效課堂模式首當其沖的關鍵環節。學生通過預習有了對新知識的觸摸、思考,才有可能自主參與學習活動。
展示,就是學生把學習、心得、方法、困惑、疑難問題逐一展示。這是學生學習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展示,學生語言表達的展示,更是學生知識內化過程和思維過程的展示,還是一種探索精神的展示。
(二)第二環節:質疑·研討
質疑,學貴有疑。學生要學習在思考中逐漸展現疑點和難點,并試著自己先釋疑解難,對疑難問題還要準備展示自學自研心得和疑點(質疑要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
研討,這是“先學后導”高效課堂模式的核心要素。即在展示過程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組組互動,討論、交流、追問、點評、爭辯、質疑,彰顯出學生主體的生命狀態,彰顯出學生合作學習的蓬勃生機,凸顯出學生學習的人文性、深刻性和生成性。
(三)第三環節:引導·習練
引導,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又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充分鉆研教材,抓住教學目標,抓準重難點、抓緊訓練點以及提升點。課堂上,教師根據學生展示情況,篩選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一兩個問題,適時進行點撥、引導、分辨、評價。
習練,教師在課堂引導過程中,要盡最大努力,激發每個學生參與對學習內容的辨析、爭辯、評價,讓學生“耳聽、眼看、腦思、手做、口說”,把“說、讀、聽、寫”活動交織于課堂中。整合訓練題,當堂完成或完成大部分預定的作業。
(四)第四環節:檢測·反思
檢測,這是學習成果的盤點。通過各種不同的檢測方式方法,發現教師引導和學生學習的問題,才有可能改進,不斷提升。
反思,通過檢測,思考學生認知的盲區、誤區和教師引導的缺陷,及時設法矯正,或調整目標,或另擇教路,或補漏幫困,把目標落到實處。
以語文課《桂花雨》為例:
首先我們老師會提前將預習導學案發給學生,讓學生根據學案在家進行自主預習;課堂上,揭題后,請學生匯報預習收獲:通過預習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疑問?再分小組合作:互相解疑,為展示學習成果做好準備。然后請各小組展示:找出最能體現思鄉情的句子,展示朗讀并交流體會,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最后是課堂小練筆,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二、“先學后導”的引擎——自主預習質疑
所謂預習,就是在正式課堂教學之前所進行的目標明確的自主性學習。我認為預習按提前學習的時間和內容的多少,可分為三種:一是課前預習,即在正式課堂教學之前,布置學生獨立學習新課內容,并試著提出疑問。二是階段預習,一般是提前一周把整個單元的學習目標交給學生,由學生獨立完成,并在學中質疑。三是學期預習,要求學生利用較長的寒暑假,對下學期所要學習和掌握的學科獨立地閱讀,以初步了解其內容和體系,并根據所學提出問題,試著解決問題。
從學生自學這個角度,預習給學生提供了鍛煉其自學能力的舞臺,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均得到體現和鍛煉。
從課堂教學這個角度,先預習,使整個教學得到根本的改變,學生有了預習,有了知識的掌握,有對問題的把握,那么,就有了自信心,就有了發言的主動權,于是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性就能充分表現出來。
三、“先學后導”的核心——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改倡導的,但如果運用不好,不但浪費了時間,而且收效甚微。起初,學生剛剛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他們習慣了獨立思考、一問一答的學習方式,突然間要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去解決某些問題,學生迷茫。之前,學生合作學習大多是在老師的要求下進行的。而事實上,小組合作學習應該是學生學習的自發性行為,而不應該是老師的要求性反應。因此,我們的小組合作學習分三步走:
第一步,科學分組。我們按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因素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每6~8人編為一組,選一位有責任心、組織能力強的學生任組長,班級定期召開組長會,給以培訓、鼓勵也是非常必要的。對每位組員要進行分工。一般分成五種:組織、記錄、匯報、總結及評價。每位成員必須承擔一定的任務,明白各自該為小組做什么,任務可以自己挑選,也相互輪換。這樣為學生創造多種嘗試的機會,使之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確保每一次合作學習的質量,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責任感。
第二步,適時引導。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合理引導,積極調控。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引導學生完成任務,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及時表揚速度快、有創新的學生,并通過小組詢問,個別詢問等途徑進行調查,教師要及時把沒有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或長時間保持沉默的成員置于小組的討論中,有效地促進小組合作,成為“促進者”;當小組間提出問題,產生爭論時,應深入到小組中去參加小組的討論,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成為他們的“合作者”。教師參與小組討論,是鼓勵、引導、促進學生尋找答案,絕不是給出答案。
第三步,合理評價。小組合作學習需要小組合作成員的共同努力,每個小組成員必須盡最大努力,才能實現小組目標實現,從而達成班級目標的,與此同時,自身也有所收獲和提高。因此評價不能只針對個人,還要針對小組,這樣才有利于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
四、“先學后導”的支撐——設置獎勵機制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教師的激勵性評價能拉近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極大地激發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熱情,但僅僅有激勵語言還是不夠的,必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生獎勵機制,在激發學生主體意識的“興奮點”上下功夫,高效課堂的探究之路才能行穩致遠 。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個人作業等情況及時評價獎勵,做到日清、周清,單元過關要及時總結并給獎勵,做到一周一總結,一月一評選,定期評選“優秀個人”“優秀學習小組”等。平日孩子們的所有表現都可以用積分來表示,并定期開展積分拍賣會。
高效課堂的打造更考量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專業水平。要求教師對教材真的要研透,實驗較成功的語文老師上課,整堂課不用翻書,課文爛記于心,可見對教材的熟悉程度,其他學科也是如此。教學反思真的是很必要,尤其要反思課堂上教師的二度備課效果如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及時調整教路。所以,獎勵機制的設立不僅要關注學生,還要關注老師,也就要求學校管理也要發生變化。我校11年的時間探索出了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其成功最根本的原因來自于學校的管理。學校全力以赴,圍繞課改,開展踐模課驗收、常態課達標、創新課評選、名師評選等一系列活動,設置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師獎勵機制。所以說我校的這次課堂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旋風,他如青竹,已深深扎根多年,現在正茁壯成長,正吻合我校的辦學理念“像青竹一樣成長”。
老師朋友們,請記?。骸敖淌菫榱瞬唤獭薄懊恳粋€人都有被他人、被社會認可的愿望”……面對這些理論,我們常常會自信地認為我們一直在貫徹,一直在落實。但是,真正潛心高效課堂探究后,我才知道,從理論到實踐還有一條更值得研究的路。我們發現:課堂是可以完全讓孩子成為主人的,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真正的建立會給孩子帶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的真正影響……可以肯定地說,高效課堂探究確實顛覆了我們對課堂的傳統認識,在如何將我們早已熟識的新課程理論應用于實踐,確實帶給我們很多驚喜與思考。
參考文獻:
[1]蘇繼紅,楊翠屏.“先學后研、問題導學”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探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6):145-147.
[2]呂永豪.論如何更好地貫徹“先學后導”的教學模式[J].新校園(閱讀).2016(7):47.